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坎兒井產於哪個年代坎兒井的簡介

2021-05-14 20:44:53 字數 3598 閱讀 7255

1樓:我是龍的傳人

新疆坎兒井產於哪個年代,史書上沒有確切的時間記載,但根據相關資料,坎兒井最早出現在先秦典籍之中。

坎兒井是中華文明的產物。盛弘之《荊州記》中記述:「隋郡北界有厲鄉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雲:

神龍所生林西有兩重塹,內有周圍一頃二十畝地,中有九井,神農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汲一井則眾井水動,即以此為神農社,年常祠之。

」九井自穿相通,一井牽動眾井,這與地下暗渠相通的坎兒井結構相同。神農是我國農業和醫藥發明的傳說人物,把穿井與他連在一起,可見其歷史悠久。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雲:

「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

」舜穿井時,就挖了一條從旁出的「匿空」(地道),這與坎兒井的挖掘方法極其相似。如果:「匿空」為水平地道,就是坎兒井,這是公元前21世紀的史蹟,比傳說波斯於公元前8世紀有坎井,要早1000多年。

《莊子·天地》篇雲:「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

『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子貢向其介紹當時的先進灌溉提水工具桔槔,而圃者答以「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他害怕使用機巧工具而亂了思想,堅持遵古法鑿隧取水。

可見在春秋時期鑿隧取水已是一項古老技術,而這種技術運用於坡度較大地段,就可挖成坎井。《莊子·秋水》篇的「埳井」,即「坎井」。蛙「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

這類井似同於壑,應是流水深溝或地下暗渠。(苟子·正論)又云:「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

」坎井之名,正式出現在先秦典籍之中。人們相信波斯地下暗渠起於公元前800年,卻沒有認真考究中國史籍中有關坎井的記述,不無偏廢之嫌。雖然這些記述沒有指明坎井的具體形成時間,卻充分顯示出產生坎井的文化背景淵遠流長。

簡介坎兒井

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擷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 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2樓:坎兒井源交河驛

新疆坎兒井源 · 交河驛,最深的坎兒井

「坎兒井」,就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那時候它被稱為"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坎兒井是荒漠地區的一種特殊灌溉系統,在新疆吐魯番地區分佈的尤其普遍。您肯定會好奇這個數字「5272」是什麼意思?

它就是全新疆1784條坎兒井的總長度5272公里,相當於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

坎兒井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

它是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的。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第一,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人們在這裡先找到水源,然後每隔20米到30米就打一眼豎井,豎井的深度不一,十米到幾十米不等,這樣的豎井將地下水匯聚起來。

第二,由豎井將水勢增大之後,再依地勢的高低,開始在豎井的井底鑿通暗渠,並將各個豎井打通,將水引流直下,一直連線到遙遠的綠洲。第三,將水引到需要的地方之後,就要開鑿一個明渠,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對作物加以灌溉。而澇壩呢,則是一個調節水量的蓄水池。

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3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有幾十口,多則達到三百餘口。在建造坎兒井的時候,上游的豎井一般要挖的較深,個別還可以達到100米上下,而下游的較淺,一般只有數米。

我們聰明的祖先還發明瞭兩種定向方法,即木棍定向和油燈定向。木棍定向在豎井上方支起來的轆轤架上固定的轆轤軸的兩頭栓兩根繩子下端也綁一個木棍,將上下兩個木棍呈平行,這樣的上面的兩架軲轆架子相互對齊,井底的兩根木棍自然也對齊,按照木棍的方向對挖,就可以順利將兩口豎井底部挖通嘍。

油燈定向法,大家不要小看油燈的作用噢,它有三種作用,一是照明,二是報警,燈滅說明地下缺氧,如油燈火苗晃動說明渠有塌方現象,坎兒井匠可以及時逃離;三是定向,挖暗渠側壁每隔兩三米放一盞燈,放三盞後,坎兒井匠邊挖暗渠邊看後面的燈,如果只看到一盞燈說明挖的直,如果同時看到兩盞或三盞說明暗渠挖偏了,及時可以糾過來,我們的祖先當時運用了三點一線這個數學定律。

坎兒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發,這項工程實屬於適應乾燥氣候特點的一種偉大創舉。尤其讓人稱道的是,當地人民全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構造之巧妙,真是讓人歎為觀止。不愧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工程的三大奇蹟。

3樓:匿名使用者

漢代尤其是漢武帝的主要功績之一是開發了廣大的西北地區。當時把移民實邊和修渠屯田作為抗擊匈奴侵擾的組成部分,這時西北地區成為僅次於關中的水利重點地區,水利工程技術也大大提高。新疆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坎兒井也創始於西漢。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宣帝時漢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轉谷。積居廬倉以討之 ,三國人孟康 註解 卑鞮侯井 說:

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湧出,在白龍堆東土山下.可以看出。這個工程有6個豎井,井下通渠引水,顯然是近代的坎兒井。

坎兒井是新疆特有的灌溉取水工程型式。

4樓:醉裡挑燈看淚眼

漢朝。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

坎兒井的簡介

5樓:匿名使用者

坎兒井是什麼?有什麼樣的作用?

6樓:world天才

坎兒井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近千條,全長約500o公里。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

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並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修建。如今,仍澆灌著大片綠洲良田。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坎兒井,可供參觀遊覽。

坎兒井的名稱,新疆維吾爾語稱為「坎兒孜」。伊朗波斯語稱為「坎納孜」(kanatz)。蘇聯俄語稱為「坎亞力孜」(k,lplitk)。從語音上來看,彼此雖有區分,但差別不大。

我國新疆漢語稱為「坎兒井」或簡稱「坎」。我國內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陝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肅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稱為「地下渠道。」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擷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根據2023年統計資料我國新疆共有坎兒井約1700多條,總流量約為26米3/秒,灌溉面積約50多萬畝。其中大多數坎兒井分佈在吐魯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魯番盆地共有坎兒井約1100多條,總流量達l8米3/秒,灌溉面積47萬畝,佔該盆地總耕地面積70萬畝的67%,對發展當地農業生產和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和田玉怎麼鑑別是真正新疆產的?我這個是籽料還是山流水或者山料

最好在有一張背面的 這樣可以找找籽料的特徵。只從這張 看是沒有籽料特徵的,但從料子的細膩度只能說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是籽料。籽料 比山料高很多,所有雕刻師傅多少會留出一些籽料的特性易於辨別。再說工,工藝一般,工藝的好壞不在於雕刻的複雜不復雜。現在好料一般也不會雕鏤空,這樣會減輕玉的重量。但料子的玉質還...

新疆產的西瓜 哈密瓜 葡萄比其他地產的要甜,分析其原因

新疆的瓜果香甜得益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以及氣候條件。新疆地處於西北內陸,距離海洋遙遠,四周高山環繞,不受海洋氣流影響,新疆地區氣候乾旱,且雨量較少,日照時間長達16小時,因此新疆地區熱量充足,有利於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再加上晝夜溫差大,大大增加了哈密瓜的糖分積累!最主要的還是晝夜溫差大。如果大家在種植過...

這兩塊和田碧玉如何?是不是新疆產的和田玉?燈照的翠綠4克多深綠色的6克多都是七百多請高手鑑定下

明確的告訴你 第二張 明顯 了 就是所謂的 仙光照產自新疆的碧玉 顏色專都比較暗 屬 而且黑點多 比不是產自俄羅斯的碧玉的鮮亮的綠個人感覺 第一個 俄碧 第二個 實在太仙光 感覺也是俄碧最好上實物圖 看圖評玉 本來就有點扯 再加上 商家的仙光照 更扯 只能憑經驗和直覺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你瞭解一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