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讀後感《資本論》讀後感怎麼寫

2021-03-08 14:28:29 字數 5189 閱讀 9384

1樓:匿名使用者

馬克思《資本論》是一本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著作。既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著作,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著作。其內容博大精深,其對資本主義經濟學的精妙闡述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淺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就其觀點談談我的看法。

馬克思《資本論》的第一篇商品與貨幣中關於商品的交換過程中談到:「商品對其所有者而言是是非使用價值的,對其非使用者是使用價值。因此,商品必須全面轉手,這種轉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換,從而使商品彼此作為價值發生關係並價值來實現。

可見商品在能夠作為使用價值之前,必須先作為聚氨酯來實現。」此觀點很精確地闡述了交換對與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從商品的定義出發。我們都知道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由此可見作為商品與其他東西的區別一是交換,而是是勞動產品。

其兩者共同構成了商品的屬性。因為可以用來交換,所以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因為是勞動產品,其中凝聚了人類的無差別勞動,所以商品具有價值。

從其屬性來講,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要生產產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要成為商品,產品必須通過交換,轉到被的使用者手裡,最後,沒有物品可以是價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品無用,則其中包含的勞動也沒用,也就不形成價值。因此,交換這一過程在這裡發揮了很關鍵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滿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時實現了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實現了商品本身的意義。

另一方面,商品交換過程也是創造財富的過程。交換創造財富。正如書中所說,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的社會中,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

而財富的獲取是通過堆剩餘價值的剝奪。商品因為交換過程而從他們當作非使用價值的人手裡轉到把他們當作使用價值的人受咯。這過程在此是一種社會的物質交換。

一種有用的勞動方式的產品代替另一種有用的勞動方式的產品。商品到它使用價值的地方就以商品的交換領域轉入消費領域。商品因為有交換因此有了貨幣,有了在市場的流通。

商品的直接流通方式w——g——w,但作為資本貨幣流通形式卻是g——w——g,g——w——g之間是有意義的,因為其中g——w——g』,g』=g+g』』即是於原來的支付的貨幣額加上了一個增值額。這個增值額超過原價值的餘額,稱為剩餘價值。因此,商品以貨幣為媒介,通過交換,創造了剩餘價值。

也就是創造了財富。

由此可見,交換是商品形成和發展的一個過程。也是商品實現其意義的手段。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2樓:羊韞公羊煦

個人以為,就是教你如何算大賬與如何看社會經濟關係!或者說就是從旁人的角度看金錢與社會的關係!

《資本論》讀後感

3樓:匿名使用者

馬克思《資本論》是一篇不朽的名著

《資本論》是馬克思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資本論》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深刻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

它不僅是一部經濟學鉅著,而且是一部哲學鉅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鉅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工人階級的聖經」。

關於《資本論》的研究物件和目的,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關於《資本論》的內容,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捲開篇時指出;「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並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裡,它還要由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究物件。

在第二卷中,特別是把流通過程作為再生產過程的媒介來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來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至於這個第三卷的內容,它不能是對這個統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和在流通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這是馬克思對《資本論》前三卷研究物件、內容和理論結構的概括和說明。

《資本論》的體系是「一個藝術的整體」,它的結構是「科學的輝煌成就」。《資本論》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研究的基礎,以資本作為研究的主體,以剩餘價值作為研究的中心,以資本內在矛盾發展作為研究的主線,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作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範疇上升到具體範疇的科學敘述方法的指導下,整個理論體系通過矛盾形態演化、範疇演進和規律轉化,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特殊的社會歷史性質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

《資本論》問世後,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程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成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目。而且得到資產階級學者的承認。英國《經濟學家》週刊2023年12月21日發表的文章《共產主義後的馬克思》,文章中承認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影響力。

文章中一些論斷還是客觀的,給人啟發的。文章講到了2023年,bbc評選「千年偉人」,卡爾·馬克思名列榜首,而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則分列

二、三、四名,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位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學術界的尊重。」文章明確指出:「馬克思在許多方面都是正確的:

比如資本主義的許多問題、全球化和國際市場、經濟週期和經濟決定思想的方式等。馬克思很有先見之明。」「馬克思遭到了誤解。

東歐和前蘇聯實行的共產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扭曲。」「請你務必丟棄前蘇聯和東歐實施的共產主義,但千萬不要丟棄馬克思。」「這位偉人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都是正確的,他應該得到更多的承認。

」文章說:「馬克思思想的影響力遠遠不止於人數日益減少的自封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許多假設、分析的特點和思維習慣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領域都廣為流傳。」由此,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與偉大。

《資本論》讀後感怎麼寫

4樓:執念伊人

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在德國漢堡正式出版。這一鉅著的問世,不僅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標誌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誕生,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最為全面的科學論證。《資本論》第一卷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主要的著作。

《資本論》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係歸結為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同時《資本論》也沒有簡單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般過程歸結為它們的共同基礎——物質生產過程,而是從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引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內容和形式。

《資本論》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馬克思使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發展和克服的過程,從而透徹詳盡地闡明瞭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的學說,闡明瞭唯物辯證法的實質。

在《資本論》中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資本論》的方法不亞於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發現。

《資本論》不僅是一部不朽的經濟學著作,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融為一體的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全書,並且它又是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兩大貢獻,即歷史唯物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的完美的統一。實際上這部以剩餘價值理論為基石的經濟學鉅著,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具體論證和生動體現,即具體的歷史唯物主義論著。《資本論》建立了一個嶄新的思想體系。

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於德國哲學、早期社會主義理論和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像黑格爾一樣,相信能夠用一個辯證法公式概括人類的進化歷程。他認為,所有哲學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於解釋世界,但他同時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改變世界。

他在黑格爾辯證法的基礎之上,顛覆了傳統的「形而上學」,建立了一個現實中得以實踐的最大的思想體系,一個影響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體系。

恩格斯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那樣,對於勞動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裡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全部領域一覽無遺。

」 下面我簡要談談我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

勞動價值論是指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你好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內容,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你好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二是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二、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必要性

(一)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與現時代存在巨大的差別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於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著巨大的差別。

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1、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體力勞動。

工業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物件。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行業)的分析,但由於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時說:

「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2、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

工業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新

求馬克思《資本論》讀後感,求一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讀後感!

馬克思 資本論 是一篇不朽的名著 資本論 是馬克思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資本論 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 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深刻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 發展 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

怎麼寫《讀後感》,讀後感怎麼寫

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一 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 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 讀後感 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 一兩個詞語 做題目,下一行是 讀有感 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二 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三 要...

怎麼寫讀後感,怎麼寫讀後感?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 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 啟迪 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 讀後感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 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 文的篇名 作者 寫作年代,以及原書 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 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 簡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