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為什麼要用筆名,為什麼作家要有自己的筆名

2021-03-25 02:27:06 字數 6034 閱讀 9253

1樓:佳佳糖

原因1、避免麻煩

有利於發表自己的觀點筆名是一種化名、代名,作者使用筆名,總有一些不願披露真名的原因,為避免引起文字麻煩,特用筆名行世。此類筆名通常見於學術爭鳴或 表自以為尚不成熟的文章。

2、學術爭鳴

是一種思想的交鋒,真理的探求,論辯 雙方總是各執一端,觀點相左,但論辯者的人際關係卻並不一定互相對立,有的可能是同學好友,有的是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有的在同一單位工作。如果使用本名論辯,就會礙於情面,或因其他原因,不敢放筆為文;但用筆名,則可直抒己見,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3、尚不成熟的觀點

有的作者因為在報刊發表自己尚不成熟的觀點,或為了有助於稿件的採用,也使用筆名。鄧拓在《燕山夜話》中有這樣一段話:「誰也不必諱言,有些人看文章的好壞,是以作者有沒有名聲和名聲大小來做判斷的,這使作者本人有時也很苦惱。

署一個筆名就省去 種麻煩,說好說壞只看文章如何了。更重要的是,我們常常遇見許多作者有些學習和研究的心得, 是還不很成熟,用他的本名寫文章發表,似乎反而覺得不夠鄭重,用一個筆名發表就比較好。好處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則在作者方面,即不必考慮萬一意見有錯誤而發生什麼不良影響,又可以對自己發表的意見大膽負責。二則在 者方面,對於這種意見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更可以毫無顧忌地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於發表某些批評和商討的文章。」

迫於環境,使用筆名以避嫌在現代文學史上,不少作家因為言論不自由,為了避免文禍,不得不經常使用筆名避嫌,這實際上是一種筆戰藝術。

署名多變,活躍版面有的作者經常在同一家刊物或報紙上發表文章,有時甚至同時發表數篇文章,如果 是署同一個名字,今天某甲,明天還是某甲,前面某乙,後面又是某乙,讀者就會覺得單調,而用筆名變換一下,版面就活躍多了。此種筆名,有的出於編輯之手,是編輯臨時代擬的。

4、不求聞達

故意隱姓埋名這話似乎說得有點奇怪,應稍加說明。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肥」。有的作者性格特別,他文章是要寫的,但不想就此揚名,因而有意隱姓埋名,示人以不可測;也有的作者因視某些文章為雕蟲小技,算不了什麼名堂,但能換幾塊稿費還是好的 於是隨便化上一個筆名,這是別一種形式的「不求聞達」。

2樓:居秀英銀娟

哎呀現實生活中的名字有時候不夠符合藝術家心中理想的標準,自己可以另起一個筆名或者多個筆名,也是一件很爽的事情。還能為自己現實的生活中省卻一些麻煩,不是一舉兩得?

還記得有一個小作家說過(具體哪一個作家忘記了,話……差不多還是原汁原味……):起兩個筆名,把兩個筆名都寫有名了,最好還是在文壇上相互抗衡的實力派,等到自己臨死的時候,再期期艾艾支支吾吾磨磨蹭蹭地說出來:我其實就是…………

這樣不是也很棒嗎?

再說,有的時候文章也需要一點點想象力,身為它的創造者,作家本身的名字也需要帶有一些些神祕感吧……

總之來說,作家為什麼要用筆名,理由有很多,不過要是有一天我成了作家,一定不忘記告訴你我最主要的理由……

3樓:高樓居士

我想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1.起筆名能顯示一種藝術性.

2.對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名字不滿足.

3.起筆名比較簡單好記.

4.正如樓上所說,萬一寫的東西不好不用被人家找到算帳.

5.名字多可以顯示自己的個性,比如:我用這個筆名是這樣一種個性,用那個筆名卻是另一種個性.

有很多種可能哦!我又不是作家我怎麼可能那麼清楚?不過以上內容僅僅是我個人推測!

網名不就是相當於一種筆名嗎

4樓:獨鳥

自己的名字無臉見人啊,不好聽,好普通!

還有就是,像我們上學有個學號,出家人有個法號,不同一般意義呀

像我們為什麼要取網名差不多吧.

5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你好帥~··分析夠徹底的~!

6樓:午夜街客

有道理,就好象古代文人總要有個外號什麼的,文人就是這樣

為什麼作家要有自己的筆名

7樓:燦燦

中國明、清兩代,**為人輕視,不登大雅之堂,故有些章回**專

的作者,顧及名譽,即使屬用筆名。例如明代長篇**《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即是筆名,其真實姓名至今尚未考實。五四運動以後,階級鬥爭日趨激烈,政治環境異常險惡,文章署以筆名日漸其多,尤其是鍼砭時弊、抨擊黑暗 、具有強烈戰鬥性的雜文 ,為避免白色恐怖的**,使用筆名的現象更為普遍。

魯迅就曾使用過且介、何家幹、仲度、白道、及鋒等100多個不同的筆名。其他使用過幾

十、十幾個筆名的作家也不在少數。有的作家,因為較經常地在主要作品上使用某一筆名 , 隨著作品產生的廣泛社會影響,其真實姓名反而程度不等地少為人知了。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夏衍、丁玲、艾青等都是筆名。

他們的真實姓名沈德鴻、李堯棠、舒慶春、萬家寶、沈端先、蔣冰之 、蔣海澄,就曉之者不多了。《中國現代文壇筆名錄》收編了近7000個筆名。

8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你們抓周樹人,關我魯迅什麼事?

9樓:匿名使用者

有些是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的真實姓名,更多的是用筆名錶示某種特殊含義,有的作家不同時期因為環境、心情、寫作風格不同就取不同的筆名。

作家發表作品為什麼要用筆名呢?

10樓:

應該是為了標新立異,作為一個代表性的風向標吧

11樓:駝_駝

首先是一般筆名聽起來比較文藝。其次是筆名的話就算是寫的不好也沒人知道是誰寫的···

12樓:嵐璇冥泣

。。。可能真名太難聽。。。

13樓:匿名使用者

發表之前不知道會不會捱罵,不捱罵的時候再說是自己寫的

為什麼作家往往都起筆名?筆名的來歷是?

14樓:匿名使用者

筆名:筆名:顧名思義即用筆

時的署名,也可以說是作者在發表作品時用的別名。

筆名與本名不同。本名是一個人原本的姓名,包括家族的符號(姓氏)和由父母所命定的名字。筆名則無須標明家族的符號,也無須徵得他人的同意。

如果說本名是父輩人的選擇和命定的話,那麼筆名則是本人的選擇和命定。因此,筆名強烈地表現或隱含著命定者、使用者的意願、個性和偏愛。

筆名的出現,在中國應該是近代的事情。明代萬曆年間刊行的長篇**(金瓶梅詞話),署名蘭陵笑笑生。這個「蘭陵笑笑生」,既不是作者的姓名,又不是作者的字號或別署,應該說是作者的筆名了。

如果是筆名,那麼它大約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筆名了。清末(2023年)出版的長篇**《孽海花),最初刊行時,署「愛自由者發起,東亞病夫編述」,後來才改為 「曾樸著」。其中「愛自由者」是金鬆岑的筆名,「東亞病夫」則是曾樸的筆名。

此外,(老殘遊記》題為「洪都百鍊生」,也當為劉鸚的筆名。以上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一批筆名。

「五四」時期的新文**動,造就了一大批現代作家和詩人。這些作家和詩人,在發表文學作品時,大多用筆名。如: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號尚武。其他筆名還有郭鼎堂、石淪、麥克昂、高汝鴻、易坎人等。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其他筆名還有幾十個。如:玄珠、郎損、方婆、止敬、蒲牢、微明、石萌等。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茉甘。其他筆名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餘

一、佩竿等。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

冰心,原名謝婉瑩。

作家成百上千,筆名自然五花八門。如果分門別類,大致可有以下幾種型別:

1;取自詩詞的筆名:

張恨水,本名張心遠。其筆名出自南唐李後主李煌的詞但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其筆名出自「聖人陶鈞萬物」之句。

2;取自成語的筆名:

巴人,原名王任叔。其筆名出自成語「下里巴人」。馬識途,原名馬千木。成語有「老馬識途」。

3 ;取自代稱的筆名:

戴望舒,原名戴朝第。「望舒」是我國神話中為月神駕車的神。也用以指月亮。

焦菊隱,原名焦承志。「菊」即『』菊部」的略稱。「菊部」是中國古代對戲曲的統稱,又作「鞠」部,為舊時戲曲界或戲班的泛稱。

4 ;取自外語的漢語譯音的筆名:

周立波,原名周紹儀。「立波」為英語liberty(自由)的漢語譯音。

5 ;以外國名字的譯音漢字為筆名:麗尼,原名郭安仁。「麗尼」為郭安仁小時所認識的一個外國女孩。

這個女孩過早地逝去了,郭安仁常懷念他們之間的友情,於是便以女孩子的譯音漢字「麗尼」為筆名。

拆姓而成的筆名:

曹禹,原名萬家寶。萬的繁體字為「菌」,即,「、-」(草字頭)下一個「禹」字。「草」的諧音字為「曹」,曹在百家姓之中;拆姓為筆名,便成了曹禹。

①以原名的諧音字為名:

田間,原名童天鑑。「天鑑」 的諧音字為「田間」,童天鑑便以其名字的諧音字為筆名。

拆自己原名中的字為筆名:

金庸,原名查良銷。「鋪」字為「金」字旁和「庸」字組成,查良據便拆「鐳」,以「金庸」為筆名。

以自己所喜愛的書中人物為筆名:

三毛,原名陳平。「三毛」是張樂平所畫的《三毛流浪記》中的人物,也是陳平所喜愛的人物,於是陳平便以「三毛」為筆名。

以自己所崇敬的人的名字(或筆名)為據,衍化成自己的筆名:梁羽生,原文陳文統。陳文統喜歡讀武俠**家白羽的作品,所以當自己寫武俠**時,便取「羽生」加「梁姓為筆名。

「羽生」,系謙稱自己是「白羽」的學生。馬寧,原名黃震村。他從馬克思和列寧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為筆名。

有感而起的筆名:

白該,原名黃碧珠。她因反抗封建包辦婚姻而出走,後留學日本。在日本,她當過女工和咖啡店侍女;感嘆自己的悲苦,她便以「白藤」 為筆名。

以隱含懷念故鄉之情的字為筆名:柔石,原名趙平復。他的故鄉有一座石橋,石橋上刻有「金橋柔石」四字。他便以「柔石」為筆名。

以個人的偏愛為筆名:

白朗,原名劉東蘭。好因喜歡白色的純潔和明朗,而以「白朗」為筆名。

以某種人生哲學為筆名:

流沙河,原名餘勳坦。他因願做一粒流沙追隨時代潮流而 以「流沙」為筆名。後因發現其他作者也以「流沙」 為筆名,便新增一個「河」字,成為「流沙河」。

此外,作家使用筆名發表文章的興盛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新中國建國之後,使用筆名的作家越來越少了。如建國初期開始嶄露頭角的作家王蒙、從維熙、劉紹棠、林斤潤等,大多使用本名。

新時期十年中湧現出來的作家,大多也使用本名發表**。如:劉心武、張潔、中傑英、韓少華、史鐵生、毛志成、李龍雲等。

(有些作家也是在五六十年代開始發表作品,但在新時期十年中煥發青春,進人創作旺盛期,並進入一流作家行列)。當然,以上這些作家有的曾使用過筆名。如:

從維熙,早期曾以碧徵、從纓為筆名。也有的現在還有筆名,不過那是在發表雜文或文藝隨筆時。如:

劉心武,有時用筆名趙壯漢。名家如此,其他大大小小的作家,更多的是以本名發表作品。應該說2使用不使用筆名,也是一種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向來以詩詞文賦為正宗。「街談巷議」之言的「**」,是不入「安邦治國」 的「大達」之文的。因此,**家在古代是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的。

作**者,大多為窮愁潦倒的文人。到了現代,**逐步在文學領域抬頭,**家便隨之令人刮目相看。但在舊的傳統觀念影響之下,在某些舊式大家庭和某些舊腦筋的人當中,**依舊難登大雅之堂。

另外,**中的故事和人物又極容易為人猜測和「對號入座」,所以**家往往署以筆名,兔惹是非。

當代社會一掃舊時風氣。在正常的情況下,**家、詩人等名噪一時,往往成為眾多讀者、文學愛好者和初習寫作者尊崇的物件,且不必再擔心家庭成員(大家族大部分已解體)的指責(恰恰相反,他們大多以此為榮)。因此,作家署真實姓名便無後顧之憂。

況且尚有一些作者唯恐天下不知其名,自然不再隱其名而另起筆名了。只是有些人對寫具有諷刺意味的刺人疼處的雜文尚有疑慮,於是便常常冠以筆名。

在本名中,有男起女名和女起男名的現象;在筆名中,也有男起女名和女起男名的例子。如:郭沫若曾以「安娜」為筆名,茅盾用「四珍」、「冬芬」等筆名。

還有直冠「女士」的筆名,如:茅盾曾用「馮虛女士」,劉半農曾用「範奴冬女士」。柳亞子用「鬆陵女士」。

寫戰爭**《紅日》的作家吳強早年曾以「吳薔」為筆名(其本名為汪六濱),因常被人誤為女性,且成為他人開玩笑物件,他便取「薔」的諧音字「強」為名。女作家取帶有男性色彩筆名的有:綴士。

為什麼中國現代的作家寫作都喜歡用筆名

也許是因為他們的名字不好聽,不深奧,沒有含義,所以他們用筆名 事實上外國很多作家都是採用筆名的 多留意下就知道了 作家喜歡用筆名 無非是 他不僅不滿於塑造 的人物,他還喜歡塑造另一個自己 一個理想中的自己 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他的原名不太好聽,或者是有生僻字等不好辨認,所以起了筆名 還有就是,現在的...

為什麼作家有那麼多靈感,為什麼作家有那麼多靈感

嗯.復怎麼說呢,這需要一定的天制 賦。那就是bai想象力,du喜歡想象各種東西。如果你zhi要寫 dao推薦你隨時帶著一個小本子,每次有一些關於 的靈感後,都記錄下來。積少成多,你寫 的時候,翻翻本子,就有源源不斷的靈感湧入你的大腦。同時,你也要喜歡看各種 揣摩他們的寫作方法。這樣對寫文也是有用的。...

許地山為什麼筆名是落華生,許地山的筆名為什麼是植物名

許地山是我國現代抄著名作bai家,學者.他出生於臺灣du一個愛國志士家庭.許地山小zhi時候dao,父親曾以 落花生 作比喻教育子女,給許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許地山開始創作時,就以 落華生 作為自己的筆名 在古文中,華 同 花 勉勵自己要做一個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在他的作品 落花生 中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