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觀中國近代史的書籍的讀後感,謝謝

2021-06-16 05:26:03 字數 1531 閱讀 8329

1樓: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

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

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裡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

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鑑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

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

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吧!儘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鑑,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複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杆。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2樓:匿名使用者

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

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裡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

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鑑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

中國近代歷史讀後感 五六百字 ,有關中國近代史的讀後感500字

恥辱的近代史 每當讀到關於近代中國歷史時,總會讓我腦海中掀起一陣波瀾。不知為什麼,我厭倦咯這一層歷史。我聯想到古代史的恢巨集壯闊,氣勢磅礴。看到近代史的恥辱無助。這是我想到咯很多,中國為什麼不掙扎呢?我不是看不到他不掙扎,是因為我的第一印象已經判咯他死刑。這本血淚史讓我提不起精神,難道就真的那麼懦弱...

中國近代史的問題,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幾個問題

否定前者是因為 第一,外國向中國輸入商品和資本,中國是被動的,外國是主動的。近代史上,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許多地方是外國的殖民地,我國喪失了關稅主權,司法主權,外國向中國輸入商品和資本,中國是被動的,外國是主動的。第二,中國接受外國資本和商品是毫無原則的。中國的經濟控制在外國人手裡,沒有...

中國近代史的時期,中國近代史的四個時期

我國的近代是從1839年 1919年五四運動,現代是從1919開始的。按階段第一時期為1839 1860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為獨立主權被打破的時期。第二時期為1860 1894年為洋務運動時期,這個時期興辦洋務,學習西方,以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宣告洋務運動失敗。第三時期為1895 19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