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佛緣的人,沒皈依讀佛經佛菩薩會加持嗎

2021-03-12 14:43:13 字數 6187 閱讀 4819

1樓:仙人

佛菩薩會加持,但如果不尊重的話**神會修理的。

佛告阿難。有人事佛以後便富貴有人事佛以後衰喪不利者。阿難問佛。

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爾。

佛語阿難。有人事佛。當求明師。

得了了者。從受戒法。為除諸想。

與經相應。精進奉行。不失其教受者。

不犯如毛髮者。是人不犯道禁。常為諸天善神。

侍衛擁護。所向諧偶。財利百倍。

眾人所敬。後當得佛。何況富利。

如是人輩。事佛為真佛**。又復有人事佛。

不值明師。亦無經像。又復不禮敬。

不知不解。強教人受法戒。無有至信。

受戒之後。故復犯眾戒。心意蒙冥。

猶豫不肯讀經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復不能念齋日燒香燃燈作禮。

故復嗔恚嚾呼罵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

懷憎嫉。使人殺生。眼見經像。

無有禮敬之心。若其有經。趣掛著壁。

或擲床蓆之上。或著故衣被弊篋器中。或以妻子小兒不淨手弄之。

煙燻屋漏。不復瞻視。亦不燒香燃燈向之作禮。

與外經書無異。善神離之。惡鬼得其便。

隨逐不置。因衰病之。適得疾病。

恐怖猶豫。自念言。我初事佛。

云何故復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醫師醫師卜問。

解除鎮厭無益。遂便禱賽邪神。眾過遂增。

妖魅惡鬼。屯守其門。遂便喪衰死亡。

不離門戶。財產衰耗。家室病疾。

更相注續。不離床蓆。命終罪辜。

墮埿犁中。當被考治讁罰。無有歲數。

是人但坐不能專一。志意猶豫。無所專據。

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

世間人不知佛法者。謂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

違犯佛經戒。心專行惡。眾態具足。

身自招之。無有與者。阿難聞之。

便頭面著地。為佛作禮。歡喜奉行。

2樓:芍麼摯繁拋夷

會加持的,心誠則靈,沒皈依做的善事多在讀誦**菩薩更會加持你的,皈依不做善事菩薩一樣不加持他的,所以我們只要有愛心多做善事菩薩也一樣會加持的

皈依佛,皈依法我容易理解,為什麼要皈依僧呢?

3樓:虎說體育

皈依僧是因為佛法在世間的流傳,必須依靠僧寶的住持和弘揚。僧寶是指嚴持戒律的出家人,包括賢聖僧和凡夫僧二類。佛教皈依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

僧寶是佛法住世的象徵,是三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為學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成佛,佛陀是我們學習和效仿的榜樣,三寶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體,不皈依其中的任何一寶,都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佛教徒。

皈依僧,是淨而不染。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

皈依僧寶,其實就是世尊勸我們依照諸佛經教修行,早日成就圓滿佛道,解脫得樂。皈依佛、法、僧這是形式,並非單指一尊佛、一部法、一個僧人。實質應是皈依覺、正、淨,指的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皈依是指精神層面的皈依,並不是做儀式。如果你並沒有皈依儀式,但是能把佛經上的要求都做到,依教修行了,這時,其實你已經皈依了。反之,儀式做的再恭敬,沒有做到佛經的要求,也不算真正皈依。

4樓:宗陽子

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淨而不染。

僧寶是代佛傳法之人,須知僧人也是未來佛,也是我們的老師,對於老師,自然是應該尊重的。如果沒有僧寶,佛法何以流傳?僅僅靠經典嗎?

那是不現實的。沒有人出家人做表率,沒有多少人會信奉佛法。佛法能夠流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僧人的努力。

僧人拋舍家業出家,清淨身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所以,需要皈依僧。阿彌陀佛。

在家人即使是明心見性,那麼他也不是僧寶,他可以指導你修行,但永遠不能接受你的頂禮。就好比維摩詰居士,是他方世界的佛來的,但其示現的身份是白衣,所以把他當善知識看待即可。佛有明確的開示。

5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這位同學,樓上arndei說的很清楚,我再為您解釋一下。

【成就圓滿佛道】即是佛寶,【諸佛經教】即是法寶,【依照諸佛經教修行者】即是僧寶。

為什麼要皈依僧寶?

其實就是世尊勸我們依照諸佛經教修行,早日成就圓滿佛道,解脫得樂。

皈依【佛】、【法】、【僧】這是形式,並非單指一尊佛、一部法、一個僧人。

實質應是皈依【覺】、【正】、【淨】,指的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阿彌陀佛!

關於你的問題補充:

你有些問題是誤解的,所謂【依經不依論】,指的是【依佛說的經典】【不依凡夫的言論】。

另外,出家人講佛經基本都是依照已經開悟的高僧大德的說法來重新說一遍,並沒有增加自己的意思或者減少佛經。

最後,皈依是指精神層面的皈依,並不是做儀式。

如果你並沒有皈依儀式,但是能把佛經上的要求都做到,依教修行了,這時,其實你已經皈依了。反之,儀式做的再恭敬,沒有做到佛經的要求,也不算真正皈依。

所以有沒有皈依,是看你有沒有依佛經的教導修行,那麼真正皈依的真修行人就是僧寶了。

我們是凡夫,無法區別誰開悟了,誰是真正的僧寶,唯一的辦法就是【依經不依論】。因為只有佛自己說的經法,是絕對不會錯的。

佛不在世,我們該認誰為老師呢?

世尊涅槃前說的最後教導:【以苦為師】,【以戒為師】。

因此絕對不是以個人或者團體作為老師,而僧人或者居士我們都應當視作同修,自然也需要對他們恭敬,真正的老師就是【苦】和【戒】。

我佛慈悲,正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阿彌陀佛!

還有問題請追問,喜歡的話請選為滿意答案,謝謝!

6樓:周悅華

佛是校長,僧是教師,法是教科書

這樣好理解嗎?佛不住世,留下法寶,眾生不明瞭,要靠僧寶傳法佈道,所以何等的重要,三者缺一不可。

僧的含義,我不認為專指出家人,僧是指「淨」「無染」,於法無染、於法清淨,於世無染、於世清淨,只有這樣,法寶才能給人以正知正見,才不枉佛所意。發心出家之人,是與在家俗眾,在凡塵俗事中的確有一定差距,所以才稱為僧,但皈依僧不是皈依的哪個師傅,他只是清淨修行的模範表相而已,是讓你皈依清淨,方才找到正知正見,才能如佛地。

阿彌陀佛!

7樓:匿名使用者

佛代表的

是覺悟;法代表的是正而不邪;僧代表的是淨而不染。佛陀不住世,僧人就是老師,我們要恭敬老師。

另外這個皈依僧,並不是指做皈依儀式的僧人,而是指明白佛法的清靜修行人。

為我們做皈依儀式的僧人在禮數上同樣是老師,同樣要尊重。

8樓:匿名使用者

佛現在不在世,僧人是替佛傳法的,應當恭敬頂禮!

9樓:匿名使用者

不皈依僧,誰給你受戒和指點你修行呢?

10樓:

佛法是實踐的科學,我們缺少的是身體力行的榜樣。

11樓:

僧指僧團,漢譯不區分僧和僧團,這是錯誤的

12樓:出塵真人

你想當大科學家 總得先學會3500個常用字 外加學會一加一等於幾吧 當然有的人是在學校裡的老師教學 有人是請老師家教 呵呵 總得從小學課程 開始吧 懂了散 記得50分給我

13樓:大覺商人

是指聖賢僧,聖賢僧已證一定境界…可為我等師

請問各位大神,沒有皈依可以抄經嗎?有什麼要注意的?家裡有人信**教,有衝突嗎?經書怎麼獲得?用什麼

14樓:同體平等

1、可以

抄寫讀誦佛經。

2、以願求圓滿智慧心,想成為正遍知,願解如來真實義,的心態去抄寫。

3、家人隨時都會有各種你想不到的情形出現。看你怎面對了。可試著了做。

4、可網上免費結緣到佛經。也可到寺院去恭請。先將經書收好。

5、也可網上看,自抄下來。我就是在網上看到楞嚴經後,抄下來了。很好。普通筆紙就可以。網上也專有人免費結緣紙。看自因緣,能否遇到。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15樓:steven朱彥在

可以,但自己要篤信,只要自己信就行,抄用筆,先洗手

佛經裡面講的忉利天宮,為什麼要叫忉利。「忉利」 二字 本身又是什麼意思呢? 謝謝

16樓:一身三影

忉利天,音譯多羅夜登陵舍,意譯『三十三天』。

『忉利』是梵名的略稱。

此天為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在須彌山頂,帝釋天止住於**的大城,四方各有八城由其眷屬天眾居住,合計共有三十三天,此即其名稱的由來。

賢善成就,普願吉祥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17樓:匿名使用者

依(guī yī)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靠它。皈依三寶的人是佛教徒或稱佛弟

18樓:無逸行人

宣化上人講解

「忉利天」是梵語,翻成中文就叫「三十三天」。這三十三天不是由底向上來數的: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合到三十三層,所以稱為三十三天。

而是東邊有八天,西邊有八天,南邊有八天,北邊有八天;這四八共三十二,分佈在第三十三天的四邊,而它在中間,這叫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的天主叫帝釋。這帝釋在佛教裡頭,只是一個**。

《阿彌陀經》上所說的「釋提桓因」,就是這個帝釋;在〈楞嚴咒〉裡邊所說的「南無因陀囉耶」,這「因陀囉耶」也就是帝釋天。他雖然在天上做天主,但是在佛教裡只是一個**;他不單不能做主,而且連坐的位置都沒有,只是在門口站著。這位天主,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萬能的上帝」。

不錯,他是萬能的,他不只管天上的事情,也管人間的事情。但他和我們人間的人沒有什麼分別,為什麼?他也有淫慾,也有飲食,也有睡眠這三種慾念,只不過他輕一點,沒有我們人間的人這麼重。

我們人間的人,在飲食方面,幾天不吃飯,就餓得受不了;幾天不行淫慾,也就覺得很不自在;幾天不睡覺,那更覺得精神不夠。可是這位帝釋,就是一百天不吃飯也可以,兩百天也可以,三百天、一年不吃飯,都可以的;一年不睡覺,也可以的;一年沒有淫慾,也可以。雖然這樣,不過,他還是沒有斷欲。

忉利天人的壽命是一千歲。以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做為忉利天的一晝夜。你想一想:他的壽命雖然一千歲,但是比我們人間多多少年?

忉利天有八萬由旬這麼大,城池的牆壁是七寶造成的,光是城池就有六萬由旬。忉利天天主所住的城叫善見城,所住的宮殿都是用最名貴的寶貝造成的。所以他生到這個地方,就不願意走了,而願意在那兒做天主,也就是這個道理。

他的前後左右、四維上下,都是珠寶,房子也是珠寶造成的。這麼美麗的地方,這麼美麗的宮殿,所以他的欲心也就不會停止,以為這樣就滿足了,可以在那裡安然享受天福。他認為這是最快樂的地方,所以希望一切眾生都生到他這個天國,他的世界。

「我的世界是這麼快樂的一個世界,誰歡喜來,我都歡迎的!」因為他很歡迎一切人到他這裡來住,他認為他是很慷慨;但他不知道他自己的生死不能了,也就因為貪著這種快樂。

那麼講了半天,這個天主是怎麼做的?是不是從地下往上升,先做地主,然後升做天主?廣州有個風俗,家家都供奉地主。

是不是由地主升做天主呢?或者由地主做人主,再由人主又做到天主呢?不是的。

那麼是怎麼做天主的呢?

在迦葉佛時,這位天主原本是個女人,所以你不要以為他是什麼不得了的。這個女人發心為佛造一座塔廟,她是什麼因緣發起這個心呢?因為她看見一座破廟,已經沒有屋頂,沒有天花板了。

這破廟裡有尊佛像,每逢颳風下雨,就會把這尊佛像所貼的金面,從臉上一道一道的衝下來。她一看,就生了一種難過的心:「哎喲!

這佛像已經都髒了,現在又被風吹,又被雨打,啊!這太不好吧!」於是她發心要把這座廟修造好。

她想造廟,但自己又沒有錢,於是就找她的朋友親戚,說:「我現在要造廟,但沒有錢,你們大家可不可以幫我的忙呢?你們有親戚就找親戚,有朋友就找朋友,我們互相做一件慈善的事情,把這座廟修好。

」她的親戚朋友說:「可以,我們大家互相合作來造一座廟。」這麼一找,恰恰就找了三十三個人﹣﹣她是其中的一個發起人,另外又有三十二個,這三十二個大約多數是女人。

這在歷史上已不可考,也考察不出來了。若有男人,也很少的。因為男人呢?

以為自己了不起,不歡喜造廟,說:「這個讓女人去做。」所以就由三十三個女人把這座廟造好了,又造了一座寶塔。

大家都拿出一點錢,共同拿出所有的力量來造廟造塔。

塔廟造完了,這三十三個人的生命結束之後,全都生到天上去了,每一個人有一層天,所以三十三個人就有三十三天。而這三十三天的中間就是忉利天天主──帝釋。這是忉利天的由來。

「天」,是什麼意思?沒有意思,要是有意思,就不叫天了。為什麼沒有意思呢?

天以自然為義,「自然」就是它的意思。也就是由這三十三個人業報,他們的業力所感,而現出來的這種天。要是沒有這三十三個人,這三十三天也沒有,所以我說沒有意思。

你若想到那個天上去,那才沒有意思,所以我們不要到那三十三天去。

沒供養佛沒有皈依能在家念頌經嗎,沒皈依可以唸佛讀經嗎?

如果你不但念頌經,而且還盡力搞懂佛 裡的意思的話,你就會知道 在家誠心的念頌經,就是在供養佛,就是在皈依了。可以在家誦經。等你對佛經和佛法有了進一步瞭解,並且機緣成熟,你內心有了想皈依的想法時,再皈依。供佛像也是如此,無論實際供不供佛像,或者即使皈依了,也要明白。佛要在心裡最重要,身皈依更要心皈依。...

佛學院什麼是佛緣,又有什麼樣的人,和佛有緣

對佛說的能信 能解 能行 能證,你就是有緣眾生。反之,佛經怎麼說,你不聽,不信,不理解,不照做,不證果,那就是無緣,等來世緣分成熟佛再來度你吧 眾生皆具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緣。因緣具足了就會趨向佛道,不具足時,就等一等。佛法是因果法,只要眾生相信因果,都可以皈依佛門。什麼是佛緣?和佛有緣人有什麼特別...

和男朋友兩年分了,學佛的人告訴我我倆孽緣,現在他討厭債走了,我還是很喜歡他,快藝術考試了,怎麼

沒必要這樣 不能他說什麼 就一定如此 誰也不能保證不變心 凡事必然要守戒 守法 安心為好 自己的路 自己走 你一切安心 不去多想什麼 沒用的 多少承諾能兌現 不兌現 你又如何 找誰說理去!你會和一個有宗教信仰的異性談戀愛嗎?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感覺,與宗教信仰關係不大吧。只要不會干涉到彼此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