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立進士碑有什麼意義,古代帝王死後的墓葬有什麼講究?

2021-03-19 00:32:53 字數 5003 閱讀 6874

1樓:匿名使用者

一、意義:

1、表彰自己所處時期文人輩出,人才湧現。

2、表明自己能選賢任能,重用人才。

3、表現自己的政績工程。

4、鼓舞天下讀書人的士氣,讓整個社會形成重學風氣。

5、也有垂示後人的意義。

二、簡介:

在北京的孔廟裡面,有198塊元、明、清時代的進士題名碑,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資料。許多歷史上的名人,都在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象袁崇煥、于謙還有林則徐等等民族英雄,都可以在碑林中找到他們的名字。

除了大家所熟悉的這些英雄之外,還有一些歷史上有名的**汙吏,他們的名字也都刻在了石碑之上。不管是流芳千古的,還是遺臭萬年的,只要是在科舉中金榜題名了,都會被記載下來。石碑上除了記載下進士的家鄉籍貫,還記錄了不少科舉趣事。

2樓:皆金

是賜敕碑吧。

《賜敕碑》全稱《敕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碑》,為明朝萬曆帝賜封建立,位於梵淨山老金頂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寬1.

51米,碑額豎刻"敕賜」兩個大字,左右飾以騰龍拱護紋,上罩彩雲。碑文悉為楷書,計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其碑序文,駢麗優美,為梵淨山的千古絕唱。

賜敕碑――明萬曆四十六年(2023年)奉神宗皇帝聖旨而建,當時的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對梵淨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勝古蹟、歷史傳說、佛教興衰等都作了記載。碑文寫到梵淨山是「古佛道場」,是「天下眾名嶽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傾動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紛紛湧來朝拜的「極樂天宮」,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代帝王死後的墓葬有什麼講究?

古代皇帝的陵墓為什麼都在地底下,他們都有立碑嗎?

3樓:墨陌沫默漠末

因為古人的」入土為安「的觀念,一般沒有立碑。

我國古代帝王陵墓的建築主要由地面上的「封土」和安置靈柩的「地宮」兩部分組成。

封土就是人們常說的墳頭,是帝王陵墓的地上建築部分,也是陵墓的重要標誌。我國早期帝王陵墓的封土是在地宮之上用黃土層層夯實,使之成為一個上小下大的臺體。

因為他的上部是方形平頂,故名「方上」。到了唐代,為了防止盜墓和水土流失,將「封土」改為「以山為陵」的形式。宋代以後,由才用了「方上」的形式。

從明代開始,完全放棄了「方上」制的封土形式,採用寶城寶頂的形式。

地宮是帝王陵墓的地下建築部分,又可稱之為「玄宮」、「幽宮」等。原始社會早期,地宮只是土穴木宮,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黃腸題湊」的帝王陵墓建築形式。到明清時,地宮的規模已相當可觀,明定陵的地宮在佈局上採用的是「前朝後寢」的制度,極力模仿陽世的宮殿形式。

我國帝王陵墓除本身陵墓建築外,還有巨集大的陵園區,陵園區主要由祭祀區、神道和護陵監三部分組成。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寢,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近40年,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

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東臨碣石,南達會稽,在琅邪、芝朱一帶留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向往。

可惜徐福一去杳無音訊,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

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了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嬴政初建東向的陵墓;吞併六國之後,為了使自己死後仍能注視著東方六國,始皇矢志不改陵墓的設計建造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只能是東西朝向。

還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根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

不過真正的原因是什麼還不得而知。

4樓:參苓

應為隨著歲月變遷,那些如今被發現挖掘出來的墓或者古蹟什麼的都因為深埋地底不為人知才能在歲月中得以儲存。就看如今全世界是如何翻蓋新房就能相見露在上面的不都被拆了重建別屋了嘛。至於皇帝立碑的問題,最淺顯的一個原因就是在他們死的時候處於自己統治的王朝,在這種情況下會怕盜墓嗎?

而且墓穴本身也有加一些防盜墓的措施的。

5樓:小虎

入土為安嘛。而且我想修在地下的話地上部分還能空出地兒來修祭壇啥的。東西裝得多,地方就得大,就挖深一點,這樣也不至於被破壞,減少破壞面積。

而且防盜,也得安上各種機關,搞深點,嚇唬嚇唬人。

以前皇帝陵墓是有人看管的,還怕被盜。只是後來朝代覆滅,盜墓才猖獗。

立個碑,才曉得這個墳埋的哪位啊,幹了啥事啊,有啥地位啊。好給人留個念想。

至於挖墳,我想得先挖個大坑坑,然後再在坑坑裡修墓室,修完了埋上土,留個入口,然後就放祭品,放棺木,接著安上機關,關上墓門。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式土坑墓,地面無標誌。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現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達10餘米,並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

周代陵墓集中在陝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陽附近,尚未發現確切地點,陵制不詳。戰國時期陵墓開始形成巨

嘉慶皇帝陵墓

大墳丘,設有固定陵區。秦始皇陵在陝西臨潼縣,規模巨大,封土很高,圍繞陵丘設內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據記載,地下寢宮裝飾華麗,隨葬各種奇珍異寶,其建築規模對後世陵墓影響很大。

漢代帝王陵墓多於陵側建城邑,稱為陵邑。唐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一個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築,氣勢雄偉。由於帝王謁陵的需要,在陵園內設立了祭享殿堂,稱為上宮;同時陵外設定齋戒、駐蹕用的下宮。

陵區內建陪葬墓,安葬諸王、公主、嬪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將、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獸、闕樓等。北宋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鞏義市,規模小於唐陵。

南宋建都臨安,仍擬還都汴梁,故帝王靈柩暫厝紹興,稱攢宮。元代帝王死後,葬於漠北起輦谷,按蒙古族習俗,平地埋葬,不設陵丘及地面建築,因此至今陵址難尋。明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另一高潮。

明代太祖孝陵(見明孝陵)在江蘇省南京,其餘各帝陵在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總稱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地面按軸線佈置寶頂、方城、明樓、石五供、櫺星門、祾恩殿、祾恩門等一組建築,在整個陵區前設定總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紅門、石牌坊等,造成肅穆莊嚴的氣氛。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遼寧新賓,福陵、昭陵在瀋陽,其餘陵墓建於河北遵化和易縣,分別稱為清東陵和清西陵。

建築佈局和形制因襲明陵,建築的雕飾風格更為華麗。

古時候狀元、舉人、秀才、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都什麼人在答,還大學畢業相當於進士,瞎扯淡,簡單來說秀才就相當於大學畢業了,有文憑,可以告別體力工作了,但是獲得好的生活還是要靠自己努力。

舉人和進士現在沒有可比性,現代沒有任何一種考試能達到舉人的地位,哪怕公****都差遠了去了,舉人是一種階級,獲得舉人功名就意味著你是士農工商中的士了,首先是免一定的稅,這個大家都知道,舉人只需跪天子,可以不給任何官下跪,哪怕是一品官,古代民告官要滾釘床或者打50大板什麼的,舉人就不用,知官要開堂判徒流死之類的大罪,必須要請縣裡的舉人過來旁聽,他們就有一定的建議權和乾澀權,這個在莫言**裡趙舉人就有描寫「一字寧人生,一字寧人死」!這個權力,當今社會你考什麼能得到?

至於進士,只要考上了,都能當官,考得差的,十幾名以下的同進士出身,一般都下放了縣鄉去當父母官了,要往上爬就很難了,但是注意,就算是7品的所謂芝麻官,也是縣長一級的官,管者上萬甚至十萬人口,在大官裡看來什麼都不是的螻蟻官,在現實中確實99%的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小目標」 !

那個說考上大學就是進士的,真是不知道說什麼好,清朝二百來年考上進士的,比我們現在一年大學錄取的人還少。

8樓:花開夏微暖

對應到現在:

狀元:便是各個區域範圍總成績第一的人。

舉人:高中時參加全省高中會考全部通過、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有資格去高考的,就是舉人了;

秀才:高中生、至少初中畢業生才可以算秀才;

進士:高考通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

拓展古代秀才、舉人、進士及狀元的定義。

秀才:參加縣或者府一級考試通過的,成為秀才;

舉人:秀才參加省一級(或者其他行政單位名稱,各個朝代不一樣)考試通過的,是舉人。

進士:所有舉人蔘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

狀元:進士考試的殿試第一名,才可以稱為狀元。

9樓:氨苄

參加縣或者府一級考試通過的,成為秀才;

秀才參加省一級(或者其他行政單位名稱,各個朝代不一樣)考試通過的,是舉人,這場考試叫做「鄉試」;

所有舉人蔘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進士考試的殿試第一名,才可以稱為狀元。

所以對應到現在:小學、初中生算是童生;初中畢業一般會有一次全縣或市聯考,考入高中,所以高中生、至少初中畢業生才可以算秀才;高中時參加全省高中會考全部通過、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有資格去高考的,就是舉人了。一般高中畢業會考在高中三年學業完成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所以高中高年級的學生,不要再管他們叫「秀才」了,應該稱他們為「舉人老爺」,免得叫低了晦氣,考不進大學。

然後學生參加全國等級的考試——高考。高考通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如果你一定要分的話,那麼一本的算進士出身、二本的算同進士出身好了。

現在沒有真正的所謂「狀元」了,因為現在沒有「殿試」了。隨便你把誰叫「狀元」都行。

10樓:美術殿堂龍翼

孔廟進士碑

孔廟內先師門兩側,是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共198塊,刻有51624名進士姓名、籍貫和名次,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資料。

歷史上元碑共有9塊,現有3塊,其餘六塊被明代磨去字跡刻上當朝進士姓名,明朝初年的進士題名碑在南京,自永樂十四年(2023年)起至崇禎十六年(2023年)止共77塊在本廟內。清代自順治三年(2023年)至光緒三十(2023年)止,共存118塊。

目前已運用科技手段,將198塊進士題名碑的全做做成了數字高清拓片,同時也實現了拓片的高清複製,超高清晰宣紙拓片的成功複製,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對研究元明清進士文化、對研究51624位進士,對全國所有的省、市、縣研究當地歷史名人將提供最原始、最直接的文獻參考。

進士題名碑**(**為進士題名碑首字母.**)可查詢全部進士碑高清拓片。

為什麼古代帝王喜歡定都在長安,古代帝王為什麼喜歡定都長安

那麼長安為何會成為十三朝古都,歷代帝王為何都想以長安為都城呢?一共有三個原因,戰略,經濟和天險。長安也就是如今的西安,長安是十三朝古都,位列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在隋唐時期,長安還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根據歷史記載,最早在周朝,周文王時期就定都於長安,長安就成為了都城。...

古代帝王祭祀用什麼禮器古代使用的禮器有哪些?

青銅禮器是奴隸主貴族用於祭祀 宴饗 朝聘 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和權力,是立國傳家的寶器。青銅禮器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工藝精美,其存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顯著特點。青銅禮器可分為四大類 食器。有鼎 鬲 甗 簋 簠 盨 敦 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禮器。安陽殷墟出土的司...

古代帝王為什麼要確定年號,古代皇帝年號怎麼定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 臣服的標誌之一。一個年號可能與這個在位皇帝的行為 愛好 重大事件等有關。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