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傳序裡,不知所歸的歸是什麼意思

2021-03-03 20:52:09 字數 6336 閱讀 9817

1樓:雪若仙子

不知所歸的歸是「回去」的意思。所歸,即回去的地方。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2樓:羅棒棒

文中「bai君臣相顧,不du知所歸」一句,zhi

3樓:匿名使用者

歸:回(到**去)

不知所歸——不知回到**去。

4樓:武藤遊戲

不知所歸的歸是「回去」的意思。所歸,即回去的地方。

5樓:鐵塔遊客

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去

所:** 歸:回,回去,回到。

伶官傳序的序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伶官傳序》就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序文,通過總結伶官受龐幸而亂政的歷史教訓,諷諫當時的北宋統治者。「序」,即序文,亦作「敘」,是介紹評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後亦用作贈序體文章的名稱。《伶官傳序》中的「序」指的是前者。

7樓:幻淚

序言是介紹評述一部著作或

《伶官傳序》評析

8樓:萬里長城

此文寫作特點除如上所述的構思精巧,結構嚴謹,論證透闢,層層遞進外,文中語言的運用亦頗具特色。首先是感嘆詞句的多次運用,使文章一唱三嘆。如開篇之首,作者即發「嗚呼」之慨嘆,此種開篇法在他的《新五代史》中屢見不鮮。

依作者看來,五代如春秋,為亂世,可嘆者甚多。除篇首外,作者於文中亦曾多次發出深沉的感嘆,這樣作序,是繼承了《史記》、《戰國策》序文的傳統筆法,於敘事,議論中夾著感慨,藉以表達作者對史事的見解和態度。

或褒或貶,於欷歔中昭然可見,濃烈的感**彩,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與說服力。其次,此文在語言運用上的另一特色,是既摒棄了駢文追求詞藻華麗矯揉的浮靡之風,注重文字的平易曉暢,簡潔生動,又吸取了駢文的長處。

利用聲韻和對偶詞句使文章具有濃郁的詩的韻味,誦讀起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令人進入美的意境,感受到充溢於字裡行間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伶官傳序知識點 20

9樓:青若雪夕

一、一字多義

與1.給。

2.讀y,通「歟」。

3.為,給,替。

4.和。

5.親附,親近。

歸1.歸附,歸依。

2.返回。

3.歸還。

4.歸聚,匯聚。

易1.容易。

2.輕易。

3.替代。

告1.祭告,禱告。

2.告訴,告知。

3.上報,報告。

4.祭告,禱告。

二、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函樑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裝

2.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約:訂立盟約

3.抑本其成敗之跡 本:推究

4.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二)名詞作狀語

1.負而前驅 前:向前

2.倉皇東出 東:向東

3.一夫夜呼 夜:在夜裡

4.亂者四應 四:在四面

(三)動詞作名詞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訊息

(四)使動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興、亡使動2.凱旋而納之 納:使收藏

(五)形容詞作動詞

1.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亂:作亂

(六)形容詞作名詞

1.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忽微:細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謀的人物

三、古今異義

1.與其所以失之者 與其:(古義)和他

(今義)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捨時,表示放棄或不贊成的一面2.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 至於:(古義)相當於「以至於」

(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3.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從事:(古義)官名,這裡泛指一類官(今義) 幹某項事業;處理,處置;辦事,辦理事務4.

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人事:(古義)指政治上的得失(今義) 關於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配、獎懲等工作;人情事理四、文言句式

1.判斷句

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遺恨也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狀語後置

請其矢,盛以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而告以成功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莊宗受而藏之於廟

3.省略句

還矢(於)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賜(於)莊宗而告之曰

請其矢,盛(之)以錦囊

豈獨(莊宗之困於)伶人也哉

(莊宗)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於)廟

4.被動句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5.固定句式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10樓:佳期☆如夢

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並告訴他說:「樑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後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樑。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

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莊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後宗莊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人**,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裡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裡,使人揹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樑。此三者,吾遺恨也。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綿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樑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完成,他那神情氣慨,是多麼威風!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安定,一人在夜裡發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到**去好;到了割下頭髮來對天發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溼衣襟的可憐地步,怎麼那樣的衰敗差勁呢!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這樣的嗎?

還是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於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

」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1樓:羋ぎ米

[編輯本段]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函樑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裝

2.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約:訂立盟約

3.抑本其成敗之跡 本:推究

二:名詞作狀語

1.負而前驅 前:向前

2.倉皇東出 東:向東

3.一夫夜呼 夜:在夜裡

三:動詞作名詞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訊息

四:使動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興、亡使動2.凱旋而納之 納:使收藏

五:形容詞作動詞

1.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亂:作亂

六:形容詞作名詞

1.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忽微:細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謀的人物

古今異義:

1.與其所以失之者 與其:給他

2.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 至於:相當於「以至於」

3.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從事:官名,這裡泛指一類官4.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文言句式:

1.判斷句

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遺恨也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狀語後置

請其矢,盛以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而告以成功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莊宗受而藏之於廟

3.省略句

還矢(於)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賜(於)望而卻步宗而告之曰

請其矢,盛(之)以錦囊

豈獨(莊宗之困於)伶人也哉

(莊宗)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於)廟

4.被動句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5.固定句式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通假字

及仇讎已滅 「讎」同「仇」,仇敵

伶官傳序的全文翻譯

12樓:夜璇宸

一、譯文:

啊!國家的興盛與衰敗的道理,雖說是天意,難道不是人為的緣故嗎?**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傳言晉王李克用臨死時,曾把三支箭交給莊宗,並對他說:「樑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與我結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歸附於樑。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

給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心願。」莊宗收下箭藏在宗廟裡,此後打仗時,就派**以少牢之禮祭祀於宗廟,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錦鍛織的袋子裡,揹著它衝殺在前,等打了勝仗,又把箭放回宗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放著樑王君臣的頭顱,進宗廟,把箭交還先王,稟告報仇成功的訊息的時候,他意氣之盛,可以說是豪壯啊!等仇敵已滅,天下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叛亂的人四方響應,莊宗慌張東逃,還沒等見到敵人,官兵們就離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著,不知投奔**是好,以至於剪斷頭髮,對天發誓,眼淚沾溼了衣裳,這又是多麼衰敗啊!難道真是得天下難而失天下易嗎!

還是推究他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都在於人為的緣故呢?

《尚書》說:「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好處。」憂患與勤勞可以使國家興盛,貪圖安逸享樂可喪失性命,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當莊宗氣勢旺盛時,天下所有豪傑無人能同他對抗,等到衰敗時,幾十個伶人就可使他命喪國亡,為天下人所恥笑。可見禍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積累而成的,聰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愛的人或事困擾,難道僅僅是伶人的事嗎?於是作《伶官傳》。

二、原文:《五代史 伶官傳序》宋代文學家 歐陽修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樑。此三者,吾遺恨也。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擴充套件資料

一、賞析

《五代史伶官傳序》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史論。此文通過對五代時期的後唐盛衰過程的具體分析,推論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結論,說明國家興衰敗亡不由天命而取決於「人事」,藉以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力戒驕侈縱慾。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決定於人事。然後便從「人事」下筆,敘述莊宗由盛轉衰、驟興驟亡的過程,以史實具體論證主旨。

具體寫法上,採用先抑後揚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先極贊莊宗成功時意氣之盛,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興與亡、盛與衰前後對照,強烈感人,最後再輔以《尚書》古訓,更增強了文章說服力。全文緊扣「盛衰」二字,夾敘夾議,史論結合,筆帶感慨,語調頓挫多姿,感染力很強,成為歷來傳誦的佳作。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2023年8月1日-2023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伶官傳序的翻譯以及原文

伶官傳序的翻譯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於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 朱溫,是我的仇敵 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 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樑。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憾 給你三支箭...

簡析《五代史伶官傳序》的寫作意圖

1 作者開篇就提出中心論點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意為國家的盛哀 事業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0343862的成敗,主要取決於人事。我們從作者感慨萬千的嘆息聲中,已不難覺察 有些人忽略 人事 而將國家的 盛衰 委於 天命 正是歐陽修所痛心疾...

五代史伶官傳序後唐莊宗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對我們認識社會,歷史,人生有什麼啟迪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這幾句都成千古名句了!伶官傳序的全文翻譯 一 譯文 啊!國家的興盛與衰敗的道理,雖說是天意,難道不是人為的緣故嗎?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傳言晉王李克用臨死時,曾把三支箭交給莊宗,並對他說 樑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