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2021-03-03 23:20:23 字數 5920 閱讀 3918

1樓:何德明

重內涵,兼看外表

重品德,兼看學問

重孝悌,兼看交友

重修養,兼看禮儀

傳統審美:注重和諧、含蓄、包容、自然。

我國傳統審美的特點

2樓:天下的大路

我國傳統審美的特點如下:

一,意向思維,由於中國哲學重視心理情感,必然以主體的情感意識的主要內容,不同於西方以外界事物為物件從而獲得認識的觀照 。中國美學是建立在主客統一基礎上的,主體不是以客體作為認識物件,從而形成物件化、或邏輯化、或公理化的觀照 ,而是面向主體自身,進行內在體驗的。這審美觀 在一定意義上具有形上思維的性質,但又不同於西方的形而上學,它是一種人學形而上學,不離形而下者而在。

二,整體性的思維模式。中國文化偏重綜合,弱於分析,許多概念帶有模糊性,但這種系統的、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卻體現出典型的東方美學智慧,例如觀風俗以知盛衰 、以大觀小 等。

三,是一種意象。看重主觀情致與客性思維是由意象出發,而省卻推理過程或直覺或頓悟的思維方式,富有靈感性、創造性,這樣可避免由於追求精確嚴密性不易獲致美的享受的邏輯思維方式澄懷觀道就是這種意象思維的代表。

四,是一種直覺思維。西方的並不排斥直覺思維,在這一點上似乎有了契合點。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二者實質上是不同的。

直覺體驗也不排斥和否定理性思維,並不和理性思維相對立,而是感性、理**互為用,相輔相成,有別於西方嚴格區分感性、理性。

總之,審美被賦予了濃郁的東方特色。中國人嫻熟地將自己的情感滲透於其中,使帶有情感色彩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由感性、理性、情感交織而成的,較之等其他美學範疇,它更明顯地體現了中國人人本主義的審美傾向。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審美學的特徵 美是客觀事物的一種屬性,美感是人對美的主觀感受,審美則是評價事物,獲得美感的認知活動。審美的意義主要在於引導人們去創造美和審美學。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審美學就是在漫長的審美過程中產生的。

每一種事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使人產生美感的性質,這就是它固有的美。然而人的美感卻是人的需要、情緒所決定的不穩定感受。花是美的,幾乎所有的人都對花產生美感,但花圈就叫人感到不美,將紅花送給一個土匪,則會引起他怕掛花(受傷)的不祥疑忌。

弄清這個道理,就可以設身處地地理解古人的審美觀。 原始社會審美觀的顯要特點是功利性。群婚利於繁衍和洩慾,於是人人以群婚為美;勞動能給人帶來利益,於是人們以勞動為美,模仿勞動創造了舞蹈、繪畫;狩獵英雄以斑爛的紋飾恐嚇野獸,滿身傷疤是勇敢的標誌,於是有的民族以斷髮紋身和傷痕累累為美;公平、友愛有利於人類的生活,於是人們以善為美。

這種美感其實是好感。這種審美觀先由功利評審而來。人們審美、追求美、議論美,於是原始社會的審美觀就產生了。

中國我國宗主社會和君主社會的意識形態差別不大,所以從夏朝到春秋末,再到清末的審美觀差別不大,都以倫理化為其主要特點。生活,尤其是等級生活的需要,使人漸漸養成了倫理觀,「三綱五常」是其基本要點。於是人的美感也逐漸倫理化:

一夫一妻白頭偕老為美;女子守節持貞為美;父慈子孝,相互包庇為美;仁義為美;誠信為美;謙恭為美;中庸合俗為美;團結統一,忠君敬祖為美;攻讀詩書,建功立業,**厚祿,夫貴妻榮為美;等等。人們競相求美,至有忍痛割愛,泯滅天良者。故殉節身死者有之;假仁假義者有之;槍打出頭鳥者有之;奉承巴結,人血染紅頂子者有之;安分守已、老死溝壑者亦有之。

在文學藝術的創造與審美中,倫理也成了傳統的法則。六代樂舞,《詩》、《禮》、《樂》諸經,被奉為美的楷模;鄭衛之音,被稱為「亂世之音」;「桑間濮上」之音被稱為「亡國之音」(《禮記·樂記》);繁音(繁雜的**,見《左傳·昭公元年》)、細音(尖細婉轉的**,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慢音(凌亂的**,見《禮記·樂記》)、過音(過分的**,見《周禮·春官》)被稱為淫聲、邪聲,斥之於大雅之堂以外。中庸之道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風格和審美觀,所以《禮記·樂記》稱: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這就是說,文靜、簡易、中正、平和為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美的標準。

這種風格在中國舞蹈上的表現就是以圓曲的形象為美;在中國畫上的表現就是含蓄、樸素、淡雅為美,並注重疏密、濃淡、粗細、乾溼、工拙、大小、長短的和諧;在中國戲劇上的表現就是以調和矛盾和大團圓結局為美,以喜劇為多。這些審美學特徵在雕塑、建築和詩文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中國倫理學對中國審美學的深刻影響,構成了中國審美學的突出特點。

這些特點反過來又影響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其它方面,彼此相得益彰,遂使中國傳統哲學自解自圓、封閉穩定,對許多外來影響都能同化改造。

中國當代藝術的審美特徵是什麼?舉例說明! 急求答案。

4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多bai元化是當代藝術審美的一du個首要審美特徵;這

zhi個多元化包dao括文化的多元化,或者說是緣版於多種文化的碰權撞。比如一件美術作品融入了中國元素和西方元素;其次碎片化,是當代藝術審美的靈異特徵。對傳統的解構,對傳統經典的消融。

這種例子就更多了,首先山寨流行,其次後現代繪畫都可以歸入此類;第三在多元化、解構的同時,藝術審美又有迴歸的傾向,在學術上稱為新歷史主義,這源於傳統被過分肢解之後的空虛感,以致現在我們尋找自己的根來化解這種輕質感,所以有百家講壇的流行。

5樓:丘比斯魚

官文化是主流文化。

民間是無名時代(文學上的定義)

6樓:匿名使用者

湖美的吧????悲劇了吧!!!!! 我也是湖美的,其實我想哭

7樓:匿名使用者

你湖美的吧你。。美學原理是吧。。

8樓:匿名使用者

我檫來!悲劇啊!湖美的悲劇!

宋代審美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城市審美文化產生於宋代,它在藝術目的上追求自我娛樂,在藝術手法上貼近現實生活,在創作態度上尊重傳統習慣,在藝術品評上主張寬和包容,在藝術風格上倡導通俗繁褥,因而呈現出一種既不同於平淡、單調、純樸的農民文化,也不同於刻板、奢侈、放縱的貴族文化,更不同於風雅、飄逸、閒散的士大夫文化的新型的審美特徵。

10樓:ydg考試

書法方面:

文人的創作實踐對書法藝術層面的提升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宋代的帝王無論從本人創作還是組織倡導方面都與唐王都不盡相同,宋帝王雖有雅好,但並不象唐王那麼**,尤其是徽宋皇帝,本人的書畫創作也獨樹一幟,具有極強的文人情懷,在文化政策上和在和創思想上還算是開明的,因此,宋代沒有象唐代一樣形成以帝王的喜好而風行的書家,有影響力的卻是那些士大夫階層的文人書家,形成了從官僚書法到文人書法為主流的新格局。但是最初的文人書法品位並不太高,北宋時期,由於政治動亂,從帝王到官府,在思想上還不能一下子擺脫唐人正統觀念的影響,書法只是成為文化工具,多以唐人為師,實用性一直伴隨著藝術創作。

歐陽修曾說:"餘常與蔡君謨認書,以為書之莫盛於唐,書之莫廢於今......"蔡襄、李建中等人的:"力求學得古人"的思想得到了一時的認同。

但是在宋代以書取士制度影響下的士子是為了求取功名的實用,與秦漢時期把漢字書寫做純粹交際工具的實用的有著本質的差別。

一種觀念的形成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時代變遷了,而人們的思想意識往往還停頓在舊有的思維狀態中,這時,宋代的士大夫階層中的一些具有敏銳頭腦的文化人便是首當其衝,從實用為目的的書學觀念中解脫出來,他們不但能夠發現大眾的審美要求,更能引領時風,成為新興書風書論的創造者。宋以前,已完成了各種書體的進化的過程,書法藝術在形式上可以擴充套件的空越來越小,因此注重從書法藝術本質出發來體現時代風範成為時人所追求的目標,一些卓然不群的書家文人,在繼承晉唐傳統的基礎上,重視以性情與修養入書,如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人的創作實踐與書學論著,比較全面地繼承了魏晉以來的書法精神,將韻的美學含意更深化了,書法的藝術性受到了空前的提升,這一史歷性的進步,突顯了文人在那個特定時代的作用。藝術往往也是在實用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絕不應停留在實用的範疇,完全重複古人的宋人雖在當時頗受俗習推崇,但能夠在歷史上點有重要地位的恰恰是能夠打破舊有規範,推陳出新的書家。

書法美學思想的發展變化與時代的變遷並不是同步的。時代變遷對書法思想影響不是突變的而是漸進的過程。初唐時期人們還在小心翼翼地維護王羲之的盡善盡美,重視對古人的摹仿,只是後來受南北朝玄學、佛教及中原儒學的影響才逐漸形成雄偉、強壯、雍容華貴之美,這種大唐帝國的思想意識一直波及到宋代以後,而唐代過於重視端莊、豐滿的筆情墨趣,從某種程度上也束縛了後人的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一種思想觀念的形成與發展不一定是以一個王朝的更迭為標誌,在書法意識空前活躍的時代,人們完全可以對前賢的書論汲取營養,將前人的任何一種書體作為創作楷模。宋人完全可以出漂亮的唐楷,清代大家們自包世臣、康有為尊碑抑帖以來,則又對秦漢字型情有獨鍾。因此,時代變了,但這個時代對美的追求所形成的觀念不會一下子消失。

必然對後世產生一定的影響。所謂非曰唐詩必出於唐人,宋詩必出於宋人,唐楷也未必都出自唐人。

當然,歷史是不會簡單重複的,而是對前代藝術成果的重新疏理,這種疏理與時代與書家個人的觀念、才氣都有直接的關係,比如宋代的蘇、黃、米都是對魏晉傳統的進一步闡譯,形成了以書法來直抒胸懷的文人格調,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而元代的趙孟黻對二王書法的繼承,是元人復古思潮的寫照,但是這種只停留在技巧上的迴歸並沒有把書法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與宋四家不是一個層次。這除了他個人才智不足之外,主要就是時代的侷限性所造成的。

書畫方面:

真宗以前宋代畫院審美以西蜀畫家黃筌、黃居寀父子繪畫為審美標準,其特色是勾勒遒勁,設色濃厚,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宮廷色彩。院畫排斥南唐徐熙一派的淡雅清麗,世稱「黃氏富貴,徐熙野逸」。這種「富貴」與「野逸」的劃分實際上反映了宮廷畫與文人畫的區別,體現出皇室貴族與文人士大夫之間審美旨趣的不同。

以神宗為界,宋代院畫審美標準有所變化。史稱「祖宗以來,圖畫院之較藝者,必以黃筌父子筆法為程式,自(崔)白及吳元瑜出,其格遂變」。又,「至如翰林圖畫院中,較藝優劣,必以黃筌父子之筆法為程式,自(崔)愨及其兄(崔)白之出而畫格乃變」。

崔白兄弟、吳元瑜究竟有什麼審美特色呢?史稱:「崔白......善畫花竹羽毛芰荷鳧雁道釋鬼神山林飛走之類,尤長於寫生,極工於鵝,所畫無不精絕,落筆運思即成,不假於繩尺,曲直方圓,皆中法度。

熙寧初,被遇神考......即補為圖畫院藝學。」「崔愨,字子中,崔白弟也......愨之所畫,筆法規模與白相若,凡造景寫物,必放手鋪張而為圖,未嘗瑣碎......尤喜作兔,自成一家。」吳元瑜為武臣出身,畫學師從崔白,能變世俗之風。

從崔氏兄弟及吳元瑜的例子來看,主要特點是講究「法度」,這裡的法度一方面是觀察細緻,摹寫逼真,不得與實際審美物件有差別。另一方面是佈局整嚴,講究空間結構。徽宗而後宋代畫院講「法度」之美時則達到了極致。

宋代畫論中記錄徽宗賞賜「年少新進」正午斜枝月季 ,及論孔雀登高必先「舉左」都是**度的最好例證。

宋代畫院到了徽宗時期達到它的繁榮頂點。這首先是徽宗本人重視藝術,本人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徽宗皇帝天縱,將聖藝極於神。

」他自稱:「萬機餘暇,別無他好,惟好畫耳。」他本人也極丹青之妙,「筆墨天成,妙體眾形,兼備六法」。

其作品很多,「至累千冊」,這些作品「冠絕古今之美」。其次是徽宗親自策問考試畫院學生,並多以古詩為題以提高畫學生的文化修養。另外宋徽宗還特別注意提高畫師的社會地位。

史稱:「本朝舊制,凡以藝進者,雖服緋紫,不得佩魚。政宣間,獨許書畫院出職人佩魚,此異數也。

又諸待詔每立班,則畫院為首,書院次之,如琴院、棋、玉、百工皆在下。又畫院聽諸生習學,凡系籍者,每有過犯,止許罰直,其罪重者,亦聽奏裁。又他局工匠日支錢謂之食錢,惟兩局則謂之俸直,勘旁支給,不以眾工待也。

睿思殿日,命待詔一人能雜畫者宿直,以備不測宣喚,他局皆無之也。」再次,徽宗時收藏名畫達到極致,繪畫理論也相當成熟。此時畫院收集到的上至吳曹不興下迄黃筌父子的名作達到1500件,並編輯成《宣和睿覽集》,堪稱歷代精品之整合。

又撰成《宣和畫譜》分門別類評述歷代名畫,並著名畫收藏目次。

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後,南宋定都臨安,偏安江左。畫家一時集中於此,宋代繪畫中心遂由開封汴京轉到臨安。南宋初年的高宗十分重視繪畫,在位初期即恢復畫院,他本人也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

南宋時期先後產生了一批著名的畫院畫家,如兩宋之際的李唐,此後孝宗、光宗、寧宗時期則湧現出劉松年、夏圭、馬遠等著名畫家。而這一時期的畫院的畫風大約也與當時的社會矛盾與社會心態有關,出現了由「雕簣滿眼」到「殘山剩水」的審美變化。

木構架建築體系的基本特徵有哪些,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的特徵,主要型別及每種型別的特點

中國建築中的重要建築都是採用木構架的,牆只起維護作用。木構架的主要型別有抬樑式 專穿鬥式兩種 屬。木構架建築體系的基本特徵有五點 1.重視臺基 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 包括土牆 需臺基高出地面。逐漸臺基的高低與形式成為顯示建築物等級的標誌。如王府臺基高度有規定 太和殿用三層須彌座漢白玉臺基等。2.屋身靈...

中國傳統文化特點是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 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 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係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

以下哪個不屬於傳統文化的特徵,中國傳統文化特點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現在中華漢字和史書典籍。漢字整潔優美,字形多樣,鏗鏘圓潤,故中國書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承載者中華文化 中國從漢代開始就設立了史官,說明歷代皇室對歷史的重視,中國歷史之長 紀錄至今這些是外國怎麼都比不上的,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得益於其包容性。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