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秀才 舉人 進士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

2022-11-24 06:31:01 字數 5285 閱讀 4459

1樓:博學多才文盲

相當於七品。直接給答案,沒有廢話。

科舉是六級考試。第一級我也不知道。喪偶式考童生。過了就是考秀才。然後考舉人。舉人以後就能做官了!實際上為什麼有的答不出來是幾品官?

因為分地區跟品級。如果是貧困地區,可能官大一點兒。但是舉人基本是後補。

然後是貢生。貢生是選資格,然後進士是選名次。

舉人叫做鄉試,第一名是解元,其他是舉人。然後是會試,第一名是會元,其他是貢生。然後是殿試,第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然後其他都是進士。

六到十名進士可以考試考入翰林院,被稱呼為庶吉士。以後可能升到宰相。

說到了正軌。不同地區不同官職。貧困地區可能官職更大。京城皇帝身邊兒六七品也可以。

狀元是從六品的修撰。榜眼、探花是編修七品。

其他的進士考試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實習幾年,大概也是六七品。

然後其他進士根本沒官做。可能就是候補**。清朝某年可能就是候補知縣。

至於舉人,有的時期也是候補知縣。有的人說了,為什麼是平級?

因為地區跟時代。我說的舉人候補知縣可能時間更早。而且地區可能很貧困。

進士如果在富庶地區跟省份,可能是候補知縣。如果在邊遠地區可能是更大的官。但是想要補上實際官職不可能。

假設:一個人看中了舉人,因為有背景。首先候補知縣之類。然後到邊遠地區補實缺了!隨便立功,然後調動到了富庶地區。用個十幾年二十幾年,最後到了晚年升到了四品官告老還鄉。

進士呢?考中了十一名,不能進入翰林院。然後因為沒有關係,不能補充實缺。一輩子都是候補沒有真正做官。

至於前三名呢?狀元跟榜眼、探花有可能被皇帝提拔起來。進入六部(主要還是禮部)做大官。甚至可能是郎中或者侍郎。郎中就是現在的司長。

庶吉士也是差不多。明朝庶吉士做宰相的比狀元多多了!一個是狀元有的時候成了擺設。一個是總體人數就不一樣。

如果看不中前十名還是前途差。如果在地方擔任六七品官,晚年最多也就是四五品官兒。

三年可以調走,五年可以提拔。所以縣令五年提拔知州,然後知州五年提拔五品的同知或者通判,然後五年提拔從四品的知府,然後五年提拔成為正四品的道臺,如果運氣好的有可能提拔成為正三品的按察使。

基本到頭了!普通縣令有可能不會在升上去了!除非關係很硬,不然可能升不上去了!

2樓:墼餮魍薅

學生參加全國等級的考試——高考。高考通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

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戊子舉於鄉,己丑成進士。」

3樓:杯中星辰闖天涯

進士最多隻能算是有了做官的資格,還算不得職位。

古代科舉,分兩個時代。

一個是隋唐宋,這個時代的科舉是由民間先在地方**呈報受考,再由地方送上**,這些人就叫進士。考取後稱進士及第。譬如你是山東人,便向山東省**報名,他把你送到**,你就是山東省進士。

考試錄取,就叫進士及第。那這個時候的進士,只能算是你有進京參考的資格。及弟以後,才算是有資格做官。

到了明清,因報考的人數更多了,才分成幾次考。第一是府縣考,錄取了叫入學,又叫縣學生,俗名又叫做秀才。其次是省試,考試地點在各直省的省會,這叫鄉試,中試者俗稱舉人。

各省舉人再送到**,集合會考,這叫會試。會試中試,始是進士,也叫進士及第。而至於殿試,則是進士排名,不作黜落。

進士及第後只能算是有了做官的資格。至於去那裡做官,還要看後面的庶吉士考試。考得好,那恭喜你,入選庶吉士,再讀三年書,再一次考試,也考得好,賀喜你,能進翰林了。

考得不好,入不了庶吉士,那就去吏部候缺,授個七品官噹噹。

4樓:工程成廳成庭

秀才相當於現在的本科專科畢業生,可以再去學習,為貢生、監生。是知識分子,學生學員的身份。民間稱謂為相公。

舉人相當於現在的工程師、研究員之類的。高工、研究員。已經有職業從事行業、在衙門供職的的身份。民間稱謂為員外。

進士相當於現在的***津貼專家、領軍人才、教授、院士。民間稱謂為老爺。

5樓:始見金

博士或博士後,是職稱,不是職位.

6樓:寒月悠悠

相當於企業總監,**的正科級

7樓:訾智饒媚

參加縣或者府一級考試通過的,成為秀才;

秀才參加省一級(或者其他行政單位名稱,各個朝代不一樣)考試通過的,是舉人,這場考試叫做「鄉試」;

所有舉人蔘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

進士考試的殿試第一名,才可以稱為狀元。

所以對應到現在:小學、初中生算是童生;

初中畢業一般會有一次全縣或市聯考,考入高中,所以高中生、至少初中畢業生才可以算秀才;

高中時參加全省高中會考全部通過、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有資格去高考的,就是舉人了。

一般高中畢業會考在高中三年學業完成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所以高中高年級的學生,不要再管他們叫「秀才」了,應該稱他們為「舉人老爺」,免得叫低了晦氣,考不進大學。

然後學生參加全國等級的考試——高考。高考通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

如果你一定要分的話,那麼一本的算進士出身、二本的算同進士出身好了。

現在沒有真正的所謂「狀元」了,因為現在沒有「殿試」了。隨便你把誰叫「狀元」都行。

秀才 舉人 進士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

8樓:冷事百科

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9樓:子衿悠你心

1. 秀才:

從社會地位來說,相當於今天的重點大學畢業生。從考試難度來說,相當於考起了今天普通的985大學。從名聲來說,相當於大學研究生。

2. 舉人:

跟今天相比,從社會地位看,中舉相當於考起了副處級幹部。從考試難度來說,相當於今天考起了清華北大。從名聲上看,相當於今天的博士學位。

3.進士:

與當今相比,從社會地位說,考中進士,相當於考上正處級幹部。從考試難度看,可能與考博差不多。從名聲上看,比當今高校的博導還高。

拓展說明:

1. 秀才:

科舉是隋朝開始,明代完善,清代發展到高峰。以清代的情況來看,要取得秀才功名,也很難。讀書人先要經過童生試,即在縣試、府試兩關考試合格後,才有資格到地州去參加院試,院試合格後,才能取得秀才資格。

2.  舉人:

秀才參加鄉試合格的,就是舉人。注意,鄉試不是在鄉里考試,鄉試是在省城舉行的。而且,每三年才舉行一次。

取得秀才資格後,不是一定就有資格參加鄉試的,秀才在參加鄉試前,要參加本省教育主管**巡迴組織的科考,科考成績優良的秀才,才有資格被選送到省城參加鄉試。

3. 進士:

考中舉人後,科舉大業尚未完全完成。朝廷每三年在京城組織一次會試,所以,舉人要取得進士資格,還需要進京趕考,會試一般取300至400名,會試取中的稱貢士,貢士然後參加殿試,殿試不再淘汰,只排名次,參加殿試後,就是進士了。進士第一名就是狀元。

10樓:果然

古代科舉進士的地位是很高的,三年才出一榜,每榜就百十號人,可以說鳳毛麟角,絕不像文藝作品中一抓一大把。

可以這樣比較,古代的童生(例如洪秀全)要通過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相當於現在的普通高校畢業生或研究生。

秀才(例如蒲松齡)就是有功名之人,平均每五百人才錄取一個,相當於現在的事業編制。

貢生(例如于成龍)屬於秀才中的佼佼者,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

舉人(例如左宗棠)可以補縣官的空缺,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幹部。

同進士(例如曾國藩)雖然比進士矮一截,但最低都可以直接為縣官了,向相當於現在的正處級。

進士(例如林則徐)當然相當於現在的副廳級了。

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畢竟古代很多考中進士的學子才二十出頭,但我們要知道,古人可沒有現代人長壽,古代生活在太平盛世,人們的年壽一般也只能達到五十歲左右,即便生活在上層社會一般也就能活六十歲左右,二十多歲對於很多古人來說已經走完了生命的一半了。

總的來說,古代能選拔為進士的學子是萬中無一的,考中進士就跟現在買彩票中頭獎的概率差不多,但成為進士就能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這就是古代有很多讀書人願意耗盡畢生經歷參加科舉的原因。

11樓:慕容蒜苗

首先,你自己到現在都沒正確理解高中老師的話。老師說的很明白:考上舉人相當於考上大學,那麼他的意思舉人就相當於大學學歷。理解能力這麼差,難怪沒采納我的答案。

下面是我的個人看法:

之所以答案不同,原因是判斷標準不同。

有人傾向於數量標準,有人傾向於質量(學歷的含金量),有人傾向於學歷考試的形式。

我個人的理解,綜合對比。

一,秀才相當於中專高中學歷。因為古代考中秀才即可免去賦稅,和我們已經消失的「商品糧」戶口類似,不用交公糧,就是現在的非農戶口。不過現在,交公糧也成為了歷史;

二,那麼舉人就至少相當於大專或者本科了。舉人是有做官資格的,而且是全國統一考試選拔的;不過各地考試題目會有不同。

考中舉人,意味著進入高階知識分子行列,參照《范進中舉》;

不過10年前,教育部就下達通知說,本科畢業生是普通社會勞動者;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古代舉人地位遠高於如今的本科生;

三,至於進士,很多人說把進士比作大學生,認為考上大學好比中了進士;

這種說法在30年之前還有一定合理性,那時候人才匱乏,高學歷的人很少,大學畢業生一般都能分配到一份體面的工作;

但是即使這樣,那時候的大學生也是不能和古代的進士相比的,古代進士就算外放,一般也是八品九品,也就是副縣級;

現在的本科生多如牛毛,更無法跟古代的進士相比,大概博士堪堪可以和進士相提並論。

總之滄海桑田,古今差異巨大,硬是拿現在的事物和古代相比,很難很好對應。

一家之言,覺得有理的話請採納,謝謝!

12樓:偶系大叔

舉人起碼是清華北大的難度吧,秀才大概是985高校難度。舉人每三年考一次,每次各省錄取只有百人左右,平均每年三十多人,各省上清華北大每年加起來約一百人。

當然也有人認為古代讀書人基數少,所以雖然錄取的人少,但錄取率不算太低。可是古人科舉是一輩子的事情,讀書人考不上可以不用工作一輩子考,或者是邊工作邊準備考,那屢次不中還參加考試的人累積起來數目也是不少的。另外嘛,非要拿考生人數說事的話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到,秀才(需要連過三關,接連的縣,市,省三場考試都名列當地前幾十名)已經是古代人類精華的一批了,鄉試考舉人的時候還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資格的,得成績好的才行,反觀如今,高中生有多少摸魚的?

撇開別的不提,舉人是有資格做官的,一般起步是縣丞和教諭,放現在就是副縣長和教育局長。現在本科生出來能直接幹這些?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秀才大概相當於普通大學的本科生。舉人大概相當於清華北大的本科生。進士大概可以媲美院士。秀才的才智相當於一本,謀生能力大概相當於當今社會的大 中專學歷。古代秀才如果考不上舉人,通常便可以蒙學為生。而當今做小學教師,至少也得大專文憑。從人口比例和綜合素質上講,古代能夠考上秀才的人的智力水平大致相當於當今...

進士舉人貢生庠生相當於現代社會的什麼學歷

低到高為 童子試 或者直接稱為院試 分為三考 縣 府試 院試 鄉試 省城統考 會試 全國統考 殿試 皇帝考試 名字從低到高為 學生名 童生 庠生 廩生 貢生 畢業生名 秀才 舉人 貢士 進士 童生 參加縣試 府試 考中為童生 有些時候不用考童生,直接考秀才 鄉鎮考試前幾名,本科 秀才 童生 參加院試...

「通判」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布政使是什麼職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宋代,為加強控制地方而置於各州 府,輔佐知州或知府處理政務,凡兵民 錢穀 戶口 賦役 獄訟等州府公事,須通判連署方能生效,並有監察官吏之權,號稱 監州 此時,通判相當於副州長,並加有政法委的職能在清朝通判也稱為 分府 管轄地為廳,此官職配置於地方建制的府或州,功能為輔助知府政務,分掌糧 鹽 都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