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啥要發明文言文這種十分難寫的文體呢

2021-03-08 04:45:51 字數 5473 閱讀 6988

1樓:洪範周

應為古時資訊不發達,交通梗阻,各地方言盛行,文字的發音,差異很大。文言文就是記錄中國古代各地語言,各地事物的通用文體。正是有了它,才有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

2樓:水瓶明明赫赫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第一個「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你吃飯了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

「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裡,「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2023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曆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3樓:匿名使用者

這你得先穿越到古代,再問一下學識淵博的古人,記住,學識淵博,這非常重要,老百姓是絕對不會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的……

我們為什麼要學文言文呢?這個好像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實際意義【除了考試】

4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語言,學習文言文有助於理解現在的語言,畢竟有傳承性。同時對閱讀古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文言文也是我們應該掌握的古代文化的基礎知識,對於高考後研究古代文化的同學來說就意義重大了。

學好文言文對於研究古代文明也有重要的意義。文化傳統我們應該繼承並改進發揚,這是我們語言的基礎。不可不學啊。

5樓:百度使用者

現在文言文教學的現狀令人擔憂。學生厭學文言文,他們認為,古文是陳年爛穀子,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用處,因此沒有必要學了。

文言文真是陳年爛穀子嗎?非也。文言文是中國數千年來形成的典雅而簡潔的書面語言。

起於周朝,盛於漢唐宋,一直延續到新文化運動,可以說源遠流長。我們不否認其中有些糟粕,但是那些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作品,一般都是文言文的精華。比如司馬遷的《史記》、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唐詩宋詞等,不是一直都在再版嗎?

僅僅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文言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絕非陳年爛穀子。我們再想想,司馬遷《史記》所體現的精神氣度、文化襟懷,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堪稱博大、恢弘,李白詩歌中所體現的錚錚鐵骨,俯仰天地的目光,即使放在今天,也堪稱超絕。詩經的質樸、唐詩的雍容、宋詞的典麗,都已經成為文化史的絕唱。

我們能夠說以上這些是陳年爛穀子嗎?

(1)學好文言文,有利於瞭解和學習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2)學好文言文,有利於豐富精神世界,薰陶語感。

(3)學習文言文,有利於促進道德迴歸。

(4)學好文言文,有利於提高寫作水平。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壇閃耀著一群璀璨的巨星,他們是魯迅、胡適、梁實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語堂、張愛玲等等,他們光華四射,文采灼灼。他們靈動地駕馭白話,築起白話漢語的華彩篇章。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文壇卻頓失光彩,再沒有湧現出一個靈動地駕馭白話的「大師群體」,堪稱「白話大師」的只有寥寥幾位。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中小學階段截斷了系統的文言文教育的血脈。

這使得在20世紀下半葉成為文壇主流的人們,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使他們難以達到文言所表現出來的簡潔、乾淨、純粹、典雅、形象、傳神的境界。因此,在少年時期誦讀相當數量的一流文言文,有利於提高白話文的寫作水平。2023年高考南京13中學學生蔣昕捷寫出的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明證。

文章作者以熟諳的三國故事,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立意深邃,且通篇採用純熟的古白話,明白曉暢,文才飛揚,老到的語言功夫受到閱卷老師的一致讚賞。事後記者對其進行了專訪,蔣昕捷告訴記者,這要歸功於平時喜歡誦讀古典名著。「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與文言失去了聯絡的人,必然由於古漢語底蘊不足而使文章變得冗長、直白。

6樓:_愈想愈無謂

以前初中學的時候也很糾結,被各種虛詞實詞都快弄瘋了。現在回想一下,覺得文言文除了考試外,對我們還是有別的好處的^_^

首先,我們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為了交流,學習文言文就是與「古人」交流。與古人「交流」的意義在於瞭解歷史,學習古代文化,欣賞古代文學,研究古代文明。

學習文言文有助於提高人遣詞造句,煉字的能力和閱讀能力,提升文學修養,文言文非常有意境。好的詩詞歌賦可以愉悅人的精神,豐富人的認知。有時候也能給於人鼓舞。

從個人方面,有助於明理、明善、修身養性!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哲,醫,佛,道等文化的精髓。

其次,古代的史書都是文言文的,學習文言文,可幫助我們瞭解歷史。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有些東西古今是相通的,所以很多從商從政的人都對歷史有一定的瞭解。

最後,往大了說,文言文是中國語言的根基所在,作為中國人,都應該對民族性的東西有所瞭解。

特別是臺灣,它對國學的重視程度比大陸重很多,文言文有助於提升內在的風骨,隨著時間的流逝,文言文對人的影響會慢慢顯示出來。從前班上文言文很強的學生中考、高考時語文都很高,寫作水平也很高,有因為參加去全國作文比賽成績優異而保送的。

說的很亂,

文言文入門時很枯燥,

但是堅持了就會有收穫,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7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還是有用的,不知你有沒有讀過一些古代作品原著,反正學過文言文的人才能原汁原味的讀出作者的想法,品出不一樣的滋味(相對直譯的)來~

8樓:紫楓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發明,學習文言文對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承。。。

9樓:飄萍過客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讓我們記住文言文是中國的文化。

10樓:器樂曲

嘛,本來我們也就是為了考試而學文言文的嘛= =

是誰把古文發明為白話文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平民階層通過努力形成的。

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清末的「新文體」是夾用口語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象小腳放大的「語錄體」。

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文體改革趨於成熟。

言文脫節、格式束縛,早在唐宋時代就有人出來反對。唐代韓愈(768-824)提倡散文,反對駢體,史稱「文起八代之衰」。八代:

東漢、魏、晉、宋、齊、樑、陳、隋。駢體起源於漢魏,成熟於南北朝,講究對仗和聲律,四字六字相間,稱「四六文」。韓愈反對這種注重形式、束縛思想的文體,提倡接近口語、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體恢復到未受駢體束縛以前的時代,所以稱為「古文運動」。

「古文」其名,「革新」其實。

唐代寺廟,宣傳佛教,用講故事的方法吸引群眾。一邊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圖畫稱為「變相」,說唱底本稱為「變文」。

有散文韻文相間的,有全部散文的。後世發展成為鼓詞和彈詞。這是早期的白話文學。

宋代的「語錄」是又一種早期的白話文學。起初,禪宗佛徒輯錄師傅言談,用口語體。後來,宋**學家程顥、程頤的門人,也用口語體記錄老師的言論。

「語錄體」是一種白話文,具有小腳不敢放得太大的「半大腳」風味。

宋元間又有「話本」。這是說書人講說故事的底本。「話」是故事,「本」是底本,分為**和講史兩類。前者多為白話短篇,後者是淺近文言的長篇。

明清的章回**,例如《金瓶梅》、《紅樓夢》和《水滸傳》等,用當時的白話書寫,使白話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但是,文學正宗是文言文。

清末維新運動時期,開始有意識地提倡白話,興起稱為「新文體」的「通俗文言文」。例如,黃遵憲引俗話入詩,反對崇古,他在2023年(同治7年)寫的新詩,是文體解放的開路先鋒:「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爛斑

裘廷樑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文章中提出「崇白話、廢文言」。他說:白話有「八益」,其中「省日力(時間)、免枉讀(誤解)、便幼學、煉心力(思想)、便貧民」等項是先進思想。

陳榮袞是提倡報紙改用白話的第一人。王照制訂官話字母,拼寫「北人俗話」,不拼寫文言。這時候,各地出版了多種白話的小型報刊。

白話原來是一種民間文學,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體,不是文學正宗,沒有法定地位。

五四前後,革新思潮澎湃,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舊文學不是指舊時期的文學,而是指舊性質的文學,它的特點是文體是文言的, 內容是陳腐的,思想是封建的。

新文學不是指新時期的文學,而是指新性質的文學,它的特點是文體是白話的,內容是新穎的,思想是革命的。

胡適作為白話文運動的首倡者,他深諳思想內容與文體形式的關係,「我也知道有白話文算不得新文學,我也知道新文學必須有新思想和新精神。」但限於傳統觀念的漫長曆史及客觀條件的複雜,他強調白話文與文言間對立、**的一面,不遺餘力地倡導「白話文」之工具性。「『白話文學工具』是我們幾個青年學生在美洲討一年多的新發明。

」⑿較之胡適的激進、偏執、決絕的姿態,周作人略為冷靜,他在強調文字改革的同時,更重視思想的改革與轉換,否則雖用了白話「思想仍然荒謬,仍然有害」,「古文與白話沒有嚴格的界限,因此死活也難分。」劉半農也認為文言、白話「各有所長,各有不相及之處」。「2023年1月,依當時的教育部頒令,凡國民學校年級國文課教育也統一運用語體文(白話)。

」這標誌「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初步勝利,但是「白話文」內部也面臨著嚴重問題:美學意蘊的缺乏;思想內容與文字表達的脫離。對此胡適早就有所意識,「若今後之文人不能為五四造一可傳世之白話文學……決無以服古文家之心也」。

就此而言,白話**《狂人日記》、詩集《嘗試集》、周作人「美文」系列、「冰心體」**無不具有開創或奠基的意義。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白話書面語創作在各種體裁一一,並在實踐中接受了檢驗。其中爭論最大的是白話詩歌(新詩)。

胡適的創作打破了傳統詩歌的格律,卻帶來了「非詩化」的傾向;郭沫若《女神》則能較重視詩歌本身的規律(尤其是意象);新月派創作是前二者的反撥,使詩歌走向「規範化」,並在「新」、「舊」的聯絡中,確立了白話詩的現代美學原則。

白話文,淺顯通俗,在語言上,生動、潑辣、粗獷、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表現力。綜觀「五四」白話文運動,它廣泛吸收了西方的詞彙資源、語法結構,在語言、文字、思想等多層面,這場運動不只是「語言內部的自足變革」,它同整個思維觀念的革新及國家現代化運動緊密聯絡。「白話」與「文言」的較量,很大層面上也是兩種不同價值體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撞擊。

中國人為什麼要過年,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春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 年節 中國人最重視的就是春節,每年有數萬人在春節前踏上返鄉的旅途,只為了能和家人過春節。過春節,是 回家 過年習俗以除舊佈新 迎禧接福 拜神祭祖 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年節起源於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活動。古人最原始的兩種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人...

中國人為什麼要生兒子,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生孩子

愛情的結晶。老有所依了。一種繁衍的方式了。如果不要生兒子的話人們就可以不要結婚了,估計也沒什麼人去拼搏了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生孩子 一,中國人人際關係冷漠。中國人有這樣的錯誤觀念 中國人認為生了女孩,女孩嫁人以後就是別人家的人。別人家和自己家即使聯姻也不能成為一家。這是萬惡的錯誤觀念。非常落後陳舊的觀...

中國人為什麼要拼命學英語,為什麼中國人要學習英語?

因為英語在目前仍舊是世界通用語言,中國人要走出去和世界對話,所以要學英語。當然中國也在努力輸出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在國外也有很多孔子學院和漢語教學機構,這也是國力強盛之後所帶來的影響力的提升。不學好英語其實也沒多大關係,只是未來發展的機會少一點而已。樓主,英語 論壇 是當今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通用語言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