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內部是什麼東西?未來科學家會不會挖洞,一直挖到地球內部看看,有什麼

2021-05-23 01:58:23 字數 4641 閱讀 1076

1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回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答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我們不能直接鑽入地球內部去觀察,因為那裡溫度太高,壓力太大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

2樓:一年前

你好,研究結果表明,地球內部可以分成好幾個同心圈層。粗略地看,它大致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又稱「中間層」)、地核三個圈層。

3樓:匿名使用者

我的個人猜想:由於地球自轉強大的離心力和地心引力的作用,地球的很多物質壓縮在中層,最中心可能是空的或液體。目測未來100年內科學家鑽地技術頂多鑽至地球的千分之一,不太可能挖到內部

4樓:電競李三少

科學家用這bai種辦法,已基本摸清地du球內部的結構組zhi成,並根據不dao同深度的理化效能等內,把容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部分。

地殼,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層。如果說把整個地球比喻為一個蛋,那麼地殼就相當於蛋殼。地殼主要由岩石組成,各地的厚度不同,高山地區厚些,海洋地區薄些,整個地殼平均厚底約18千米(大陸部分平均35千米)。

地幔,是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即從地殼向下到約2900千米深的地方。它相當於蛋白。地幔主要是由鐵和鎂的矽酸鹽類組成,呈固態狀,但又有可塑性,好像瀝青一樣:

在短時間內,有一定的形狀,但如果放久了,就會變形。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它相當於蛋黃。地核可以分外核和核心兩部分:外核厚約2213千米,呈液態狀,由液態鎳鐵組成;核心厚約1300千米,呈固態,由固態鎳鐵組成。

在地球的內部,越往深處,溫度越高。在33千米處,溫度約有1000℃;在100千米深的地幔中,溫度將會升高到1400℃,而在地心,溫度可高達5000℃。

地球裡面有什麼東西嗎?

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我們每天都居住在地球上面,盡情的享受著地球母親無償提供給我們的一切地表資源。但是地球內部到底是怎樣的?我們所居住的地下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人們不可能象神話故事中的神仙一樣能夠上天入地,這個問題自然也就成了一個難題。而世界上的鑽井最深也不過萬米左右,對於有著6300多公里半徑的地球而言,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其實在地球的內部,是分有很多層的,象同心球一樣具有同心球,而且每一層次組成的物質和物理性質都不一樣。我們無法觀測到地球的內部,地球的內部構造也只能通過各種理論推測而來。人們通過地球內部**波的傳播情況,間接的推斷證明地球內部是由地殼、地幔、地核三個部分組成的。

地球的最外層結構便是地殼,地殼是由岩石所坐車的一層堅固外殼,是地球最外層的固體圈層,也是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殼平均厚度約大約為17千米左右。因為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厚度大約在35——45千米左右;平原盆地相對比較薄弱;大洋地殼則十分薄弱,厚度只有幾千米而已;而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脈的地殼厚度可以達到70~80千米。

地殼又分為上地殼和下地殼,上地殼主要作用是承受應力以及**易發生的層位,所以地殼較硬;而下地殼便相對較軟了。

在地殼和地核的中間還有一個夾層,就是我們所說的地幔。厚度大約有2800多千米。地幔是由緻密和造巖物質構成的,也是地球內部體積和質量都最大的一層。

地幔和地殼一樣也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個層。在上地幔的頂部,有一個可以讓**波減慢的層面。通常人們把上地幔頂部和地殼合稱為岩石圈,又稱軟流層,且很可能是岩溶的發源地;而下地幔的溫度、壓力以及密度都有所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厚度大約有2900公里。

地核則是組成地球的核心部分,從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到地球中心部位。由鐵和鎳元素組合而成,密度高達每立方厘米12克左右;且溫度極高,約有4000~6000℃;半徑約為3470千米。地核同樣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個部分。

現在的科學家認為外地核的物質為液態,內地核則呈固態結構。

6樓:餘念

1、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2、地核為距地表約2900公里以下的地球中心部分。根據**波的傳播速度判斷,地核可分為核心和外核,外核為液態,核心為固態。

3、地核主要成分為鐵、鎳等。目前很多專家認為,地球核心中的主要物質有可能是處於晶體狀態的鐵鎳合金。

但是,俄物理-數學博士布拉日金領導的科研小組在實驗時發現,將鐵加熱至熔融狀態,並把熔融鐵所處環境的壓力逐漸升高至10萬個大氣壓時,熔融鐵的粘滯性會不斷增強,鐵中的晶格會逐漸受到破壞,其原子結構呈現出不規則排列狀態,即非晶體狀態。

4、地球核心中的壓力最大可達約370萬個大氣壓,地核溫度約為5000攝氏度。布拉日金博士推測,隨著壓力和溫度的增加,熔融鐵的粘滯性會繼續升高,其非晶體特性會愈加明顯。因而,地球核心中的主要物質有可能是粘滯性極高、處於非晶體狀態的、含鐵鎳成分的物質。

擴充套件資料:

1、地球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1.6萬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

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0.86%。

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範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範圍內。根據大氣分佈特徵,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2、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66×10^24g,約為地球總質量的1\3600,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麼全球將被深達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

大氣圈和水圈相結合,組成地表的流體系統。

3、由於存在地球大氣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地球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於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據估計,現有生存的植物約有40萬種,動物約有11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

據統計,在地質歷史上曾生存過的生物約有5-10億種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都已經滅絕了。現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層部分、大氣圈的下層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構成了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圈層,稱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個獨特圈層。

4、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

由於洋底佔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佔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佈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臺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絡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5、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個明顯的**波的低速層,這是由古登堡在2023年最早提出的,稱之為軟流圈,它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即b層。

在洋底下面,它位於約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陸地區,它位於約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約位於60~250公里處。現代觀測和研究已經肯定了這個軟流圈層的存在。也就是由於這個軟流圈的存在,將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區別開來了。

6、**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約33公里處有一個顯著的不連續面(稱為莫霍面)之外,在軟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內部約2900公里深度的介面處,屬於地幔圈。由於地球外核為液態,在地幔中的**波s波不能穿過此介面在外核中傳播。

p波曲線在此介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這個介面是古登堡在2023年發現的,所以也稱為古登堡面,它構成了地幔圈與外核流體圈的分介面。整個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下地幔的d′層(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層(2700~2900公里深度)組成。

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層存在強烈的橫向不均勻性,其不均勻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層相比擬,它不僅是地核熱量傳送到地幔的熱邊界層,而且極可能是與地幔有不同化學成分的化學分層。

7、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謂的外核液體圈,它位於地面以下約2900-5120公里深度。整個外核液體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動力學粘度很小的液體構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稱為e層,完全由液體構成。4980-5120公里深度層稱為f層,它是外核液體圈與固體核心圈之間一個很簿的過渡層。

8、地球八個圈層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謂的固體核心圈了,它位於5120-6371公里地心處,又稱為g層。根據對**波速的探測與研究,證明g層為固體結構。地球內層不是均質的,平均地球密度為5.

515克/釐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僅為2.6~3.0克/釐米3。

由此,地球內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並隨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現明顯的變化。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最近的估計,在100公里深度處溫度為1300°c,300公里處為2000°c,在地幔圈與外核液態圈邊界處,約為4000°c,地心處溫度則在6000°c以上。

為什麼科學家說地球內部現在正在吸收大量的水

據 每日郵報 由於地殼構造活動,大量的水被深拉到地球內部。而且,科學家們也不確定這一切最終會走向何方。少量的水流入地球內部並不稀奇,因為地球上的水,除了地表上的海水 湖水 河水之外,還有隱藏在地底下的水,也就是地下水,但是無論如何,地下水的量不會一直增加,除非地球內部有很多的空洞,否則地球表面的水是...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在未來的20年內要會地球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是

在地球幾十億年的歷史上,地球的變化包括海陸變遷 大氣層的變化 生物圈的形成等許多方面。這些資訊說明地球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變化還將繼續進行下去。根據科學家的說法 在未來的20年內要會地球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這個說法主要是指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科學家已經證明,在過去的一百年裡,地球平均氣溫的變化值超過...

愛因斯坦是什麼學家愛因斯坦除了是科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家他還是什麼家

偉大的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創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愛因斯坦在量子論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誕生於德國烏爾姆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55年去世。理論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立者,現代物理學奠基人。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99年被美國 時代週刊 評選為 世紀偉人 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