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瓷器有什麼特點,如何鑑定,宋代哥瓷收藏 哥窯瓷器鑑定有何特徵?

2021-04-10 06:27:36 字數 4055 閱讀 9058

1樓:汝瓷筆洗

哥窯瓷器的四大特點是,它的開片

具有金絲鐵線的特徵,金絲是指著細的開片紋,鐵線指著是較粗的開片紋;紫口鐵足,指的是瓷器口部由於釉質稀薄,漏出黑色的胎體,胎足也是一樣;鏡下氣泡是聚沫攢珠;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這四大特點可以鑑別真品哥窯。但是哥窯的聚沫攢珠是無法模仿的。謝謝

宋代哥瓷收藏 哥窯瓷器鑑定有何特徵?

2樓:不斷的自我突破

金絲鐵線、紫口鐵足

宋代哥窯收藏價值相當高 在拍賣會上能拍到上千萬一,釉面呈龜內子紋。內底裂紋開片的鐵線容紋,擬構築的極其漂亮的百極碎,也可說是內底呈鐵線紋隱現的似魚子紋、聚沫攢珠,堪稱完美!

二,牡丹紋飾深綠偏藍,其莖顯黑,葉片上繪有黃彩。實有浮雕工藝的美感。【此應為唐代唐三彩制瓷工藝。

也可認為是最早的宮庭藝術,但也可作為鑑定是否是宋哥窯的表面特徵的認定標誌。它也可徹底否定做青窯的章生一兄弟倆為哥窯大師,而是另有一個正宗的唐三彩的傳人,北宋哥窯瓷器宗師。】

三,【第1角度看】,筆洗釉面本底為淡黃色,上部開裂紋顯金黃色,俗稱『金絲』。筆洗沿口呈褐黃色,俗稱『鱔血』。而逐漸向下黑色愈深,形成俗稱黑色紋裂的『鐵線』。

【第2角度看】,筆洗瓷釉上有兩種主要元素,一種在加溫後,變輕,逐漸向上使釉面越來越淡黃,上部面上的開裂紋形成『金絲』。向上元素甚至衝上沿口,堆浮整合褐黃色的片雲狀,『鱔血』型態。另一種元素在加溫後,變重,並逐漸沉澱向下愈顯愈黑,下面釉面開裂紋形成黑色『鐵線』。

【我們也可從第3角度簡單地去看】它的第三特徵;上黃下帶黑;由上到下排列為,鱔血、金絲、鐵線的『立式型態』

哥窯瓷器是什麼怎麼產生的,哥窯瓷器如何區分?

怎樣鑑別哥窯瓷器是到代還是現代的仿造的

3樓:向上攀爬的

哥窯瓷器鑑別方法:

1、看瓷器胎色

真:真的哥窯瓷器含有赤鐵礦或磁鐵礦晶體,所以瓷胎髮色有深淺不同的紫黑色。最深的宛如鐵骨,口沿露出胎色。

假:後仿者多為白色胎土,塗抹醬色釉,顏色較淺。

2、看瓷器紋片

真:哥窯瓷器紋片為純鐵線紋開片和金絲鐵線紋開片。具有鐵線紋是學術界分別官哥二窯的主要依據。

假:仿製的哥窯瓷器是沒有鐵線紋和金絲鐵線紋的。

3、釉色光澤

真:真正的哥窯瓷表面溫潤勻淨。

假:普通仿製品,表面瓷光強烈刺目。

4樓:匿名使用者

哥釉瓷的重要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製中的缺陷,後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有意識地讓它產生開片,從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

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

作為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隨著文獻資料的不斷髮現和考古資料的不斷充實,對哥窯的認識已漸趨清晰。然而;由於缺乏同代文獻,且後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零零碎碎,有的還互相矛盾,目前仍無法揭開層層面紗,呈現它的真實面目。雖然數十年來與哥窯相關的考古實物資料不斷增多,並且也依據這些實物資料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在驚喜之後,驀然回首,人們發現,這些實物資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結論往往與文獻記述無法對應,有些甚至南轅北轍。

因此,哥窯問題依然迷霧重重。

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最顯著的特徵,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若置之於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金絲、鐵線。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形成略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一絕,儘管以後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製上皆未能臻此絕藝。

2023年,香港佳士得拍賣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雖然當時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價仍高達1000萬元以上。

如何鑑別哥窯瓷器?

5樓:深圳裝修隊

文房四寶之一的筆洗是收藏家熱衷的珍品。哥窯筆洗因數量少而受到收藏家喜愛。

鑑別哥窯筆洗除了看釉瓷,應仔細觀察胎骨上的「火焰紅」與「跳刀痕」。現代有多種仿冒品,但對於彰顯制瓷工人技藝與功力的「跳刀痕」卻難以模仿。

哥窯上品釉面光澤瑩潤

收藏愛好者黎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筆洗。它渾身佈滿了大大小小縱橫交錯的裂痕。收藏專家黃浩全說,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哥窯瓷的主要特徵是釉面上佈滿了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色沉厚細膩。凝膩的釉面間有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被稱為「金絲鐵線」。

「『開片』與『金絲鐵線』是哥窯瓷最典型的標誌與特點,而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哥窯上品。」黃浩全表示。

鑑別看「火焰紅」「跳刀痕」

鑑別哥窯瓷的價值主要看三方面:釉色、器型、年代。具體方法是,首先應確認「身份」的真假。

應從釉色光澤與瓷胎兩處著手。真正的哥窯瓷表面溫潤勻淨;普通仿製品,表面瓷光強烈刺目,俗稱「賊光」。

其次是看瓷胎,可以將瓷器倒轉過來看底面,觀察胎骨上面的「火焰紅」與「跳刀痕」是不是自身的。一般真正的哥窯瓷,由於瓷胎的含鐵量較高,在燒製過程中會爆出來,就變成了暗紅色俗稱「火焰紅」。而「跳刀痕」則是在泥胎製作完成後,用竹刀挖出中間部分,刮出來的痕跡就叫「跳刀痕」,比較粗糙,但挖痕自然,需要非常熟練及高超的技術,現代很難仿製得出。

如何鑑定老仿哥窯瓷器

6樓:llx雄雄

瓷器鑑定

裂紋哥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前者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面圾破」,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後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

鐵足應當是胎質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偽值得懷疑,與《七修類稿續編》中記載的「其足皆鐵色」相悖。

釉色哥窯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主觀意志所為。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

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後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

底足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

攢珠聚球

就是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徵,即所謂「攢珠聚球」。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鑑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顯然,「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

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的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攢珠聚球」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哥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

7樓:匿名使用者

老的哥窯瓷器是小器大開片,小器大卡片 金絲鐵線的特徵,圈足的處理等 ,不是用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

8樓:匿名使用者

正常真品看起來比較自然,雁品看起來有一定的差別,比較粗也更亮,也沒那精緻

9樓:匿名使用者

感覺最重要,建立在多看多學 多問多悟的基礎上。

宋哥窯瓷器有什麼鑑定方法

10樓:不斷的自我突破

金絲鐵線,紫口鐵足 ,相對來說對於新手來說是這樣的,鑑於現在的市場,我個人建議請專家老師看看,畢竟看古董得評經驗, 這樣收藏的放心,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

宋代定窯瓷器有幾種鑑定方法,宋代官窯瓷器的辨別方法

鑑定方法 1 淚痕 淚痕是指器表的流釉表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條狀,宛如垂淚,故稱淚痕。淚痕表象僅見於北宋定窯器,唐至五代定瓷並無此特徵。唐代定瓷釉薄而皎白,胎釉結合十分嚴密,無流釉表象。北宋則凝厚而泛黃,釉內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隨器垂掛流動,構成淚痕。北宋早期,定窯選用正燒,流釉方向自口至底,...

拾得宋代哥窯瓷器一對,有大師幫忙看一下值多少錢

仿哥窯瓷器重在瓷面之美,上面再畫上圖案檔次馬上降低,這種新工藝品,沒有收藏價值 一個哥窯花瓶值多少錢?如果一件宋代真品,並且品相好的傳世哥窯瓷器,應該過億是沒有問題的,目前宋代的傳世哥窯均在世界各大博物館,私人手裡一直沒有見到。謝謝 這個主要看是什麼年代的,不好具體說 請採納 大家幫忙看看這個哥窯是...

宋代墓穴有什麼特點,宋代墓穴有什麼特點啊

f n her ee seeds of knowledge,ar 宋代墓穴有什麼特點啊 100 墓室,正方形,邊長240釐米,高127釐米。地面分為三階 墓道內有一磚鋪地面,比墓道高出6釐米 其後又高出6釐米,4塊方磚平砌 其後又高出12釐米,平砌方磚,形成棺床。四壁 除墓門外 平砌錯縫,轉角處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