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有兩千多年了,精意你看下下文,可能自己會有感悟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呢? 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淨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
靜安人生座標;淨心:淨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座標。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
「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後,莊子強調少私寡慾,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淨心,淨處人生方向。「淨者,不汙也」,天地萬物之間,潔淨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餚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故後人雲:
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慾之心。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於「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於人的心性不能清淨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淨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慾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淨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
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
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範」。各行各業,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淨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
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在現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聖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淨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工作團結,有利於家庭和睦!
2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經是 五聖之一 老子晚年 寫的。。。老子 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還是春秋戰國。。。好早。。
3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著《道德經》於春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了.
4樓:匿名使用者
2000多年了。為春秋時老子文學作品
道德經的歷史影響,該如何評價《道德經》一書?
5樓:焦德海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內容涵蓋了哲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在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由於《道德經》是描述宇宙演化規律的經書,因此,其中的內涵可以用來指導人世間的所有領域。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而《道德經》就是對這種演化規律的描述。
因此自古道家修行者用《道德經》來指導修行,約束自心,皇帝用《道德經》來治理天下,將帥用《道德經》來制定戰略。總而言之,「道」乃萬事萬物之源,《道德經》作為一本解釋「道」的內涵的經書,自然無所不能了。
6樓:匿名使用者
世界各國學界均給予極高評價, 有的人甚至認為可以燒掉世界上所有的書,只留一本《道德經》足矣。
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德國哲學家尼采 把老子的思想比作一眼「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作家楊大俠強調,看書就是看一種思維。
佛教有多少年曆史
7樓:huaheng歲月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印度佛教一般認為是漢朝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公元64年,漢明帝「漢明感夢,初傳其道」。遂派使者前往西域訪求佛法。
公元67年,會同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攜經書和佛像到中國,翻譯了部分佛經《四十二章經》。
漢明帝在公元68年建造了第一座寺院—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有著1900多年曆史。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的主要觀點
1、否定宿命論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藉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2、緣起論
《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
3、反對自殺
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迴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
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4、反對末日邪說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8樓:丙千山
大約2023年。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漢明帝時期(約在公元紀67年左右),佛教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於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古代稱之為西域),佛教和佛教藝術的傳入則更要早一些。
印度的佛教藝術,經過中國的藝術家和民間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創造,形成了更具中國特點的佛教藝術,從而更容易在中國社會流傳和發展。
9樓:潛川如斯
有兩個歷史記錄,一說3000多年,一說2023年,我們通常取後者。即佛教在印度公元前六世紀被建立。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逝世於公元前486年。俗名:喬答摩·悉達多。
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他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比羅衛城,是淨飯王的長子。他在青年時期就受到社會動盪的影響,痛感人世苦難深重,變幻無常,努力尋求解脫人生苦難之道。
29歲出家修行,歷時6年,終於得道成佛。之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的思想,逐漸擁有眾多信徒,進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
——因此,公元前565-29歲悟道成佛=536年,是佛教創立那一年。
10樓:璩莉
您好釋迦牟尼佛,即如來佛祖,約前624-前544,一說前564-前484,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意為「一切義成就者」,佛教創始人。
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徒稱呼他為佛祖。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是釋迦族人,屬剎帝利種姓。
父為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
菩薩是巴利文 bodhisatto 的音譯「菩提薩埵(拼音:duǒ)」的簡稱, 梵文是 bodhisattva, 「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埵」漢譯是「眾生」 或 「有情」(一切有感情的眾生),全譯是「覺有情」,它包括自覺和覺他兩層意思,就是說,菩薩既是已經「覺悟的眾生」,又是以覺悟他人為己任的有情。除了一般菩薩外,還有像觀音、地藏、文殊、普賢一類的」大菩薩「 ,梵文是 mahāsattva,中文譯音是摩訶薩,又意譯為「大士、聖士、開士」等名稱。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
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
道德經全文及解釋,道德經最詳細的全文及註解
第一章道可道 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 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名可名 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常名 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 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有名萬物之母 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範圍 兩者同出異名 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
學習道德經的感悟是什麼,道德經第十三章感悟
老子認為,無論是得寵還是是受辱,都是不好的。得到誇獎,則可能自我膨脹,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受到侮辱,則可能自我貶低,自暴自棄,妄自菲薄。受寵受辱都感到驚慌,重視身體就像重視重大的問題一樣。這一段字面上 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有身體,如果沒身體,就不會有大患。乍一看是讓人棄身 輕身,實際則不然。道家早...
道德經是什麼意思,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老子所著的 道德經 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只有五千字的 道德經 一直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難讀懂的經典。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道德經是老子西出 復函谷關時與關令制伊喜相逢時,bai被邀,著作出來的du一篇,包含天zhi地自然及人文社dao會學科類的智慧之作。道德經講述了,萬事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