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諡號自號的由來古人名字諡號自號的由來

2021-03-07 07:29:42 字數 6561 閱讀 2721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的名、字、號、諡號

:「名」,與現代人的「名字」相同,自稱時用名,表示謙虛;

「字」,也叫表字,是人的別名,稱呼人用字,表示尊敬;

「號」,別號,名、字以外的稱謂,大多與個人的居住環境、嗜好、性情特點、特長等相關,如「醉翁」、「白雲」、「抱固老人」;

諡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將葬,按其生前事蹟給予寓意褒貶的稱號,比如,我們常說的「唐太宗」、「漢武帝」等,都是他們死後的諡號。

2樓:匿名使用者

名的由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口的增多,社會交往和人際交往的日益密切,為了把某一群人與另一群人區分開來,便出現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標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姓」;在一群人中間,為了把這中間的你、我、他區分開,也就出現了只屬於個人的標誌,這種標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名」。關於名的起源,從漢字「名」字本身也可推知其最早的含義。這一漢字由「夕」和「口」兩部分組成,對此,《說文解字》解釋說:

「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字的由來

自周代開始,人不但有「名」,而且還得有「字」。「字」,是在「名」之後新增的稱呼。《禮記·檀弓上》:

「幼名,冠字。」人生下來3月要取名,20歲加字。《典禮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

就是說,當男子加冠,女子及笄,表示其已**,將要正式參加社會交往時,就要在其名之後再加字。為什麼要有字?唐人孔穎達為《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時說,「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

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這就是說,當一個人成年之後,由長輩原來所命的和多年來被長輩所稱呼的「名」就不便在社會場合呼來喊去,就得另取一個供平輩或晚輩可以稱呼的新名,即「字」。「名」是供長輩呼喚的,「字」是供平輩、晚輩和自己稱呼的。

所以在古代,對平輩或尊輩「直呼其名」、「指名道姓」是一種不尊重對方的無禮行為。對平輩或尊輩只能稱字,不能稱名,只有尊對卑或自稱才可稱名。當我們瞭解「女子許嫁,笄而字」的習俗之後,就可以明白為什麼長期稱女子許配或出嫁叫「字人」,稱未曾許配的閨女叫「待字閨中」了。

因為當時「女子十五許嫁,笄禮之稱字」。對於女子來講,成年、結笄加字、許配基本上是一回事。

古人是先有名而後有字,字由名而孳生。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著「名字相應」的原則,就是名與字之間要有一定的關連。《白虎通義·姓名》曰:

「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從名與字的連帶關係和構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同義互訓。如諸葛亮,字孔明;宰予,字子我;張衡,字平子;曾鞏,字子固;秦觀,字少遊。這裡的亮與明、予與我、衡與平、鞏與固、觀與遊同義,可以相互註釋。

反義相對。如朱熹,字元晦;趙孟,字子昂;韓愈,字退之;菅同,字異之;黃損,字益之。這裡的熹與晦、與昂、愈與退、同與異、損與益都是反義相對的。

連義推想。如關羽,字雲長,取莊子《逍遙遊》句:「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由「翼」想到羽毛,進而由「垂天之雲」推想到雲長。趙家駒字千里,是由少壯的馬推想到馳騁千里。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夠居易。

蘇軾字子瞻,由倚軾而推想到瞻望。

連義指實。如杜甫字子美,由對男子的美稱聯想到美。唐寅字伯虎,由寅聯想到「十二地支」的寅與虎相配。

同類相及。如孔鯉字伯魚,鯉是魚類。鄭樵字漁仲,樵夫常與漁翁為侶。梁鴻字伯鸞,鴻和鸞都是為人稱道的飛禽。陸機字士衡,機和衡是北斗上的兩顆星。

原名加辭。如謝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

運用干支五行。如鄭石癸字甲父,秦丙字白乙,純屬天干相合。楚公子午字子庚,鄭印癸字子酉,天干地支相配。

形體離合。如宋玫字文玉,尤侗字同人,姚椿字春木。

形體增省。如秦檜字會子,顧媚字眉生。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長幼。其中的「伯」與「孟」又有區別,嫡妻所生長子(女)稱「伯」,妾所生長子(女)稱「孟」。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子字仲尼,仲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長女。

字的後面有的加「父」(甫)表示性別,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詁》中指出,古人名字連稱時,都是先字而後名。稱字曰「某父」,如仲尼父、仲山甫等。秦漢以後則先名後字,如鄭遊吉字子大叔。

這裡遊吉是名,子大叔是字。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有同樣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輩關係。如唐代抵抗安祿山的名將顏杲卿和他的弟弟顏曜卿、顏春卿共用「卿」字,和他們同輩的堂兄弟大書法家顏真卿也用「卿」字。

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明神宗的兒子朱常洛、朱常洵等第二個字共用常,第三個字共有「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禎帝朱由檢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個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這種情況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共用的輩名,具體到個人身上就只有半個字了。

號的由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址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的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

宋代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就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取名。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們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表示對他們的蔑視。南宋畫家鄭思肖在宋亡之後自號「所南」,表示心向南方。

明末畫家朱耷為明朝寧王朱權後裔,在明亡後落髮為僧,因欣賞八大人覺經,取號「八大山人」,「八大」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抒發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當然,更多的官僚縉紳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種動聽的別號只不過是附庸風雅、沽名釣譽的幌子。

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春秋時百里奚淪落楚國,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人稱「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綽號。唐代奸相李義府外柔內奸,被人稱為「笑中刀」。

古代名人的原名,字,號,諡號

3樓:黃葉先生

司馬遷—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34323132—名:遷,字:子長

蘇軾——名: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李格非——名:格非,字:文叔

屈原——名:平,字:原;又紫雲名:正則,字:靈均韓愈——名: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

蒲松齡——名:鬆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沈括——名:括,字:存中

白居易——名:居易,字:樂天,晚號:

香山居士文天祥——名: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號:

文山歐陽修——名:修,字:永叔,號:

醉翁、六一居士杜牧——名:牧,字:牧之

杜甫——名: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

李白——名: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柳宗元——名: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柳柳州李商隱——名:商隱,字:義山,號:玉生

王羲之——名:羲之,字:逸少,世稱:王右軍王安石——名: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

袁枚——名:枚,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陶淵明——名:淵明,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曹操——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瞞

劉禹錫——名:禹錫,字:夢得

李煜——名: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世稱李後主范仲淹——名:仲淹,字:希文

柳永——名:永,原名:三變,字:耆卿,世稱:柳七、柳屯田

陸游——名:遊,字:務觀,號:放翁

辛棄疾——名:棄疾,字:幼安,號:稼軒

孟浩然——名:浩然,字不詳

晏殊——名:殊,字:同叔

王勃——名:勃,字:子安

岳飛——名:飛,字:鵬舉

王維——名:維,字:摩詰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孟子——名:軻,字:子輿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

莊子——名:周

荀子——名:況

韓非子——名:非

李密——名:密,又名:虔,字:令伯

4樓:匿名使用者

字 一般是 名 的補充和解釋

號 忘記了

諡號 是死後別人給加的自己是不知道的

5樓:瀟瀟¤竹林

名 是個人的特稱

字 往往是 名 的解釋和補充

號 是人的別稱

溢號 是指死後別人給加的

6樓:匿名使用者

****baidu.***自己搜

古代人起名字的時候,有名、字、號。它們都是代表什麼意思

7樓:伊蓮夏荼

古代人的名代表姓名中姓氏後的名字,例如:屈原,名平。

古代人的字指表字,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古代人的號指中國古代人於名、字之外的自稱。如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號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與名、字無聯絡。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人的名是成年前的稱呼,字則是成年後步入社會時的稱呼。中國的這種名、字雙軌制早在周代就已經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於自稱;古人的字,主要用於他稱。古代嬰兒出生滿兩個月就要命名。

《禮記》中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這是因為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行結髮加冠之禮,以示成年,開始取字。女子十五歲結髮加笄(束髮的簪子),作為成年的標誌,可以取字。

一個人成年後,由長輩原先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場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徑直稱呼,應另外換一個平輩或晚輩可以稱呼的新名,否則被視為無禮。因此,以字相稱,表示尊敬。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還有號。一些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墨客,往往熱衷於以住地或志趣等為自己取號。由於別號是本人所起,不像姓名受到家族、行輩等限制,因此「號無定法」,可以抒發個人的志趣情懷,以「自鳴其志」。

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等就是為了表達超俗脫凡的志趣。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是以家藏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遺文、一張琴、一副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而取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陋室前後有五棵柳樹,他就以「五柳先生」為號。

雖然春秋時期已有稱號的現象,但宋代才是號的大普及時代。明清時期,士人取號之風特盛。清末民初以後,字與號逐漸被筆名、藝名所取代。

各朝代命名特點:

1、商人喜歡以干支命名

商代帝王,包括一部分臣民多用干支命名。商王命名,直至亡國之君紂(帝辛),均以干支中的一個字作為名號,如天乙、太丁、外丙、中壬……這種以甲、乙、丙、丁等為名號的商王有三十一人之多。

2、漢人盛行取單名

漢代人取名洋溢著昂揚自信的進取精神,從中頗能反映出西漢時期的社會心態。「奉世」、「定國」、「廣漢」、「闢疆」一類的人名頗為流行,以「勇」、「武」、「霸」、「起」、「雄」等字為名的也很多。

東漢以後,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儒家崇尚的忠、孝、禮、義等觀念廣為傳播。以這些字為名字的現象也廣為盛行。

進入東漢,特別是三國和魏晉時期,單名十分盛行,絕大多數人名均用一個字,特別突出的是三國時一大批人名,如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孫權、周瑜、魯肅……

3、兩晉南北朝人名「之」字多

西晉以後,儒家經學走向衰微,曹魏時興起的玄學盛行,成為顯學,老莊哲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魏晉名士以崇尚虛無、空談名理為風氣,併成為魏晉南北朝流行的社會思潮。反映在人名上,這一時期的人名或字中多有「元」、「真」、「道」、「靈」、「玄」一類的字眼。

據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考證,「之」字是五斗米道中用於道徒名字的暗記,因此篤信其道的門閥世族遂把「之」字作為人名,形成一時風尚。最典型的是有「書聖」之稱的王羲之家族,用「之」字最多,信奉五斗米道最篤。

王羲之本人喜與道士交接往返,他五個兒子均以「之」字命名,即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徽之的兒子叫禎之,獻之的兒子叫嗣之、靜之,祖孫父子均以「之」字為名,並不避諱。

南北朝時期,也有不少人仍沿襲舊風,以「之」字為人名,如著名科學家、發現圓周率的祖沖之,以才絕、畫絕、痴絕著稱的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三國志》作注的史學家裴松之,著有《洛陽伽藍記》的楊炫之等,不勝列舉。

4、唐代人名愛稱排行

唐代以後,人名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即當時的人們多以行第相稱。行第,本指家族內子弟的排行次第,即按同祖父的兄弟或同曾祖父的兄弟排行,民間稱之為「大排行」。

以排行作為家內的稱呼,早在魏晉時已有先例,隋唐之際,漸成風氣。無論是家人朋友、高低貴賤,無不以論稱排行為高尚,以至於形成唐代社會的風尚之一。

宮廷之中即以排行相稱,如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建成稱大郎,李世民稱二郎。帝王之家如此,公卿間也以排行相呼,玄宗時的權臣李林甫被人呼做十郎。

5、宋代起名以老為美

宋人取名的一個特點是喜歡使用「老」、「父」、「翁」一類表示年長老邁的字作為人名,既說明當時人們企慕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也流露出以老為美的社會風氣,與宋代社會優禮老人不無關係。

宋人還喜愛用五行作為序輩取名,取五行相生之義。如宋代大儒朱熹,從他的父親朱鬆開始,朱家一門五代取名依次以「木、火、土、金、水」做名字的偏旁,以應和五行相生之寓意。

朱鬆的「鬆」字是「木」字旁;朱熹的「熹」字下面的四點是「火」形;朱熹之子朱在,「在」字內有「土」字;朱熹之孫朱鑑,「鑑」字內有「金」字;朱熹之曾孫朱潛,「潛」字是「水」字旁。朱氏一門五代,取名按五行排列,次序井然。

古人名字當中的字是什麼意思啊,古代人名字中的字是什麼意思

根據人名中的字義,另取的別名叫 字 如 孔子名丘,字仲尼。岳飛字鵬舉。所謂 名 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 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 名 相表裡的,所以又稱 表字 禮記 檀弓上 說 幼名 冠字。疏 雲 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

關於讀書的古人名言,中國古人關於讀書的名言

1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歐陽修 2 如果把生活比喻為創作的意境,那麼閱讀就像陽光。池莉 3 沒有哪本書壞到一無是處的地步。小普林尼 4 節飲食以養胃,多讀書以養膽。莊周 5 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們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高爾基 6 書籍是任何...

中國古代的人的 字 是什麼意思,中國古人名字後面的「字」是什麼意思?

字 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古人的 字 是根據自己的名字起的,如蘇軾字 東坡 軾 意思是 車轍 東坡是地點。由此不難看出,古代文人起字是有講究的。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