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運用的什麼修辭手法

2021-03-03 23:05:31 字數 5650 閱讀 9237

1樓:匿名使用者

運用bai了對偶

的修辭手法。du

對偶:是用字數zhi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dao稱的一對短語或版句子來表達兩個相權對應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

感時——恨別

花——鳥

濺——驚

淚——心

分別一一對應。

一個「濺"字,運用了擬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當時面對國家衰亡的無奈感慨和綿綿愁緒借用花的濺淚表現出來.

從中我們似乎感到,未老先衰,愁容滿面的詩人正含淚眺望長安的斷垣殘壁的遍地草木,一種難以排遣的憂憤襲上心頭,不由得對山河依舊,人事巳非的荒涼景象發出沉重的感嘆.然後,他無可奈何地把模糊的視線由遠而近漸漸地移了眼前的花、鳥.大概花、鳥這種本無人情的自然之物著實被詩人的綿綿愁緒感染,也禁不住為感嘆時事,痛恨離別而哭泣、驚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2樓:阿沾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中,使用了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兩句詩中,兩兩相對。

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出處:《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四句重在繪景(山河、草木、花鳥),但景中有情(破、深、濺淚、驚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時、恨別)。

後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斷「家書」,搔「白頭」),情中有景。

原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創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

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望遠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

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了很久,以致於家裡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

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作者簡介: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巨集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3樓:9點說史

使用了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兩句詩中,兩兩相對;一個「濺」字,運用了擬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當時面對國家衰亡的無奈感慨和綿綿愁緒借用花的濺淚表現出來。

《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裡荒草叢生。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髮疏稀插不上簪。

擴充套件資料

此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三方面:

1、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繪景(山河、草木、花鳥),但景中有情(破、深、濺淚、驚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時、恨別)。後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斷「家書」,搔「白頭」),情中有景。

2、意境深沉:「國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鳥本娛人之物,反而「濺淚」,「驚心」,語意的強烈反差,語勢的節節逆轉,使詩人鬱勃而頓挫的憂思情感獲得藝術的表現。

3、一字傳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淒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美,寄託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4樓:匿名使用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使用了擬人、對偶修辭手法。

一個「濺"字,運用了擬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當時面對國家衰亡的無奈感慨和綿綿愁緒借用花的濺淚表現出來.

從中似乎感到,未老先衰,愁容滿面的詩人正含淚眺望長安的斷垣殘壁的遍地草木,一種難以排遣的憂憤襲上心頭,不由得對山河依舊,人事巳非的荒涼景象發出沉重的感嘆.然後,無可奈何地把模糊的視線由遠而近漸漸地移了眼前的花、鳥.大概花、鳥這種本無人情的自然之物著實被詩人的綿綿愁緒感染,也禁不住為感嘆時事,痛恨離別而哭泣、驚心.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當然,要兩面對稱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對偶句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兩個句子或片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方式。

擬人修辭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就像童話裡的動物、植物能說話,能大笑)。

5樓:匿名使用者

擬人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

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6樓:私想者

精銳教育春申校區溫馨提示您: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對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作者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並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為「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運用了擬人和對偶的修辭手法。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7樓:私想者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

感時——恨別

花——鳥

濺——驚

淚——心

分別一一對應。

希望能幫到您,謝謝!

8樓:亥朝辛自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運用了: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

意思是:由於戰亂,都城破敗,彷彿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

表達了:詩人憂國懷家無比痛苦的感情。

9樓:法璠駒萍韻

對偶、擬人、互文、借景抒情

10樓:聖菊黃芊芊

是「對偶」,「擬人」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1樓:匿名使用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句話運用了對偶和擬人的修辭手法。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2樓:小白家裡小白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中,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兩句詩中,兩兩相對。

原詩:《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釋義: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裡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髮疏稀插不上簪。

13樓:心之王者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意思是: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出自:杜甫《春望》

原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釋義: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

「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

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營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載(757)三月杜甫在長安所作。當時他45歲,被安祿山的部下俘獲,滯留長安。面對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的荒城,詩人哀嘆戰亂,思念親人,發出憂時傷世的深沉感慨。

第二句「城春草木深」從「山河」轉到描寫具體的衰敗景象,旋律漸漸變得低緩。第

三、四句由景象描寫轉入內心活動,旋律繼續低行,哀痛之情溢於言表。

接下來「烽火連三月」的旋律又陡然升起,表現戰爭殘酷,無盡無休,「月」字本是入聲字,但吟誦者對其進行了延長的處理,以表現戰火延綿,下句「家書抵萬金」旋律又漸漸緩和,「家書」二字的輕緩和「烽火」二字的高亢形成對比,以顯家書在戰亂年代的珍貴。

最後兩句的旋律更加低沉緩慢,作者憂心國家,卻無能為力,只能任憑白髮稀疏,甚至都插不上簪子,表現出了深深的無奈。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什麼修辭手法

僅供參考 比喻,擬人 將花比喻成為了人,悲傷時候留下了眼淚,將鳥比喻成了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出自唐代杜甫的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 春天來了,人煙稀少...

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古詩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主要運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杜甫 春望 感傷復時局,見花難制禁涕淚.悵恨別離,鳥鳴每每驚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對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作者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並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為 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制 這兩句一般bai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du...

古詩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主要運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 擬人 誇張 寫作手法 寓情於景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