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王朝時期的雕刻在印度藝術史上有著怎樣的發展

2021-03-03 23:07:02 字數 5049 閱讀 2538

1樓:漫閱科技

孔雀王朝來時期的雕刻在印度藝術史自上佔有特殊重要bai的地位。在這一時期,du

石頭開始在zhi印度被普遍用於建築和dao雕刻。這對於印度藝術的發展與傳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用於雕刻的石材,表面都打磨得十分光潔。

這一特徵甚至成了鑑定孔雀王朝時期石雕的一個重要依據。

古代印度雕刻藝術得發展史是怎樣的?

2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雕刻是一種造型藝術,它可賦予頑石以靈氣,也可賦予金屬以生命。從材質講,印度古代既有石雕,也有銅雕;從主題講,則既有佛教雕刻,也有印度教雕刻。無論在哪一領域,哪種材質,印度雕刻都取得了令人囑目的非凡成就。

據考證,印度先民至少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就開始了雕刻藝術創作。在印度河流域發現的大量印章底面上,就鐫刻著動物、樹葉和神祗。這些印章大部分是用皁石、瑪瑙、象牙和青銅一類材料刻制的。

它們一般呈方形,但也有呈圓形的;一般刻有牛的古印度印章

刻有獨角獸的古印度印章邊長為3至5釐米,但也有邊長達7.5釐米的。這些印章的上部雖然大都刻有象形文字元號,並且在實際使用中可能更為重要,但動物雕刻往往佔去大半面積,因而先聲奪人。

由於所雕刻的動物大多為雄性,我們似乎可以認定,刻制和使用印章者都是男性;由此似乎還可以斷定,男性在印度河文明時期的家庭與社會中均占主導地位。刻在印章上的動物的多種多樣,令人驚歎不已。所雕刻的動物最多見的為黃牛、瘤牛、水牛、犀牛、象、虎、羊、羚、鹿、兔、鱷、蛇等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也有存在於人們幻想與傳說中的動物或為標新立異而人為組合的動物。

由於牛在印度社會與宗教生活中的特殊地位,牛的形象出現在印章中的次數最多,雕刻得也最為傳神。它們那渾圓的軀體似乎蘊涵著無窮的力量,微微低垂的頭彷彿就要發起進攻。這些寫實的或自然主義的雕刻雖然十分古樸,但其技法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屑十分嫻熟。

這樣,一件生雕欄裝飾孔雀活中的實用品就變成了可供欣賞的藝術品。也有些印章上面雕刻了人或神的形象,但在氣韻上遠不如那些動物的形象生動。這是印度先民對雕刻藝術的初步嘗試。

他們對動物題材偏愛的特徵,一直被後世的藝術家們繼承下來。

孔雀王朝時期的雕刻在印度藝術史上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這一時期,石頭開始在印度被普遍用於建築和雕刻。這對於印度藝術的發展與傳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用於雕刻的石材,表面都打磨得十分光潔。這一特徵甚至成了鑑定孔雀王朝時期石雕的一個重要依據。

阿育王統治時期,是印度雕刻史上的輝煌一章。為了宣揚自己的功德,弘揚正法,他命人在帝國的許多地方尋找天然巖壁或建造石柱以刊刻詔書。他敕建的獨石紀念碑式圓柱是這一時期石雕作品的典範代表。

這些石柱主要豎立在佛陀生前的重要活動場所或通往這些聖地的重要路線上。雖然當時印度的建築與雕刻受到波斯帝國的影響,但豎立紀念柱的做法卻是出於印度固有的理念。它很可能是印度古代崇奉宇宙之柱的傳統的體現。

在印度各地曾先後發現30餘根阿育王石柱。

孔雀王朝時期的人物雕刻作品數量並不多見。在北方邦聖城馬土臘等古代雕刻藝術與文明中心,曾先後發現了當時遺留下來的20餘尊巨大的石頭藥叉雕像。在今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附近,曾經發現兩尊無頭男性雕像軀幹。

它們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耆那教聖人的雕像。此外,在巴特那市還發現了一尊砂石雕刻的藥叉立像,雖然其頭部及雙手已經缺損,但仍然可以看出這是一件技法熟練的成功之作。

在今**邦首府博帕爾市東北方向約50公里處的桑奇,也有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那就是在202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桑奇大塔。它的雕欄和塔門是孔雀王朝之後極其重要的雕刻作品,而塔門浮雕尤其具有代表性。

這些作品約作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初期安度羅王國領有中、南印度時期。當時,安度羅國國勢逐漸強盛,控制了印度許多重要的商路與海港。信奉佛教的商人與富有的市民,為桑奇大塔的擴建和維修慷慨解囊。

大塔原有的木頭圍欄遂被石頭圍欄取代。桑奇雕刻規模巨集大,技巧細膩,刀工精湛,造型嫻熟,堪稱稀世之作。它在藝術上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而成為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代表作品。

古印度的摩羯魚雕刻(公元前100年)舞女銅像(公元前2023年)著名的阿育王柱,公元前242/241年。公元1世紀中後期,在波斯、希臘和羅馬等外來文化的影響和互動作用下,印度佛教雕刻藝術發生迅速變化。在此背景下,舉世聞名的犍陀羅藝術產生了。

犍陀羅藝術是以希臘藝術風格表現佛教內容的一種雕刻藝術,代表了古代印度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印度藝術與西方藝術融合的結晶。

犍陀羅地區位於今巴基斯坦印度河與喀布林河交匯處附近的白沙瓦谷地。這裡是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門戶,是一個將印度、中國和中亞與地中海、周圍的希臘—羅馬世界連線起來的**網的中心。這種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

這裡既演繹了印度河和外族入侵者你來我往的歷史劇,也使印度文化與波斯、希臘、羅馬等外來文化水**融,從而在幾個世紀中形成了東西方聯姻的藝術——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藝術的創造者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營養的同時,既延續了印度風格手勢和坐姿的固定模式,又吸收生活中舞蹈、戲劇在表達人物內心世界的獨特的手語,創造了佛像手勢和坐姿的標準格式。這種格式在以後形成了亞洲各國佛像形象的標準模式。

犍陀羅的佛陀塑像,以《悉達多王子像》、《佛陀立像》最具代表性。《悉達多王子像》製作於2世貴霜時代印度後宮的守護神——雅典娜,犍陀羅出土。這是公元前2世紀典型的希臘化神像,現存拉合爾博物館。

紀。塑像寬21英尺。塑像中王子盤腿而坐,鬚髮蒼然,骨瘦如柴,眼窩深陷,肋骨參差突現,骨骼和血管清晰可見。

但他神態安詳,正在瞑思人生的真諦。悉達多消瘦的形體與其面部表情反差極大,恰恰反映出他堅韌的性格和追求人生真理的毅力,具有震撼人心的表現力。《佛陀立像》的創作於2、3世紀,高1.

42米,是把希臘太陽神阿波羅與佛陀的特點相結合的藝術傑作。佛陀身穿羅馬式「陶格」袈裟,形象古樸、莊嚴。

犍陀羅藝術為後世繼承和發展。在笈多王朝時期,隨著印度教的復興,印度教神像雕刻也蔚成風氣。毗溼奴、溼婆、黑天、太陽神、難近母等男女諸神的雕像紛紛問世。

毗溼奴、溼婆等印度教諸神及其化身的大量精美雕像,構成了印度教影象的岩石百科全書。約開鑿於8世紀的第16窟凱拉薩神廟規模最為巨集大。這座溼婆神廟高30米,進深達90米。

溼婆神像及表現其功業的雕刻類乎鬼斧神工。同期開鑿的象島石窟是純粹的印度教石窟。門廊兩側與窟內巖壁上刻有表現溼婆諸相的9塊高浮雕,其中《溼婆三面像》最為著名。

在中印度和南印度,大量印度教神廟都有著極其豐富多彩的雕刻,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令人目不暇接。與佛教雕刻不同的是,印度教雕刻以造型誇張、動感強烈和變化豐富為特徵。

桑奇大塔著名的塔門古代南印度的泰米爾人十分擅長銅雕藝術。其中又以朱羅王朝的青銅雕像在印度最為著名。題材既有男女諸神、聖徒、國王、王后,也有動物。

大小形制均有。由於朱羅國王虔信溼婆,溼婆神像備受青睞,其中尤以各種青銅舞王溼婆神像最為流行。約創作於11世紀的青銅舞王溼婆神像,是一件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品。

溼婆被塑造成三目四臂的**男性舞者形象,周身環以火焰光環。右上手持沙漏形手鼓,象聞名於世的薩爾納物獅子柱頭。建於約公元前242—232年。

徵著宇宙的創造;左上手持火焰,象徵著定期焚燬宇宙的動火。這兩條臂膀的平衡,象徵著宇宙生命創造與毀滅兩極的辯證統一。前右臂手作無畏式,前左臂手作模擬象鼻下垂的象手勢。

右足踏象徵無知的侏儒,左腿凌空翹起,象徵著解脫。溼婆昂首挺胸,頭髮水平甩開,極富動態之美。這座銅雕,通過溼婆的神祕之舞象徵著宇宙的創造、保護和毀滅,從中透出了印度古人對宇宙演化的哲學理解。

由於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所以穆斯林侵入印度後,佛教和印度教建築雕刻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穆斯林政權統治時期,印度雕刻藝術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3樓:海黃斯德

印度佛教雕刻藝術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即:1、早期王朝時代;2、貴霜王朝時代;3、笈多王朝時代。早期王朝時代特點是表現得最多的是佛傳和本生,溫和平靜,富於親切溫馨的人情味,多使用隱喻和暗示的手法。

貴霜王朝時代特點是既具有印度傳統的藝術特色,又融合了西方的藝術風格。笈多王朝時代特點是具有印度式的生命感,肅穆靜雅,富於超然的理想美。

印度建築學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4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印度最早的建築出現在印度河文明時期。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是當時的兩座規模很大的城市。它們出現在公元前2023年至前2023年。

從摩亨佐·達羅遺址看,古建築規劃相希臘化的犍陀羅佛陀立像,犍陀羅地區馬爾丹出土,現存白沙瓦博物館。當和諧統一,已體現出較高的水平。

印度建築藝術的真正開端是在孔雀王朝時期。這一時期的建築遺存下來的不多,但它們在歷史上卻曾對後世的印度教建築產生了深刻影響。阿育王石柱被認為是印度最早的石建築,曾經廣泛分佈於孔雀帝國的許多地方。

從建築的角度講,阿育王石柱顯然是象徵主義的。

阿育王時期另一種重要建築是佛塔。傳說這位虔誠信佛的皇帝曾「敕建八萬四千塔」,用以分散儲存佛舍利。此數雖然未必確切,但阿育王時代造塔成風是歷史事實。

在古印度所有的佛教建築中,桑奇大塔是印度早期佛塔建築的典型範例。塔的直徑約37米,高約24米。大塔中心半球形覆缽,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即阿育王時代,桑奇大塔的建造和完善前後跨越4個世紀,歷時近300年。

在孔雀王朝之後的巽伽王朝時期,在大塔覆缽土墩外面壘砌磚石,塗以灰泥,頂上添建一方平臺和三層傘蓋,底部構築沙石臺基、雙重扶梯、右繞甬道和圍欄,始具現今規模。安達羅王朝時代,又在大塔圍欄四方陸續建成四座沙石塔門。桑奇大塔對後來的佛塔建築產生深遠影響。

如今,桑奇大塔以它佛教聖地的地位和獨有的藝術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憑弔佛教古蹟的眾多遊客。

笈多王朝時期的佛像後來的佛教建築主要是寺院和石窟寺,散見於印度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有位於今比哈爾邦巴特那市東南的那爛陀寺。該寺建於公元5世紀上半葉笈多王朝時期,是印度佛教學術中心,後屢有擴建,規模巨集大,殿宇壯觀,聲聞海外。

寺內寶彩、寶海、寶洋三大殿,實際是藏書甚豐的圖書館,其中寶洋殿高達九層,極為壯觀。宋《高僧傳》卷釋迦如來苦修像三《寂默傳》稱:「那爛陀寺,周圍四十八里,九寺一門,是九天王所造。

」這樣一座享有盛譽的大型寺廟群,竟在12世紀末時毀於入侵穆斯林的兵禍,連寺中收藏著的無數珍貴的典籍也未能倖免於難。隨著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微,佛教建築在印度也成為過眼雲煙,輝煌不再。

還出現了石窟建築,如在今比哈爾邦巴拉巴爾丘陵開鑿的蘇達馬石窟和在伽雅附近龍樹山開鑿的洛摩斯里希石窟。它們開了後世印度佛教巖鑿支提窟、毗訶羅窟等石窟建築的先河。在巽伽王朝後期,即從公元前2世紀中期起,在今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加爾利和帕賈兩地,開始大量出現巖鑿支提窟。

在隨後的漫長歲月中,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無數虔誠信徒,在印度開鑿了1200多個規模大大小小的類似支提窟的石窟,構成印度藝術史上極其重要的一頁。

甲骨文是什麼時期刻在什麼上的文字

四千多年前 商代時 使用過的最古老的文字,它刻於龜甲或是獸骨之上 甲骨文是多少年前,我國,什麼時代盛行的一種文字,因這些文字是刻在什麼和什麼上的?所以稱為甲骨文。nan甲骨文是商朝 約公元前17世紀 公元前11世紀 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商代統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

雕刻家把蘇軾赤壁後赤壁賦中的名句刻在船艙左右的小窗上有什麼作用

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石青糝之.本來窗戶已經十分之小,作者居然還能在窗上刻這麼多字,顯示出其技藝十分高超,而且極具藝術品位 同時,這枚核舟描繪的是蘇軾泛舟遊赤壁的故事,刻上赤壁賦的名句,也是與核舟的主題相呼應 所...

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巴黎社會是怎樣的謝謝

貴族在波旁被路易十四削弱了,貴族不滿同資產階級造反,自己要從事商業滿足不了自己的利益,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奢靡,剝削的很厲害。法國波旁王朝復辟的歷史是怎樣的 法國拿破崙去世後復辟的波旁王朝是如何被推翻的 第一帝國復辟後 1814 1815 拿破崙於1815年3月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皇朝,路易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