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為什麼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2022-01-31 08:29:58 字數 3640 閱讀 6201

1樓:宵夜偟澇

太監無根之水,他離了皇帝,什麼也不是,根本就沒法生存,崇禎到死才明白。

明朝的皇權是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的,官僚士族階層的權力非常大,如果他們有意的跟皇帝對著幹,作為高高在上的皇帝,也真的沒辦法,否則就不會出現萬曆數十年不上朝的現象。皇帝要知道民間百姓疾苦和**的政治生態詳情,這就需要靠身邊的太監來實現了,所以明朝中後期的太監才會如此得勢,但是皇帝若想清除某個太監,也還是一句話的事情。

崇禎能夠在剛即位的時候,就能除掉魏忠賢,不是因為他多麼英明神武,而是作為太監的魏忠賢,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本身他就岌岌可危,時刻都有喪命的危險。當一個人決定做太監的那一刻起,他的命就不在屬於自己,而是屬於皇帝了,因為從此他成了無根之水,一旦離開了皇帝,根本就不可能存活。所以明朝的太監,無論多麼的貪婪和無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皇帝絕對性的忠誠。

2樓:接秋白

魏忠賢本因嗜賭鉅虧,自宮入宮。因緣際會,得到明熹宗的器重。逐漸專擅跋扈,大肆誅除異己,朝廷地方遍插黨羽。

3樓:匿名使用者

崇禎還是不懂帝王之術啊。魏忠賢和東林黨互相制衡,皇帝從中制約,慢慢培養自己的黨羽,方能治大國如烹小鮮。閹黨離不開皇帝,東林黨也得先講忠孝,崇禎自己作死,先滅魏忠賢,袁崇煥再被殺,一發不可收拾,亡國還不醒悟,說什麼「朕非亡國之君,臣盡亡國之臣」的胡話,可嘆。

4樓:兔子東征

東林黨確實有些地方做得很差勁,但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哥就呵呵了,照這個意思,朱元璋不死明朝不是更亡不了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前面大家的回答確實看著挺完善的,只是又看到一些帖子,綜合來看,我覺得在崇禎帝最後,文官集團是真還不如閹黨,只是就算魏忠賢不死,明朝也就是能多撐幾年而已,而最終滅亡,魏忠賢依然是有很大過錯的。魏忠賢上臺,殘害了太多忠良,敗壞了風氣,苛捐雜稅也不少,其實在天啟在位七年間,先後有爆發白蓮教、奢崇明、安邦彥等造反,內憂外患都是非常嚴重了。而最後文官集團為何都是貪生怕死禍國之人呢?

古來臣子就有忠良和姦邪,而崇禎時期,幾乎都是奸邪、怕死之臣子,不該反思嗎?是政治體制出了問題,這個土壤已經不適合忠良生存,卻只適合小人得道。這個政治體制氛圍魏忠賢脫不了干係,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皇帝們治國的抱負和能力不行,所以即使不是敗於清軍,最終也會滅亡於其他。

為什麼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6樓:溫讀

都是奸臣誤國,後人提到大明的滅亡的原因,宦官之亂就是其中的一個。但民間一直有一種說法,如果魏忠賢不死的話,明朝不至於那麼快就滅亡。魏忠賢這樣貪贓枉法的大壞人原來是大明朝的中流砥柱?

難道崇禎皇帝真的錯殺了「忠賢」之臣嗎?

天啟皇帝在傳位給崇禎皇帝之時,告訴他忠賢是一個有用的人,忠心不二,一定要重用。但是崇禎皇帝太小了,他本就不是當作儲君培養的,有一腔熱血並不能救國,論起手段,他甚至還不如他這個木匠哥哥。不要看清朝人修的明史之中,天啟皇帝就跟個窩囊廢一樣。

而他好歹能保證朝堂平衡,保證國家機器的運轉,崇禎皇帝前期聽著文人們瞎忽悠,等到長大了成熟了,剛剛摸清了當皇帝的門門道道,歷史卻不再給他機會了。

明朝亡國的原因是很多,和魏忠賢活不活在世上沒有什麼直接關係。有人說殺了魏忠賢,打擊了閹黨之後,東林黨一家獨大,沒有制衡的力量,所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實際上崇禎皇帝是比較多疑而自負的,他對黨爭一向抓得緊,朝中並沒有出現過一家獨大的情況,他倒是很喜歡用孤臣。

還有說魏忠賢如果在的話,能夠替崇禎皇帝籌到錢。魏忠賢最大的本事就是收稅,有錢國家才能打仗。南明前期有六十萬以上的大軍,就是苦於沒錢。

魏忠賢得勢的時候,士紳商人們都要看魏忠賢的臉色。魏忠賢代表的是皇權,對代表這地主階級的東林黨手段強狠,各種打壓,從特權階級身上撈了不少錢,所以國家沒有窮到明末那種程度。

一朝君王一朝臣,天啟皇帝死了,魏忠賢已經沒有了囂張的底氣。按照崇禎皇帝的性子,就算留住魏忠賢一命,也不會像天啟皇帝那樣寵他,任由他作威作福。魏忠賢沒了權勢,士紳商人們打壓報復還來不及,怎麼會還像從前那般老老實實交錢。

再者,魏忠賢在天啟皇帝面前可以推薦人才,比如趙南星和孫承宗等,但在崇禎皇帝面前,他推舉的人怎麼可能得到重用?所以與其指望魏忠賢活著,還不如指望天啟皇帝復生。

將國家的滅亡歸結在一兩個因素之上,或者將救國的大任指望在一兩個人身上是片面的。無論是那個朝代,讓宦官權勢坐大就是往死路上跑。明朝除了朱元璋這樣的狠角色和朱棣這樣的雄主,還真沒壓得住閹黨皇帝。

崇禎皇帝一上臺就滅了魏忠賢,一方面是百姓的呼聲太過強烈,一方面也是懼怕這股勢力。只是他年紀太小,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收拾魏忠賢死後的殘局,缺乏政治經驗,把一大批有功的將領們撤職的撤職,殺的殺。

魏忠賢不是什麼好人,東林黨也不是什麼好貨色。總之一句話,當一個皇帝只能用小人壓壞人的話,這本就是亡國的前兆了。

7樓:青桔物語

雖然說魏忠賢並不是好人,做過許多殘害忠良的事情,但是他對明朝忠心耿耿。說他不死能夠拯救大明朝,這個說法是有一些誇張的。

魏忠賢是被崇禎皇帝殺死的,因為崇禎覺得魏忠賢自己掌控權力的最大阻礙,於是崇禎皇帝就這樣將魏忠賢送上了死刑架。但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之前,卻說: 「若忠賢在,時事必不致此」為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魏忠賢能籌錢,魏忠賢當政的時候雖然貪婪攬權,但他大力打壓官商貴族,從一些商賈貴族身上收到錢財,對老百姓非常好。

魏忠賢死後,大明國庫慢慢空虛。而當時,西北地區接連大旱,朝廷又沒有錢來資助,發生了農名起義,朝廷被迫垮臺。如果魏忠賢還在世的話,那些**商家迫於他的壓力,只能出錢鎮壓,民變的可能性會變得很小。

第二個原因魏忠賢能用人。他對對明朝以文制武的弊端進行了修正,讓明朝在外征戰的武將沒有後顧之憂。他就對武將說你只管打仗,我給錢,我罩著你,保證你不會出事。

魏忠賢這樣做,雖然不是什麼正當手段,但他保護了武將的性命。天啟年間,因為有了魏忠賢,雖然朝政是亂成了一鍋粥,但是邊防因為孫承宗,袁崇煥,祖大壽這些名將得以穩固。

所以魏忠賢不死,明王朝不滅,這個觀點雖然有一些誇張,但我是贊同的,我認為魏忠賢如果繼續活著,明王朝可以會延續得更久一些。

8樓:宵夜偟澇

太監無根之水,他離了皇帝,什麼也不是,根本就沒法生存,崇禎到死才明白。

明朝的皇權是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的,官僚士族階層的權力非常大,如果他們有意的跟皇帝對著幹,作為高高在上的皇帝,也真的沒辦法,否則就不會出現萬曆數十年不上朝的現象。皇帝要知道民間百姓疾苦和**的政治生態詳情,這就需要靠身邊的太監來實現了,所以明朝中後期的太監才會如此得勢,但是皇帝若想清除某個太監,也還是一句話的事情。

崇禎能夠在剛即位的時候,就能除掉魏忠賢,不是因為他多麼英明神武,而是作為太監的魏忠賢,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本身他就岌岌可危,時刻都有喪命的危險。當一個人決定做太監的那一刻起,他的命就不在屬於自己,而是屬於皇帝了,因為從此他成了無根之水,一旦離開了皇帝,根本就不可能存活。所以明朝的太監,無論多麼的貪婪和無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皇帝絕對性的忠誠。

9樓:殺豬的刀

崇禎是好皇帝,但是不是生在好時代,亂世要靠梟雄才能支撐大明帝國,魏忠賢就是先皇留下的最大的遺產,可惜崇禎太過相信那幫東林黨了,其實和清朝的和珅也是一個道理,他們貪但是會用人,其實到了現在還是有這樣的人,貪的人最會察言觀色,看人的眼光比較獨到。。。有利有弊。

10樓:接秋白

魏忠賢本因嗜賭鉅虧,自宮入宮。因緣際會,得到明熹宗的器重。逐漸專擅跋扈,大肆誅除異己,朝廷地方遍插黨羽。

11樓:東方聖人

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為什麼明朝沒有帝王上泰山祭祀,明朝皇帝裡為什麼沒有去泰山封禪的

中國歷史上等泰山封禪的皇帝有七位 秦始皇 漢武帝 漢光武帝 唐高 宗 武則天 唐玄宗 宋真宗。要到泰山祭祀,就要有偉大的功業,這點朱元璋符合條件,但大家可以看看最後一位上泰山祭祀的老總 宋真宗,就是一個窩囊廢,跟秦皇漢武他們相差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朱元璋肯定看不起這麼個讓契丹人耀武揚威,第一個向契...

明朝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明朝十六個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因為有三個皇帝沒有葬在明十三陵。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 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炆 建文帝 因其叔父朱棣以 靖難 為皇帝解除危難 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 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 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

為什麼別人都說我無理,自己卻覺的好委屈為什

那你要反思你自己做得對不對。如果對的話,那你真是無理了,不對的話就是別人不懂理。不需要委屈,對錯都該接受。也許別人不知道問題的來龍去脈,每個人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都不一樣,只看到表面,只要自己問心無愧,沒必要計較別人怎麼說你 因為你更看重友誼,更在乎他們 把你的洪荒之力使出來 感覺別人說話都覺得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