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下南洋,南洋是指哪個地方,中國歷史上的南洋指的是什麼地方?

2021-03-12 15:53:39 字數 5181 閱讀 2868

1樓:米格戰鬥機

南洋是指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及其水向型附近區域,南亞的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印度海岸。印尼東方的澳洲北部即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菲律賓群島以東的帛琉群島等西太平洋群島。

中國人去南洋區域活動(官事、經商、打工、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或走南洋。

擴充套件資料:

「下南洋」的兩次浪潮

晚清時期,清**被迫簽訂種種不平等條約,包括允許西方在東南沿海招募華工,因為應募者要訂立契約,名為「契約華工」,俗稱「賣豬仔」、「當苦力」。由此,「下南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其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23年代至20世紀初,出現以華人勞工為主體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階段。

2023年代,在經歷太平天國、兩廣洪兵起義和廣東土客大械鬥之後,東南地區滿目瘡痍,時值美洲發現金礦、東南亞種植園經濟發展,各國紛紛設立招工公所,飽經戰亂的閩粵人民引頸以望。

洋行、公所通過僱傭「客頭」(豬仔頭),將貧民誘至「豬仔館」,簽訂契約,以出國後的工資為抵押,換取出洋旅費。當時甚至還有使用欺騙、綁架手段掠賣華工的現象。數十年間,僅東南亞地區就有大約200萬華工前往,主要集中於中南半島的種植園和印尼等國礦山。

契約華工深受「豬仔館」和船主的非人待遇,招致華工反抗與各界**質疑,迫於內外壓力,各殖**家相繼出臺改善華工狀況的條例。2023年,中華**臨時**頒佈禁止販運「豬仔」與保護華僑的法令,苦力**終結。

第二階段:從20世紀初到2023年代初,是「下南洋」的高峰時期。

20世紀前期,中國國內兵連禍結,戰火不斷,而東南亞則得到殖民宗主國的扶持,除了傳統的種植園、採礦業外,鐵路、航運、金融、製造等新產業也獲得空前發展,急需熟練勞工,僅2023年-2023年間,從廈門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過500萬。

日軍侵入東南亞後,打壓華人社會,大量華人回遷國內。二戰後,遷往東南亞的華人大幅減少。新中國建立後,持續數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停止。

2樓:酷聞

廣東福建人下南洋謀生,那麼「南洋」到底在**?

3樓:匿名使用者

以前不是說東洋,南洋,西洋.這些地方是指..."中國古代有許多人下南洋謀生"說的就是 東南亞,所以東南亞成了現在分佈華人...符姓的起源 還有現在主要集中在哪個地.....

4樓:匿名使用者

南洋大體指馬來亞(包括今天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帶)以及印尼等地

5樓:匿名使用者

「南洋」是中國古代的地理稱謂,不僅僅是新加坡等國家,而是泛指東南亞。

在清代到**初年,也稱江蘇以北的沿海省份為「北洋」,江蘇以南的沿海省份和海域為「南洋」。

廣義上指東南亞,狹義上指印尼的爪哇島. 泛指東南亞,如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

具體來說是東南亞國家 特別是馬來群島附近.

中國歷史上的南洋指的是什麼地方?

6樓:不起眼的小過客

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清朝時期也指自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稱為「南洋」(江蘇以北沿海稱北洋)。

清末設「南洋大臣」管理諸項事務。南洋水師的「南洋」是相對於北洋水師的「北洋」而言。北洋水師主要活動於長江口以北的渤海、黃海、東海一帶。

南洋水師活動於長江口以南的東海、南海。在清朝和**時期,「南洋」還指東南亞地區,那時華僑去東南亞謀生稱為「下南洋」。事實上南洋水師的也可以到東南亞去巡遊的。

「西洋」在明朝時指印度洋一帶,到清朝時指歐洲。後來把日本稱為「東洋」是相對於西洋而言。當時中國國力昌盛。

經過千年積累南洋諸國多仰慕中華,有南洋青年搖船去中國沿海紋中華文字於身,乘船歸來其國長老者見字讓位其居於上座。

擴充套件資料:

南洋概念與西洋、東洋、北洋相對應。西洋指馬六甲海峽以西的印度洋地區,還包括歐洲或更遠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歐美國家;東洋特指日本。

中國的名稱如廈門南洋學院、南洋模範中學。東南亞的名稱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還有一些企業也使用南洋一詞。南洋群島,指印度尼西亞群島。

中國古代漢族開始移民南洋,明朝時期及明亡後,大量漢族移民湧入該區域謀生、定居,叫做「下南洋」。漢族曾建立過一系列的政權。現在也有少數人仍稱東南亞南洋,不過已是非常稀少。

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來自全國大部省份,但福建、廣東人佔據大多數(95%以上),這與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關係。

閩、粵兩省海岸曲折,老百姓與海相習,這是內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路近費省,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選擇性」。

而且當時中國國力昌盛,經過千年積累南洋諸國多仰慕中華,有南洋青年搖船去中國沿海紋中華文字於身,乘船歸來其國長老者見字讓位其居於上座。

「下南洋」的中國人,就這樣成了當地經濟開發的主力軍。他們的勤奮與努力,改變了所在國經濟落後的狀況。

就連英國的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鹹也承認,馬來半島的繁榮昌盛,「皆華僑所造成」。「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

彼等努力之結果,世界用錫之半額,皆由半島供給。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就今日之馬來半島。」「馬來**及其人民,對於如此勤奮耐勞守法之華僑之謝意,非言語所可表達。」

華人在改變所在國的經濟狀況的同時,很多人也徹底改變了自己與家族的命運。東南亞華人,先後出現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豪、千萬富豪。

與此同時,東南亞華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菲律賓**阿羅約的丈夫是華裔,泰國前總理他信是華人。在泰國議會,三分之二的議員也是華裔。

在馬來西亞,華人從政並取得成功,也已經不是什麼新聞。

7樓:匿名使用者

指的是東南亞,也就是今天的東盟十國。謝謝採納

8樓:匿名使用者

南洋概念與西洋、東洋、北洋相對應。清末至 ** 時期,劃分我國沿海地區為南北兩洋區,稱 山東以南的 江蘇、浙江、福建及廣東各省為 南洋;

以前說的南洋到底是什麼地方?

9樓:

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清朝時期也指自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稱為"南洋"(江蘇以北沿海稱北洋)。

最早南洋之名,源出古代年間,該地地處南海之濱,天遙地遠,海氛瀰漫,登臨潮州府城樓時,南望一片汪洋而故名。其後第一次出現南洋名字,則詳見於《澄海縣誌》「明洪武三年(公元2023年)建寨城堡於南洋下社」。

饒宗頤在《潮州府志略·大事記》中也同樣記載:「明洪武三年(公元2023年)指揮俞良輔築創南洋水寨城於蘇灣都」(南洋寨城在今蓮下鎮槐東村內)。雖說相傳北宋時期,已經有人在此定居,但查閱史料,走訪眾多故老碩彥,從他們的記憶中,尚未發現以前南洋有其它名稱。

那麼,按照公元2023年築建寨城至今2023年計,南洋之名至迄今已經有646年之久了。

擴充套件資料

(1) 清末至**時期,劃分我國沿海地區為南北兩洋區,稱山東以南的江蘇、浙江、福建及廣東各省為南洋;江蘇以北的山東、河北、遼寧各省為北洋。

【出處】:鄭觀應《盛世危言·海防上》:"南洋起廈門,包汕頭、臺灣、潮陽、甲子門、四澳、虎門、老萬山、七洲洋,直抵雷環為一截。"

(2)亞洲東南部國家和地區。

【出處】:鄭觀應《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泰西各強敵,越國鄙遠而來。今而南洋各島,悉為佔據。則邊鄙已同接壤,郊垧無異戶庭也。"

【示例】:茅盾《過封鎖線》:"客人們一次一次追問,才知道他是南洋華僑。"

10樓:反面時光

南洋是明清民時期稱呼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及其水向型附近區域(一是:南亞的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印度海岸,而阿拉伯海西岸屬西洋了;二是:印尼東方的澳洲北部即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三是:

菲律賓群島以東的帛琉群島等西太平洋群島)。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當今東盟十國在內的廣大區域,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而廣義的南洋還包含當今的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諸島。

南洋概念與西洋、東洋、北洋相對應。西洋指馬六甲海峽以西的印度洋地區,還包括歐洲或是更遠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歐美國家;東洋特指日本。

11樓:丶不羈放縱丶丶

1、「南洋」是中國古代的地理稱謂,不僅僅是新加坡等國家,而是泛指東南亞。

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清朝時期也指自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稱為「南洋」(江蘇以北沿海稱北洋)。

2、東洋在漢語中主要表示「日本「。字面上的意思是東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在日語中還代表東亞地區。

西洋,泛指西方國家,多指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而在古代是古中國人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地理概念。最早出現在五代,不同時代含義不盡相同。

元明朝時期的西洋是指汶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沿岸地區,晚清用西洋一詞指歐美國家。

12樓:匿名使用者

南洋有兩種說法:

1、清末至**時期,劃分我國沿海地區為南北兩洋區,稱山東以南的江蘇、浙江、福建及廣東各省為南洋;江蘇以北的山東、河北、遼寧各省為北洋。

2、鄭觀應《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泰西各強敵,越國鄙遠而來。今而南洋各島,悉為佔據。則邊鄙已同接壤,郊坰無異戶庭也。」故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

東洋則指的是日本,意思是東面的海洋。明朝初期以婆羅\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外,明朝稱為東洋,西洋。

西洋,元明朝時期的西洋是指汶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沿岸地區,晚清用西洋一詞指歐美國家。

擴充套件資料:

古人的世界觀演變:

漢代王延壽寫的《魯靈光殿賦》裡與「胡人遙集於上楹」,也就是魯靈光殿裡畫有胡人的形象。

秦漢以後中國對於四夷的知識越來越多。在這個時代,古代中國人對外國人已經有了好多明確的知識。

後地理上中國的不斷擴大,包括江南的開發,使得南方大片土地納入帝國疆域,當時所謂山民蠻族逐漸納入中國的文化圈,由於中原和周邊民族發生交往和衝突,使得「中國」開始越來越向四周發展,於是「外」有時就變成了「內」。

到了清代,官方的「職貢圖」把西洋人也畫進去了,說明那時候,中國人的外部接觸和世界知識已經越來越多。

清代官方所修的《四庫全書》已經把《山海經》《神異經》從地理類移到**類裡了;《職貢圖》裡的英、法、荷、意這些人,畫得也比較寫實了。

文人有哪些令人討厭的地方,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垃圾文人被捧上了天

咬文嚼字,假裝斯文,長篇大論,自以為是,這些都是文人令人討厭的地方。有的文人自視清高,看不起沒文化的人,總有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的思想。有的文人說話愛咬文嚼字引經據典,不分場合和說話物件,讓人感覺有酸腐氣息愛顯擺。陰柔,做作,少風骨,自以為是。文人比較酸,表面上客氣,不過誰也瞧不起誰,還是老百...

中國最弱的是哪個朝代,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最弱

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講,究竟是最弱,還是最沒有存在感的朝代,縱觀歷史,其實沒有最強和最弱,每個朝代都是又盛轉衰的,然後朝代更替,新的朝代又如此重複,所以如果是從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或者說是綜合實力來講,很難說哪個朝代是最弱的。但是如果說哪個朝代是最沒有存在感的,我覺得是南明。很多歷史小白可能會不太清楚南明...

新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是哪個時期

新中國是在黨的陽光照耀下的。最黑暗的應該是1957 2008 文革啊!當然是文革!1958 1976年 你幾歲了。簡直就是無知 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是哪個時期 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莫過於西晉之後的五胡亂華時期。五胡亂華首先是五個民族,魔族 鬼族 妖族 幽靈族 暗黑族,好了嚴肅點。他們其實是 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