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收藏鑑賞陶瓷,如何鑑賞藏品?

2021-03-17 21:46:15 字數 3959 閱讀 4811

1樓:地球軍團

中國古陶瓷製作歷史悠久,從古至今,歷經數千年,流傳下來和出土的瓷器不計其數。時代不同,瓷器造型面貌風格也不同。但古陶瓷專家按一定規律也總結出了一些鑑別方式,那就是窯口,不同時代按編年而出現的窯口產地,是科學鑑別的主體,之後才是款識年代,造型規律、裝飾圖案、胎釉工藝等。

下面簡單的介紹三種鑑別方法

器型規律

中國陶瓷幾千年來造型變化豐富多彩,不同時代的器型,都帶有當時的美學痕跡,學習收藏首先要對各時期歷史文化背景及主要陶瓷造型具有的使用功能做最基本的瞭解,一定要注意觀察並掌握造型特點,如口形、蓋形、腹形、肩形、底足、系耳、流注、柄持等,這些區域性的歷代造型與線條規律。特別是宋代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造型獨特之處,和元明清青花瓷、顏色釉瓷品種的來龍去脈,以及創新品種的主要器型功能,來鑑別判斷是日用瓷,還是觀賞瓷或宗教貢瓷等。

宋.哥窯貫耳瓶高11.6釐米,口徑2.4釐米,底徑4.1釐米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胎釉工藝

胎釉是初學古陶瓷收藏者首要面對的問題,不光要多看鑑藏書籍,最好能到博物館看看幾千年前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珍品,那才是最好的學習。古陶瓷學者把胎釉瓷稱作「顏色釉瓷」,清代古陶瓷學家曾總結出中國各地名窯窯口瓷器共有五十餘種顏色釉瓷,其最主要的有白釉、青白釉、青釉、黃釉、藍釉、紅釉、綠釉、茶末釉、黑?等體系。

而粉彩瓷的色彩更為豐富,可千變萬化,拿到一件物件,先以胎質鑑別它是瓷器還是陶器,然後再看胎口邊緣和器身縮釉處,觀察釉色光澤和氣泡疏密,胎質密度,以及顏色是白色還是灰色,是高溫釉還是低溫釉,是低溫陶的胎質還是高溫瓷的胎質。如宋代定窯瓷器主要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瓷器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宋代汝窯多采用支釘燒工藝,所謂「支釘痕」,這些都是鑑別瓷器的最基本特徵和依據。

清康熙.豇豆紅釉瓶通高19.5釐米,口徑3.2釐米,底徑4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款識年代

款識是指刻劃、印或用釉色寫在器物表面及底口上的文字;表明什麼年代,是官窯窯口的貢瓷,還是民間窯的窯口。歷代名窯陶瓷產品,其底款被稱為款識,以常見的傳世出土的五大名窯瓷器為例,其款識多為刻劃印,落在碗、盤、罐及陳設觀賞瓷等底足口內,多以行書、楷書為落款形式。元明清之後多用顏色釉如青花或釉裡紅等,以行書、楷書行書書寫在瓷器底足口內。

另如明嘉靖五彩,圈足內施白釉,底署青花楷書「大明嘉靖年制」雙行六字款。而雍正朝的官窯多見「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青花書款。乾隆朝的官窯多見「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款及六字篆書青花印章款等。

北宋.定窯白「官」字款對蟬紋花式碟通高2.7釐米,口徑12.3釐米,底徑8.4釐米河北定州市博

清雍正底款綠釉暗花八寶紋盤通高3.7釐米,口徑19釐米,底徑11釐米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

瓷器收藏基本知識:怎樣認識瓷器的知識與收藏

2樓:獨行客

瓷器的故鄉在中國,可以說瓷器的歷史就是中國的歷史,它是中國古老文明的象徵,也是人類物質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古代瓷器的中心在江西景德鎮,景德鎮古稱為「昌南」,當時的外國人將「昌南」讀為china,於是china即「瓷器」之意,更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這就是英文中chi-na(中國)一詞的由來。景德鎮王掌櫃認為,要收藏瓷器,必須瞭解瓷器,

瓷器的種類

瓷器在傳統藝術品收藏領域中是一個大項,收藏者甚眾,因此郝先生說,藏友必須要牢牢掌握有關瓷器的最基本的知識,才能在收藏鑑賞中有紮實的理論依據。

瓷器總體上分為兩大類,即單色釉瓷和彩繪瓷。單色釉瓷又分為素瓷和色釉瓷,二者均俗稱為「一道釉」。

中國明代以前是素瓷時代,明代以後才有了彩瓷的蓬勃發展。素瓷是指無論釉上和釉下都沒有色彩的瓷器,沒有繪製的花紋。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種。

青瓷:也叫綠瓷。釉中含有氧化鐵,是最早出現的瓷器,發展到宋代時最著名的是龍泉窯。

黑瓷:也叫天目瓷。是在青瓷基礎上增加了鐵的含量燒製而成的。著名的有建窯和德清窯。

白瓷:由於含鐵量低而形成透明釉。最著名的有定窯和邢窯。白瓷的出現使得在瓷器上作畫成為可能,因此為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矗

青白瓷:也叫影青、隱青、映青、罩青等。釉色介於青和白之間,青中泛白、白中閃青,類冰類玉。

素瓷是在通風狀態下燒製而成的,由於釉中所含氧化鐵的含量不同而導致不同的釉色。

色釉瓷是指帶有顏色的一道釉瓷器,是在密閉狀態下燒製而成的,由於氧化鐵、氧化銅等含量不同以及燒製溫度不同,而呈現不同顏色的釉色。色釉瓷包括紅釉、醬釉、藍釉、黃釉、綠釉、紫釉等等。

彩繪瓷就不是以釉色取勝了,而是以器型、繪畫和彩來取勝的瓷器。彩繪瓷的發展由青花開始,即在釉上或者釉下開始出現紋飾,隨著發展,分別出現了青花、兩彩、三彩、五彩、鬥彩、粉彩、古銅彩、金彩等等。其中青花一般為釉下彩,三彩和五彩一般為釉上彩,而鬥彩則是釉下青花而釉上五彩。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如何鑑賞藏品?

3樓:mr丶yes先生

傳統的古玩收藏家,藏古不藏今,玩老不玩新。偶然走眼「吃」進高仿贗品,也把其當作真偽鑑定道具,藏在角落。古玩真品養眼,高仿贗品傷眼,行家皆知。

如古玩真品在家裡擺放出來練眼力,天天看,夜夜看,心靈總會產生感應。**時見到同樣真品,眼睛會一亮,心兒會一動,這都是古玩真品養眼的效應。 古玩真品養眼,愈看,看古玩的眼力愈好;愈看,玩古玩的感覺愈佳。

很多老古玩家之所以有時遠遠瞄上一眼,就知道該器是真品還是贗品,這是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實踐經驗、鑑定功力。老古玩家常曰:**時,好東西你不叫它,它也會喊你。

這其中之奧祕,就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收藏鑑賞人對熟悉的古玩真品會愈看愈親切,久而久之,對古玩真品產生了濃郁的情感。只買真品,只藏真品,只擺放真品觀賞,就走上了收藏鑑賞的正道。

收藏愛好者,對熟悉的高仿贗品也會愈看愈喜歡,久而久之,對高仿贗品產生了收藏的興趣,也買高仿贗品、也藏高仿贗品、也擺放高仿贗品,就走上了收藏鑑賞之歧途。   初入門的收藏者對擺放在家裡的高仿贗品看多了、看久了,有了一種極其微妙的情感聯絡。不知不覺、糊里糊塗,就喜歡上了,叫他們一時斷然砍斷這種情感聯絡即不買高仿贗品,暫時還很困難。

就像偶然認識之後,天天能見到一名整過容的「高仿」美女,你會被她外表相貌的完美、嬌豔所迷住,時間久了,就會產生愛慕之情。縱然你後來知道她是「人造美女」,你依然會被她迷住而思念不已,夢想娶到她。也就是說,與漂亮的美女相處久了,會「日久生情」;與高仿贗品相看多了,也會「日久生情」。

一旦你被高仿贗品傷了眼,就很難再細緻分辨真品與贗品之差異。假如真偽不分,怎麼玩得好、玩得轉古玩呢? 所以,正統的古玩收藏家,賞古不賞今,愛老不愛新。

收藏賞玩古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一生都在「養」一種鑑定鑑賞古玩藏品的眼力。一旦你傷了眼力,要修復,是很痛苦、很艱難的,除非你能全盤否定自己過去的贗品收藏,砸掉全部古玩贗品重新開始

4樓:張景鏈

去鑑定都是**,別上當受騙了

如何進行瓷器收藏,瓷器的價值在**18321657011

5樓:波多聞思

看了這個題目覺得有必要多說兩句,目前關於收藏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真與假、老與新,也就是鑑定的層面。往往忽略了作為一件收藏品同時也是藝術品的欣賞層面。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考古專家或考古愛好者那以鑑為主合情合理,但事實並非如此,以考古為目的的人少而又少。

但是大部分開始接觸收藏的人也不是以鑑賞的角度去出發,這裡面是有功利目的的。所以就出現了一種誤區,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鑑定新老上而糾結卻不是為了考古更忽略了欣賞的層面。所以往往捧著一些既無美學價值又無歷史價值的老物件當寶貝。

其實作為一般收藏愛好者我覺得鑑與賞是分不開的,甚至於更應該把賞放在首位,一件東西首先先會欣賞了瞭解了它的時代背景和內涵自然有助於鑑別,更有一些具有相當藝術水平的現代工藝品也是有自身價值的。玩的是愉悅和心情學的是歷史和內涵,都具備了這些條件價值自然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更顯珍貴的。

6樓:匿名使用者

瓷器的收藏,主要看出窯口,要官窯,或著名的民窯才有收藏價值。當然,如果是當今的作品,在燒製工藝、圖案等方面都突出(如出至工藝大師)等,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增值空間的。

7樓:匿名使用者

造型,紋飾,窯口,新手的話先從碎瓷片開始玩,多接觸真東西,看多了真東西,看假東西時就會產生一種不協調感,這種感覺很重要。

怎樣鑑賞詩歌,如何鑑賞詩歌

一 看型別 從詩歌內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型別有以下幾類。1送別類。2懷古類。3思鄉懷人類。表達對家鄉或親人思念為主。4戰爭或邊塞類。5閒適類。6借景抒情類。7託物言志類。8愛情類。9民生類。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後,基本可以定住型別。二 定感情...

如何鑑賞古代詩詞的思想內容,如何鑑賞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

鑑賞要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入手。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 詩經 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

如何鑑賞古詩詞中的「景物」,如何鑑賞古詩詞中的「景物」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究的是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鑑賞景或物的內形象的同時容,往往要聯絡鑑賞詩人的形象。這兩者是一致的。一般有 景物描寫 季節 時令 地域等 場面描寫 農事 戰爭 狩獵 離別等 色彩描寫。鑑賞此類形象,基本思路是 以所寫景物的自然屬性為依據,挖掘其社會屬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