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刻舟求劍中楚人可能找到劍嗎從物理的

2021-03-03 20:34:13 字數 1866 閱讀 9206

1樓:僑中黃建成

刻舟求劍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處】《呂內氏春秋·察今容》:「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結構】連動式。

【用法】含貶義。多指做事不知進退;墨守成規;不懂得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來處理事情。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刻;不能讀作「kē」;劍;不能讀作「jiǎn」。

【辨形】劍;不能寫作「箭」。

【近義詞】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反義詞】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辨析】~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變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重於「刻」和「求」;強調雖然主觀上努力;但不注意變化了的客觀情況;不能相應地採取適當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強調主觀上不努力;僅想坐守等待;僥倖得到意外收穫。

【例句】我們應當記取~的教訓;使我們的思想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

關於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

2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回中的急流裡去了答。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裡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後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麼,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後,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麼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

掉進江裡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塗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一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斷髮展變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脫離實際的主觀唯心主義錯誤。

3樓:匿名使用者

刻舟求劍的意思來

刻舟求劍是一源

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比喻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成語詞典中注音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故事大意是:有一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裡。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

「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

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刻舟求劍是一個貶義詞,並列式短語,為「刻舟」和「求劍」兩個動賓短語構成的並列短語,在句子中可以作謂語、定語或者狀語。

刻舟求劍的近義詞是墨守成規 ,反義詞有見機行事

4樓:匿名使用者

在劍掉下去的地方標記號,然後等船靠岸再再此處跳下去找丟失的寶劍。

5樓:匿名使用者

[刻舟求劍]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變通的人。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刻舟求劍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刻舟求劍來的故事 注音自 k zh baiu qi ji n 成語故du事 戰國時期,一個楚國zhi人坐船渡dao長江,船行至江山時他不小心將身上佩帶的寶劍掉到水中,但沒能及時抓住,於是就在掉劍的地方船舷作了一個記號,船靠岸後就在剛做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摸他的寶劍,結果一無所獲。典故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

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成語故事及故事中的主人公

內容來自使用者 藍月亮19760926 成語故事及其主人公 完璧歸趙 藺相如 圍魏救趙 孫臏 退避三舍 重耳 毛遂自薦 毛遂 負荊請罪 廉頗 紙上談兵 趙括 一鼓作氣 曹劌 千金買骨 郭隗 諱疾忌醫 蔡桓公 臥薪嚐膽 勾踐 殺妻求將 吳起 驚弓之鳥 更羸 高山流水 俞伯牙 鍾子期 一字千金 呂不韋 ...

成語故事竭澤而漁講了一件什麼事,成語故事中的《入木三分》講的是一件什麼事

竭澤而漁,抽乾池水,捉盡池魚。比喻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語出 呂氏春秋 義賞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淮南子 本經訓 焚林而田,竭澤而漁。高誘 注 竭澤,漏池也。明史 文震孟傳 徐議濬財之源,毋徒竭澤而漁。釋義 竭 使 乾涸 澤 池塘 漁 捕魚。比喻做事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