佛家的禪意是什麼,佛家說的禪是什麼

2021-03-03 21:15:37 字數 5407 閱讀 2019

1樓:匿名使用者

bai[禪] 佛教「禪那」的

du簡稱,梵語的音譯。也有zhi譯為「棄惡」或「dao功德叢林」內者。其意譯為「思維

容修」或「靜慮」。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

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

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bing)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禪」。

2樓:匿名使用者

禪心,指清空安寧的心.

佛家說的"禪"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禪] 佛教"禪那"的簡稱,梵語的音譯。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

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

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

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bing)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禪"。

——轉貼自:《智慧氣功名詞釋義》

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說來是有問題的,因為禪是不能講的。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禪學,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份子和社會人士的重視。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慧,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禪合乎真善美的條件;雖然不容易談,可是要知道什麼是禪,那我們就不能不盡力弄清楚。現在我分成三個部分來敘述,這三部分是禪的歷史、禪的內容與禪的修法。

一.禪的歷史

佛陀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瀚無涯,可是,這些無數的文字般若,與禪宗的起源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

」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禪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禪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篤信佛法,曾經三次捨身同泰寺,佈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

『我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勞,怎麼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並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面來說,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在禪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卻不得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禪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用心,只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禪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裡,是與開悟的道無關。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後入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達摩不准許,神光遂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

並問他:『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我們一般稱達摩為中國禪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後來慧可傳三租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惠能,根性甚利,雖處南蠻猶獦獠之地,求法熱忱,並不落人之後。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後來,五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依據,若是見性,即得衣缽,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眾都以為衣缽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缽沒有傳給他。

惠能在柴房裡得悉此事,心想我也來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語題在牆上。這偈語是這樣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知道惠能已經見性。為恐其招忌,乃著人將偈拭去。然後到柴房敲門。問道:『米熟了沒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著篩耳。』

五祖遂又在門上敲了三下,惠能會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請他開示。

五祖傳授他《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頓然大悟。五祖遂將衣缽傳他,並命他南行,以待時機。五祖送到江邊說:『我操船送你。』

惠能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終成為震爍古今的六祖。

從這些歷史記載,可知禪的風格確是相當獨特的,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實是得其真機。但是由於禪門宗旨,並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禪的機鋒教化,都是明心見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

他的原則是建立在「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進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這一層的意義?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報,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嗎?

至於今天誰才能直探禪門本源?這就要靠眾生求法的巨集願和實踐了!

4樓:蘇玫朵

禪不是佛教專有的,禪是人人本具的,禪心如寶藏,要好好開發。求法,就是要開發我們內在的智慧。用感覺去應對世間,不是真的美好;用禪心去體會人生,將我們的菩提心、般若心、禪心提出來,才是真美好。

禪如畫,可以美化環境;如鹽,可以促進食慾;如花,讓人欣賞;如胭脂,讓人亮麗。禪是幽默,是大自然,是我們的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禪並非是很「神妙」的東西,一旦在生活中發揮功用,則活潑自然,不受慾念牽累,到處充滿生命力,正可以扭轉現代人生活的萎靡。禪,就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滌心靈的塵埃;如天上的白雲,讓您漂流四方,任運逍遙。古德參禪,重在明心見性,而不在意是否成佛,因為,心外的知識並不重要,內心的悟道不能沒有。

禪不僅僅限於打坐而已,隨時隨地的舉手投足、擔柴運水、飲食睡眠,都充滿禪機。禪是無所不在,遍於一切的。禪是揚棄既定的「定式」觀念,在違逆的人情中,見至情至性的奇峰。

禪師們往往以「無理」對待有理,以「無情」對待有情,來顯示他高妙的智慧與深沉蘊藉的慈悲。

禪不是離開生活,也不是閉關到深山裡自我了斷,而是言行動靜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現出平常心,不起分別妄想,這衣食住行裡就有禪。禪是一種歡喜自在,同樣吃飯睡覺,有禪沒有禪,味道就是不一樣。禪不是向外尋求的,「本無形適可尋求,雲樹蒼蒼煙霞深」,要找也找不到。

三界唯心,夢法唯識,我們自己的生命真諦,要在自己方寸之間尋求。一個禪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裡,是離不開作務的,如同魚離不開水,樹少不了土,生活作務是禪者的道糧,很多禪師都是在彎腰劈砍、直身挑擔之間開悟的。要工作,要務實,要體驗,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禪。

5樓:無智無德

不可說,不可說也!莫明奇妙,莫明奇美。

什麼是禪??佛教中的禪,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

經過古代先民開發,形成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教派。

而在佛教中的「禪」是「禪那」的略稱,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棄惡」等。就是在生活中靜靜過濾碎片,修正錯誤的思維,拋棄惡念。

佛教普遍採用的一種修習方法,源於婆羅門經典《奧義書》所講的即:靜坐調心、制御意志、超越喜憂以達到「梵」的境界。修禪,可以靜治煩,實現去惡從善、由痴而智、由染汙到清淨的轉變。

使修習者從心緒寧靜到心身愉悅,進入心明清空的境界。

三種禪介紹

1、世間禪,乃色界、無色界之禪定,有二:

1根本味禪:有四禪、四無量、四空等三品,合稱十二門禪。乃厭離欲界之散亂而修四禪,欲求大福則修四無量,厭色籠者修四空。

2根本淨禪:逢佛出世,聞佛說法,則得依之而直髮無漏智,故稱淨禪。有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三品,分別為慧性多、定性多、定慧均等所修。

2、出世禪:觀、練、薰、修四種:

1觀禪:觀為觀照。明觀諦照不淨等境,故稱為觀。有九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四種。

2練禪:練為鍛鍊,即指九次第定,此禪由淺至深,順序鍛鍊四禪、滅盡定,依不雜異念,以無漏法鍛鍊而滅有漏,通達八地。

3薰禪:薰為薰熟自在義,如獅子奮迅三昧,能除異念之間雜念,得順逆進退皆隨意自在!

4修禪:超越三昧,修治前定,使之精妙,可超越出入自在!

3、出世間上上禪:即

三種禪 - 「地持經」卷五之九種大禪

1自性禪:修觀心之實相,不外求。

2一切禪: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

3難禪:為深妙難修之禪。

4一切門禪:一切禪定皆由此門而出。

5善人禪:大善根之眾生所共修。

6一切行禪:含攝大乘之一切行法。

7除惱禪:除滅眾生之苦惱。

8此世他世樂禪:令眾生悉得二世之樂。

9清淨淨禪:惑業斷盡,得大菩提之淨報。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禪的產生與發展,完全是印度佛教東傳之後,逐漸地與中國本土文化相適應、相結合的產物。既有僧肇的造論,也有道生的說法,他們這些東土大德對佛法的弘揚,就為中國禪宗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齊樑之間,寶誌禪師的《大乘贊》,就頗近後世禪門的頓教思想,善會的禪修則已開啟了「中國禪」之先河(詳香港《內明》298期之拙文)。只緣東土有此大乘氣象,以故達摩祖師的東渡,方才找到了其禪法順利弘傳的緣(條件)。

也由於中國早期就具備了禪法弘傳的基礎,故六祖以後的禪法必然朝著單刀直入、當下即得的道路發展。這一發展方向雖然曾一度發展到了「呵佛罵祖」的境地,但畢竟只是在破斥學人的情識上的我執與法執上作功夫,而作為真正永恆的佛法是罵也罵不掉的,而真正的覺者也是罵不到的。

所謂「丹霞燒木佛,院主落鬚眉」,其緣由就在這裡。假如像胡適先生所說的那樣,禪家不做禪定修持,不對人生的終極目標作追求,那自然也就找不到自身的歸宿(即雲門和尚所說的「臘月三十日」)。而作為心性解脫的禪宗也將會從佛教的軌道上顛覆,從而轉化到純學術的方向上去了。

佛教最具中國特色者是禪宗,也就是由於禪法在不違背佛教的根本教義的前提下,又能充分注意與東土的中國文化相融合,使之徹底地「中國化」,而又不脫離佛教的基本軌則。倘若離開了這樣一個基本原則,也就無從談「中國禪」了,更無從談中國的佛教了。

佛家對於生命的看法是什麼佛家怎樣理解生命的意義?

佛告諸比丘 有四食,資益眾生,食得住世,攝受長養。云何為四?謂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雜含一五,八三 麤摶食也叫段食,即是我們日常食料所成的飲食 觸食,即是根 塵 識和合所發生的感覺,也即生命離不開外界的精神食糧,飲食只是增長肉體的營養,觸食能增長精神暢旺,為精神生命重要的因素 意思,...

佛家的根性是什麼意思,佛家的涅槃是什麼意思

很簡單,就是bai適應性du。有人愛吃甜,有人zhi愛吃鹹,有人愛吃dao辣,有人愛吃酸.佛祖版說法,為適應眾生不同的 權口味,說五乘佛法 人乘 天乘 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乘 來因材施教。眾生的這種與之相適應的修學性格,就是佛教說的 根性 或 根器 比如,現在把適應修學禪宗或密宗,稱為 禪宗根性 或...

佛家的六神通是什麼

蓮花雙盤打坐要自然盤,不然很痛苦怕你們出問題,無神論機器人時代濁氣重,人煩惱大 佛家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之說。六通,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漏盡。前五通,外道,也可以修成,魔王也能有前五通,但是,唯獨,凡外邪小,修不成 漏盡通。所以,還要來輪迴的。佛家只有5神通 分別是他心通。宿命通。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