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淺蕭未殤
1.實踐
2.分享
3.孤獨
2樓:匿名使用者
思想成就:禮和仁 回答完畢 希望對您有幫助如果滿意請採納o(∩_∩)o...哈哈
3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貫徹已經到位,存在的意義就是他是中文文化禮儀的鼻祖而已!!!
結合你的學習實際談談孔子教育思想中哪一觀點對你最有啟迪
4樓:匿名使用者
1.立志有恆
孔子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上,不應該以個人現在物質生活為 滿足,還應有將來精神上的更高要求,這就是對社會發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儘自己的義務。他在教育學生如何對待現在和將來的關 系時,總是5;導學生立足於現在而面向將來,確定志向,樹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為個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學生們「言志」,一天,他對學生顏淵、子路說:「你們何不談談各人的志向?」子路說:
「我願拿出車馬、衣服、皮袍與朋友們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洲說:「我的志向是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子路說:「我們願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說:
「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通過與學生無拘束的談話,示意學生朝著「仁」道的方向去修養去提高,這是他指導學生立志的一種方式。
《論語》中反映了孔子的為學思想有哪些?對你而言,最有現實意義的是
5樓: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般解讀「克己復禮」的克,是剋制私慾。
傅佩榮老師解釋這個「克」是「做」,意思是,做自己,並且遵守禮的規範。這裡的「克」,意思同「克勤克儉」「克明峻德」
6樓:love小弘寶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最有現實意義)
以德治民
以仁為核心
克己復禮
有教無類
聯絡孔子的思想學說,談談孔子的思想在今天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如題 謝謝了
7樓:手機使用者
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們現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講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長久影響中國社會的倫理思想體系聯絡起來,那怎麼能讓它有個根基呢?
「尊重他人」(「愛他人」)這樣的道德觀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學」相聯絡的。如果我們拋棄了孔子的「仁學」理論,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於人」,提倡什麼「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那麼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嗎?你能真正地愛護別人嗎?
所以任何對人們的社會規範的具體要求它都必須有—套倫理學理論作支撐,而這套倫理學理論又是內傳統積累而成的。 這裡不能全面的討淪儒家的倫理問題,它無疑有許多方面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內容「愛人」思想無論如何是我們今天仍應繼承和發揮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釋為「愛人」,是基於「親親」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話說:
「仁音,人也,親親為大。」 《論語。學而》: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愛人」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為仁」不是僅止在「親親」上,而必須「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
「克已復禮曰仁,—日克已復禮,大下歸仁。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認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常有誤。
(我自已過去的解釋也不正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列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謂「克己復禮」是說,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內在品質,「克己」是要靠人對自身內在品質(即「愛人」的品德)的自覺:「禮」是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規範,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規範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仁」和「禮」的關係,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乎哉!
」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認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有了「求仁」的內在自覺性,「我欲仁,斯仁至矣」,並實踐於日用倫常之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極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倫理體系中的終極理念,「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極高明」是分不開的。
哪怕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倫理觀念的「認同」,也是和某種倫理體系的終極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絡的。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係,還沒有來得及去充分討論「仁」與「天」(天道)的關係,那麼孟子在後一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 人心本仁,與「天心」本是相通的。對此朱烹說得更明白,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己矣。
」 此則從「天心」本「仁」,而說「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與「天心」實是相貫通的,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實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學之上,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儒家這一「天人合一」思想無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義,而貢獻於人類社會。
但是,如果我們把曾經支援中國兩千多年有關作人的道理的「仁學」(「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作為反動思想批判掉了,那麼我們的社會如何不混亂,如何還能不發生「精神危機」呢?從這裡看,對待傳統的倫理思想,我們只能繼承它、發展它,使之適合現今社會生活之要求,決不能拋棄它,而另外建立與之對立的「鬥爭哲學」。當然,在我們繼承「傳統」的同時,不僅應使「傳統」得到發展與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這也是中國的傳統),而且還應充分吸收一切適應我們社會發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倫理美德。
參考資料: http://****
孔子作為多少年來古老中國的精神領袖與思想聖人,他所創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與血脈。
雖然在當今的社會,已沒有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話掛在嘴邊,作為行為、處事的準則,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孔子的思想已沉澱為中國人的一種深層文化心理,並決定了中國的命運走向是一種內斂的發展方式。然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中的很多命題、範疇與孔子的思想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不僅是因為儒家文化經過朝朝代代的變更,已與孔子原初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出入,也是因為我們在不斷吸收其他領域的文化,對我們固有的思想形成一種衝擊。 當今社會利益衝突、物質氾濫,人們對於自身的關懷和對他人的仁愛觀念越來越淡,很多中國傳統的思想美德流於形式,甚至逐漸淪喪,不能不說是一件讓人為之捶胸頓足之事。
在儒家文化影響極深的我們所謂「筷子文化圈」中,孝的思想一直就被奉為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和禮儀。在現時代,眾多關於中國文化斷代、中國沒有精神支柱的說法日益廣泛之時,我們所需要的就是為廣大國人尋找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思想源頭。而我看,這一點上最容易被提倡、被認同的就是孔子思想中關於孝道的提法。
因為這一點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親身體會,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這種思想在我們心中也在已經紮根,接受起來更為容易。像孔子當年的思想一樣,通過教育人們對自己父母慈孝的親子之愛,而層層外推,逐漸將著這愛推廣到社會每一個人的身上,讓人們學會「惻隱」和「不忍」,讓它成為化洽天下之誠愛。雖然愛有親疏、遠近,但只要在被教育的人們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愛的觀念,則很容易將社會中所有的人融合起來,激發人們對於本民族的內在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使整個民族有了向心力,從而將社會中的所有人員維繫起來,維持社會的平穩、安定還有和諧。
當然,在孔子提倡的孝道中也有拘泥於表面形式的地方,如嚴格的要求人們守三年之喪等;缺乏平等民主的思想,如對父母一味的服從等。雖然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對待孝道嚴肅、鄭重的態度,但在這些方面,我們當今的人們不必迂腐的固守形式,繼承孔子的思想的主體部分,用變通的觀點接受他孝的思想的精華,並將其運用到當今社會中,以求得社會更快的向前發展。 孔子的思想包羅永珍,作為他思想核心的「仁」的思想也是也就是他所認為的人的修養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導人們生活行動和衡量人們生活行為的最高準則。
對於這個標準,孔子定的很高,他認為堯、舜都很難做到,自己更是不敢當,所以多數「仁」的思想只是作為一種理想的目標提出,只要求人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孝道被提為「仁」之根本的地位,也足見孔子對孝的思想的重視。況且,孝道也是在孔子思想中能夠被實現、被達到的一種行為,體現了人類發展中一種不可推卸的一責任。
所以,即使是現在將孝道提出,規範人們的言語、行為,也是具有其深刻的意義的
8樓:【神戀
孔子的樂教思想與他所追求的至高藝術境界和道德境界是緊密相聯的。孔子所向往的理想人格乃是對生命侷限不斷突破、不斷提升,最終達致「圓善自由」境界的超越性人格。因此,在他的樂教理想中,人生修養與藝術修養不應該只停留於世俗的小我完善,而要升進到「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上》)的超越性至高境界。
孔子關於人一生的生命成長與人格完善有這樣的概括: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這段話雖是以年齡時段提出的人生修養階段性進升,但我們完全可以將之視為人格修養的不同層次,當人格修養達到「耳順」與「從心所欲不逾矩」時,也就進入了「圓善自由」的至高境界。
孔子以「耳順」象徵主體小宇宙內部的詩意和諧與外部大宇宙生命音聲的圓融統一。這時,「耳」作為個體與外部聯絡的通道,已非一般的感知器官,而是精神性內外連線的橋樑,「耳」的「聆聽」,是對意義世界的直觀與領悟;「順」則是個體與外部世界——自然、社會、天地乃至道的相溶、相和、相通。「耳順」即是物我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超越了個體的侷限,達到了精神的自由。
當「耳順」升進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時,正如有學者指出「生命至此亦獲得一無限圓融(圓滿、圓善)的意義。此時一舉手,一投足,都無不是無限『道心』的如如流行,都無不自然而然地流露又自然而然地正確——不需規範,亦合乎規矩。」 將個人修養達至超越的境界,是孔子樂教的最高理想。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禮記·樂記》)正是美善融和、進入無限的樂教理想最生動的表述,這時的「大樂」已由**給人帶來的耳目心意快樂,轉向在自由的藝術境界中體味無限人生的快樂,即超越慾望、功利、生死的快樂。 孔子與其**在談論各自志向的一段對話對我們頗有啟發
結合你的學習實際談談孔子教育思想中哪一觀點對你最有啟迪
1 立志有恆 孔子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上,不應該以個人現在物質生活為 滿足,還應有將來精神上的更高要求,這就是對社會發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儘自己的義務。他在教育學生如何對待現在和將來的關 系時,總是5 導學生立足於現在而面向將來,確定志向,樹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為個人努力方向。孔子常和學生們 言志 一天,...
孔子的瀟灑中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他有常識,知分寸,絲毫沒有偏執狂。」一句話的理解
通情達理 文質彬彬 上通下達!太極是也!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的灑脫練習答案 孔子 灑脫 表現在兩個方面 1.他主張讀書要從興趣出發,不贊成為求知而求知的純 學術態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孔子是一個非常通情達理的人,他有常識,知分寸,絲毫沒有偏執狂。他還反對遇事過分謹慎。我們常說 三...
你在現實中見過的最文藝的名字是什麼
高中同學的名字,甯雨霖。甯姓很少見,何況又取 雨霖 二字,無端端打動人。第一次見到的時候就想到詞牌名 雨霖鈴 最出名該是柳永的那一句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還有 雨霖鈴夜卻歸秦,猶見張徽一曲新。霖 字在古文裡意思是久經不停的雨,於是便取笑說對方命裡缺水,一場雨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