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半夏de夏
沈從文談美:美是不固定無界限的名詞,凡事凡物對一個人能激起情緒,引起驚訝,感到舒服,就是美。
蔣勳談美:
藝術並不等於美。美,或許不在劇院,不在**廳,不在畫廊。美,就在我們生活中。如果處在焦慮,不安全中,大概美很難存在。
朱光潛談美:
要顯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當時的人受實際問題的牽絆,不能把這些人物的行為從極繁複的社會信仰和厲害觀念的圈套中劃出來,當作美麗的意象來觀賞。
我們在時過境遷之後,不受當時的實際問題的牽絆,所以能把它們當作有趣的故事來談。它們在當時和實際人生的距離太近,到現在則和實際人生距離較遠了,好比經過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來的辣性,只留下純淡的滋味。。
而相通的一點,如蔣勳所言,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
朱光潛老先生更是振聾發聵的六個字:
慢慢走,欣賞啊!
所以,在我們談美,談如何欣賞美之前,請先讓我們的腳步慢下來,先讓我們的目光靜下來,只有不被實用主義,不被物慾矇蔽眼睛和心靈,才能真正一窺這世上美的風貌。
2樓:手機使用者
一句話先概論,中國傳統美學是在儒家禮樂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道、禪宗的審美趣味,隨著歷史進展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審美特徵的華夏美學。
要談中國的美學那就離不開「美」字。
說文解字原文【卷四】【羊部】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膳也。美?善同意。無鄙切注臣?等曰:羊大則。
就是說「羊大則美」。主膳也,好吃之故。很容易理解,這是一種感官上的愉快。
還有一種說法」羊人為美「。藝術起源於巫術的是藝術起源的幾種說法,上古時期,巫師戴羊頭,執掌巫術的禮儀。這是一種帶有社會文化功能的美。
(詩歌的起源是巫術的咒語,巫和舞在上古是同一個字,儒家禮是來自上古巫術的禮儀,樂也是巫術的禮儀,後文會詳細提及)。
現在說一下禮樂傳統。
禮脫胎於上古巫術,要求的是一種行為規範要求和準則。是直接塑造人,遵循一定的規則和程式。也是儒家的核心。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談了。追求上下和。
樂樂從和,樂和歌舞是連在一起的,是祭祀的核心。禮樂分化後,樂由**,禮自外作。樂是一種直接訴諸人的內在情感,直接發自內心。
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追求天地和。
禮可以理解成理性(儒家是理性的),樂可以理解成有節制的感性(發乎情,止乎禮,反凡作樂者所以節樂)。用禮義去剋制約束人的感性慾望,在禮的制約在滿足欲(是滿足的,但並不是完全滿足)。中國之所以沒有西方那樣極端的悲劇,沒有強烈情感衝突的元素,酒神一樣的東西,就是禮樂相互牽制的作用。
禮樂的相互牽制要求中國藝術不走極端。
明白中國美學的基礎是很重要的,後期不管如何吸納新的審美觀念和理論,都沒有跳出這個禮樂的傳統。
禮樂 詩早期是為政治服務的,都在於維護群體的穩定性,教化民眾,所謂禮從和,詩言志就是這個意思。成教化,助人倫。樂可善民心,感人深。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士大夫是倫理政教的擁護者,主張文以載道,但是社會畢竟發展的,倫理政教和理性畢竟管不住情感的要求,所以儒家會不斷吸納道,禪宗的核心方法,來滿足感性的要求。後面會詳細提及。
儒家核心:自然的人化。
仁者樂水,智者樂山。山水天地在儒家看來都是一種符號,有表意的作用。是「有意味的形式」。
具有倫理和道德的含義。自然作為道德符號的寄託指向實際人生和社會。對自然的態度落在人,人始終是自然的主人,人的主體優於自然客體。
比如荀子強調的「天人合一天人相通,天人感應,
人作為主體,對自然的征服(直接影響戰國秦漢以征服世界的為主題的藝術)。自然被人格化了。但這不是一種宗教式,不是上帝,不是佛陀,是人。
儒家不追求永恆,是執著於現世,超越和不朽都在當世,在人際和感性世界。
美在於規範,形式,盡然有序。
和道家比儒家是世俗化的。
道家核心:人的自然化。
儒家是入世的,樂觀進取的,兼濟天下。
道家是出世的,避退的,獨善其身。
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也是歷代士大夫持續的矛盾之處,也是互補之法。身在江湖,心存魏闕。這很好理解,比如我自己,想建功立業名垂千古,又想深山老林,不問世事,半畝良田,青山綠水。
這就是儒道歷史積澱的影響。
儒家從人際關係來確立個體的價值,而道家則從擺脫人際關係來尋求價值。道家追求的是一種精神超脫所帶來的快樂和自由感,忘己忘物,忘懷得失。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
失去主體的要求,與自然為一體。物我主客與道同一。
享受自我與自然相互交融,直接訴諸於情感自身。受到束縛的感官,被符號束縛的心思,全部摒棄這些,成為虛無,才能感應天地。
美在於內在人格,精神理想,而不在於外表,擴大了華夏美的範圍,把醜引入美。比如說怪石頭,拙筆,奇構。中國的藝術因之得到了巨大的解放,不必拘泥於規則,不必斤斤計較工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從屬自熱,與自然和諧,與自然同一。對士大夫來說自然不只是欣賞的物件,更身處其中。
中國畫: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遊之為得。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
引出了中國繪畫最高的藝術標準:氣韻生動。氣韻生動無法用概念來去詮釋,越詮釋越遠離本意,不可巧密得,不可歲月得。
技巧和歲月得熟練都不一定能達到。這與個體的人格境界有關。氣是一種生命力,是一種能量,是「勢」。
儒家追求載道,要有符號的所指,而道家追求無意為佳。與物玄同,則無不適,無不適則忘適。
美、真理、傳統美學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3樓:漫閱科技
對藝術之本質的深入討論,必定導致這樣一個要求,即劃清藝術哲學與傳統
美學的界限。
傳統美學的基本困境源自美與真理的分立。美被規定為作品的形式,真理則是作品的那個非形式的內容。在以往美學中也曾做出努力,論證真與美的統一。
但這兩者在美學中是怎樣統一的呢?它可以概括在這樣一句話裡:真正的藝術是以美的形式表達真理的內容。
而所謂「真理」,就是作品的內容是對現實的正確反映。然而,在這樣的統一中,美與真其實仍是分立的,因為我們拒絕承認在作品的形式中有真理,或有真理的發生。
中國戲曲的美學特徵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戲曲藝術有著極其鮮明的民族特徵,從創作思想、表演形式到欣賞態度,都和西方的話劇、歌劇、舞劇大相徑庭,在世界戲劇舞臺上獨樹一幟。
事實上,由於中國戲曲藝術產生和成熟都最晚,又是一門綜合藝術,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便成了中國藝術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所以,只有首先弄清了中國藝術的審美意識體系,才說得清中國戲曲藝術的美學特徵。
如果把中國藝術看作一個整體,那麼,舞蹈、**、詩畫、建築和書法,便可以看作是它美學結構的五個層次:最核心最內在最深層的是舞蹈的生命活力,它表現為氣韻與程式;其次是**的情感律動,它表現為節奏與韻律;
第三是詩畫的意象構成,它表現為虛擬與寫意;第四是建築的理性態度,它表現為充實與空靈;最後是書法的線條語言,它表現為抽象與單純。它們共同地構成了中國藝術的精神。
擴充套件資料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是傳統文化中一朵經久不衰的奇芭。
中國戲曲由**、舞蹈、文學、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戲曲在中國源遠流長,在漫長髮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講究唱、做、念、打,富於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於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273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但是近幾年來,戲劇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日趨衰弱,受到了新生藝術的衝擊。尤其港臺歌曲大量湧入內地,學生追星捧星,趨之若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卻是知之甚少。
5樓:匿名使用者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美學特徵。這些特徵,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臺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中國戲曲藝術有著極其鮮明的民族特徵,從創作思想、表演形式到欣賞態度,都和西方的話劇、歌劇、舞劇大相徑庭,在世界戲劇舞臺上獨樹一幟。
事實上,由於中國戲曲藝術產生和成熟都最晚,又是一門綜合藝術,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便成了中國藝術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審美經驗和審美體驗的區別,就是傳統美學和現代美學的區別
6樓:北京王嘉化妝學校
審美體驗是貫穿於創作、欣賞、消費及傳播之始終的精神活動。
審美內體驗是主體與作為審美物件容的審美客體構成的一種已然的融入和超越的內在狀態。
西方現代美學對審美經驗的解釋可以分為兩大型別:一種是主觀論的解釋,強調審美態度的作用;
另一種是客觀論的解釋,強調審美物件的作用。
在客觀論者看來,審美經驗最主要的源泉在於審美物件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特質。
審美經驗基本上是一種被動狀態的知覺經驗。
而在主觀論者看來,美和審美經驗是一回事,美並不是本體論的概念,審美經驗也不是認識論概念。
例如,美國美學家h.帕克(1885~1949)就認為審美經驗和美都是一個意思。
審美經驗並非**於審美物件的審美特質,而是**於審美態度在物件上得到的肯定經驗。
中國傳統圖形有哪些審美特點
7樓:世事若洞明
筆者無力系統研討這一大課題,只能抒發點滴感觸,旨在拋磚引玉!
一、格律詩詞中的形式美學感觸
詩詞格局的對稱美、對比美與均衡美:定格的字、句與段落(詞的上、下闋),平仄與對仗的對稱與對比,韻腳的和諧一致,都生動地體現了詩詞格局的對稱美、對比美與均衡美。
平仄與對偶句對仗的對比美是不言而喻的。平仄使詩詞吟頌朗朗上口,像歌曲的旋律一樣——具有抑揚頓挫、跌蕩起伏的音韻美感;對仗就詞語型別是對稱的,而詞語涵義則是對比的,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粘句、韻腳的對稱美、均衡美(粘句即絕句中的第二句與第三句,律詩中的第二句與第三句、第四句與第五句、第六句與第七句,其定格的平仄聲調是一致的)。
破格拗句與補救句的突破美與均衡美:當平仄、對仗的格律形式與詞語內容相悖時,則形式服從內容就會出現破格拗句和相應的救句,整體上仍然保持了抑揚頓挫的音韻美。
詩詞內容的對稱美、對比美、均衡美(不言而喻,略)。
平中見奇的對比美、突破美:唐伯虎的平中見奇詩句軼事眾所周知,此不贅述;鮮為人知的是朱元章也有平中見奇詩句的軼事:明朝開國初期,一些文臣搞朝中詩會,以雞叫三聲為題每人賦七言四句詩一首,當然是皇帝開篇,朱元章明白文臣們的心理,所以採用了平中見奇的藝術手法,其第一句是雞叫一聲厥一厥(即翹尾巴),眾文臣不以為然。
第二句是雞叫兩聲厥兩厥,一些人忍俊不住掩口而笑,已認定行武出身的皇帝老官沒有文采。第
三、四兩句是三聲喚出扶桑日,一躍大明(?)天下白!眾人拍案叫絕!
《紅樓夢》中的薛蟠行酒令也是平中見奇手法的典型例證。短短的四句酒令不僅形象生動地彰顯了對稱美、對比美、均衡美、突破美的美學蘊涵,而且把紈絝子弟的生動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書法、國畫中的形式美學感觸:筆法、間架、章法,疏密、濃淡、骨肉兼備、虛實相間、虛擬的透視空間等等無不體現形式美的豐厚蘊涵(略)。
三、國粹京劇博大精深的美學蘊涵感觸:
相對唯真主義、唯形主義等藝術流派,京劇被譽為唯美主義藝術流派。
唯美主義道出了京劇藝術的本`質屬性,其任何一個藝術程式都是被美化了的——臉譜、頭飾、服裝、道具、唱腔、唸白、表情、一招一式的動作、舞蹈、亮相(定格)的形體造型等等。典型範例莫過於被美化的青衣哭腔——喂依-呀、呀、呀......既表現了人物的悲傷心情,又不損人物的端莊美麗形象。
再如關公走麥(?)城的趟馬舞蹈,為表現赤兔馬不同於一般馬的難以駕馭的烈性,又不損關公的威嚴形象,就通過下把武生馬童的觔斗(翻跟頭)、旋子等一系列舞蹈動作加以體現......
中國旗子是什麼樣的,中國特區旗是什麼樣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國旗的形狀 顏色兩面相同,旗上五星兩面相對。為便利計,本件僅以旗杆在左之一面為說明之標準。對於旗杆在右之一面,凡本件所稱左均應改右,所稱右均應改左。一 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
朱良志寫得《中國美學十五講》的讀後感
這種事還是自己弄比較好吧,給你介紹幾本資料書 朱光潛談美學 美學散步 西方美學史 中國美學十五講 這些都是精品書,就算自己不看了,留給周圍的人或者後人看,也是一件大功德的事。有什麼好的美學書籍書籍推薦嗎 朱光潛 西方美學史 李澤厚 美學三書 中國美學史 美的歷程 黑格爾 美學 三卷四冊 看看黑格爾的...
中國美食文化的起源是什麼,中國美食文化起源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中國人講吃,不僅內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容,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 理解事物的哲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 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 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中國美食文化起源 中國飲食文化起源 發展的歷史階段及其特徵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