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和魚掌不能兼得是什麼意思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1-03-08 18:30:00 字數 5202 閱讀 6162

1樓:116貝貝愛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

出處:《魚我所欲也》【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熊和魚掌不能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白話釋義: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

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

寫作背景:

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捨生取義。

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孟子對這一思想,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影響深遠的事。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附權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曾經在齊國任客卿,後來因為與齊王的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齊王託人挽留孟子,條件是準備在首都的中心地區建一座房子給孟子住,並送給孟子萬鍾糧食作為**們的生活費用,結果遭到孟子的嚴辭拒絕。

可見,孟子在本篇中所說的「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的,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孟子在本篇中對捨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批判,對後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捨生取義」奉為行為的準則,把「富貴不能淫」奉為道德的規範,對國家和民族作出了貢獻。」這都是與「捨生取義」的精神一脈相承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魚我所欲章》。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

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生命而要義。在這裡,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

本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裡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並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

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裡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於人格的事來。

1.因為要想得到熊掌要去山上去打,而要想得到魚要去水裡去撈,這兩者不可能同時得到,所以熊掌和魚不能兼得.

2.這句話的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

孟子的原話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求熊掌。」 他是用魚與熊掌來比喻「生」與「義」的取捨關係:

「生,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求義。」

所以,在不發生衝突的情況下魚和熊掌應該說還是可以兼得的。

3樓:蘭芷軒

任何事都不可以太貪心,知足常樂!才能夠活的有意義!

所謂忠孝不能兩全,也是這個道理!

4樓:蕭蕭雨歇

我很贊同清風樑子得話

5樓:紫偎依

就是有的時候2者比選其1的時候用它

至於為什麼用他們比較 有關係麼

6樓:匿名使用者

在面臨取捨問題的時候,就是不可兼得的時候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到底是什麼意思?

7樓:古湖潮林

意思是兩項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

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其中也有好的東西不要擁有太多,不然就體現不出其價值所在,就像一山不能容二虎,金字塔頂上永遠是最稀少珍貴的,意在提醒人們在面對取捨時應該如何抉擇。

8樓:zz雲舒

這句話的意思是:魚是我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歡吃的,如果不能都吃,那麼我捨棄魚選擇吃熊掌好了。形容在遇到選擇時要有所取捨。

擴充套件資料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白話譯文

孟子說:「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我只好捨棄魚而取得熊掌呀。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我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正義呀。

」含義相同的還有「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9樓:大野瘦子

意思是指魚和熊掌兩樣東西只能得一個,不能兩全。

孟子的原話是:「魚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求熊掌。」

他是用魚與熊掌來比喻「生」與「義」的取捨關係:「生,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求義。」

10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

魚和熊掌都是好東西,但是你不能兩個都要,所以必須得選擇其中的一個,用來比喻人很難做出選擇。

孟子的原話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求熊掌。」 他是用魚與熊掌來比喻「生」與「義」的取捨關係:

「生,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求義。」

擴充套件資料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出處

本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裡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並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

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裡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於人格的事來。

11樓:抱香蕉睡覺

釋義:1、魚和熊掌不能同時得到,或同時存在,比喻好東西不能全部擁有。

2、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

3、其中也有好的東西不要擁有太多,不然就體現不出其價值所在,就像一山不能容二虎,金字塔頂上永遠是最稀少珍貴的,意在提醒人們在面對取捨時應該如何抉擇。

4、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生命而要義。

12樓:末你要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意思是:魚和熊掌這兩者不能同時擁有。這句話的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意在提醒人們在面對取捨時應該如何抉擇。

13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的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

出自孟子《魚我所欲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歡吃的;如果不能都吃,那麼我捨棄魚選擇吃熊掌好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義也是我所追求的,當這兩種東西只能擇其一時,那麼我會捨棄生命而堅持大義。

雖然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當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時,我絕不會選擇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固然是我所厭惡的,但當還有比死亡更可惡的事發生時,即使面臨災禍我也不躲避。

14樓:小悉

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魚我所欲章》。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

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生命而要義。在這裡,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

本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裡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並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

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裡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於人格的事來。

1.因為要想得到熊掌要去山上去打,而要想得到魚要去水裡去撈,這兩者不可能同時得到,所以熊掌和魚不能兼得.

2.這句話的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

孟子的原話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求熊掌。」 他是用魚與熊掌來比喻「生」與「義」的取捨關係:

「生,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求義。」

所以,在不發生衝突的情況下魚和熊掌應該說還是可以兼得的。

魚和熊掌為什麼不能兼得?做一起吃會中毒

你認為魚和熊掌不可多得,因為錢不夠。但是整合思考者會認為我可以用現在的錢生更多的錢,這是找內部資源 而且他們會想,錢不夠,我可以找人合作,這是外部資源。雕刻家羅丹說 生活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整合思考者會認為 我們不缺資源,只是需要把它找出來。跨界學習,防止認知金字塔,注意積累和維護資源...

魚翅和熊掌不能兼得有典故嗎為什麼魚翅和熊掌不能兼得?

就在開導人 有些好東西是不可能同時得到 以明智.孟子的原話是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求熊掌。但孟子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可以看出這是當時一句較時髦話.魚 指魚翅 與 熊掌 一起,一個是當時山味中的極品,另一個是當時海味中的極品,不是不相干,而各代指兩個不同地方的 山珍海味 因此...

魚和熊掌為什麼不可兼得為什麼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兼得了有什麼後果

熊好吃魚。它捕魚的方法就是用手掌拍擊河裡的魚,使他被擊到岸邊。設想一下,一隻熊剛好抓到一隻魚的時候,有個獵人出現。這時他有兩個選擇 1.把熊趕走得到魚。2.趁熊吃魚時,襲擊並捕獵它。熊 成性,捕獵它並不是件容易事。要得到熊掌必須以魚為誘餌。要得到魚,就得趕走熊 失去熊掌 故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語出 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