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察今的原文和翻譯急求,求《呂氏春秋 察傳》原文及翻譯!

2021-04-10 05:24:38 字數 4406 閱讀 7605

1樓:日向夢櫻

刻舟求劍抄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襲舟中墜於水bai。遽契其du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zhi。」舟dao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楚國有一個搭船過江的人,不小心將隨身佩帶的劍從船邊掉到江裡去了。他急忙在船邊掉劍的地方刻了個記號,說:「這裡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停穩以後,他便按船邊所刻的記號,跳進水裡去找劍。船已行走,而水裡的劍卻沒動,像這樣去找劍,不也太糊塗了嗎?

引嬰投江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有個從江邊上走過的人,看見一個人正在拉著個嬰兒想把他投到江裡去,嬰兒啼哭起來。旁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

「這孩子的父親很會游泳。」孩子的父親儘管很會游泳,那孩子難道就一定也很會游泳嗎?

2樓:匿名使用者

荊人bai襲宋

荊人慾襲宋,使du人先表澭水zhi。澭水暴益,荊人弗知,dao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回有餘人,軍答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呂氏春秋·察今)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引嬰投江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參考資料

求《呂氏春秋·察傳》原文及翻譯!

3樓:夜璇宸

一、譯文: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人所以犯大錯誤的原因。

聽到什麼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麼如果不加審察,不如不聽。齊桓公從鮑叔牙那裡得知管仲,楚莊王從沈尹筮那裡得知孫叔敖,審察他們,因此國家稱霸於諸侯。吳王從太宰嚭那裡聽信了越王勾踐的話,智伯從張武那裡聽信了趙襄子的事,沒有經過審察便相信了,因此國家滅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於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只有一隻腳,真的嗎?

」孔子說:「從前舜想用**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於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陰陽之氣。

因而天下歸順。

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的根本。

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象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所以說『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一隻足』。」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人。

」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都城的人人紛紛傳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

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人使用,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

象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子夏到晉國去,經過衛國,有個讀史書的人說:「晉軍三豕過黃河。

」子夏說:「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古文『己』字與『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

」到了晉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晉**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

言辭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線,不可不分辯清楚,這是聖人需要特別慎重對待的問題。雖然這樣,那麼靠什麼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

遵循著事物的規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二、原文:春秋時期  呂不偉編訂《呂氏春秋·察傳》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

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

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

「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擴充套件資料

《呂氏春秋·察傳》介紹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察今》篇為了說明「因時變法」的 主張,後面也連用「荊人涉雍」、「刻舟求劍」和「引嬰兒投江」三個寓言。

4樓:立鶴尾

原文: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

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

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

「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譯文: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人所以犯大錯誤的原因。

聽到什麼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麼如果不加審察,不如不聽。齊桓公從鮑叔牙那裡得知管仲,楚莊王從沈尹筮那裡得知孫叔敖,審察他們,因此國家稱霸於諸侯。吳王從太宰嚭那裡聽信了越王勾踐的話,智伯從張武那裡聽信了趙襄子的事,沒有經過審察便相信了,因此國家滅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於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只有一隻腳,真的嗎?

」孔子說:「從前舜想用**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於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陰陽之氣。

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

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的根本。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象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所以說『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一隻足』。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人。

」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都城的人人紛紛傳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

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人使用,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象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子夏到晉國去,經過衛國,有個讀史書的人說:

「晉軍三豕過黃河。」子夏說:「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

古文『己』字與『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晉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晉**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

言辭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線,不可不分辯清楚,這是聖人需要特別慎重對待的問題。雖然這樣,那末靠什麼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

遵循著事物的規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求《呂氏春秋 貴信》 貴信的原文及翻譯 急要!!!

呂氏春秋想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呂氏春秋 想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呂氏春秋 兩則 一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 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道理 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決不能強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二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

《呂氏春秋齊人有好獵者》原文及翻譯

原文 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羞對其家室,出則愧對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 君宜致力於耕作。獵者曰 何為?人不對。獵者自思,得無慾吾致力於耕作有獲而後市良犬乎?於是退而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市得良犬,於是獵獸之獲,常過人矣。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翻譯 寓意 這篇...

呂氏春秋的主題是什麼,呂氏春秋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再介紹下呂不韋

呂氏春秋 是戰國末年 公元前221年前後 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 呂覽 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此書共分為十二紀 八覽 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捨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同時,融合儒 墨 法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