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松山月兒明
因為不知道人生的方向,所以我們往往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如同一艘無人掌舵的船,在茫茫大海中孤獨地飄蕩。瑜伽語音猶如燈塔,照亮了我們的人生之路,幫忙我們培養智慧和精神之愛,讓我們人生有了深刻的目標和意義。在《釋壓、定心、幸福冥思》看到的,分享一下。
2樓:匿名使用者
每一個人生活的目標都是創造美好的明天,沒有將來,就沒有生命。
生命只是在時間上連續的,由生到死的生活過程。生命活動的目標就是"生存",生命過程一路走來與光陰並駕齊驅,一同走向將來,而現在和過去卻隨著時光一起消逝。生命是與時共進又不可逆轉的連續活動過程;生命過程也永遠也不會有回頭重複再走的時機。
所以生物的生活是有方向;有目標的維持生命活動的手段。
"紅塵路艱辛,一步一腳印,悟得色是空,步輕不留痕"。雖然,所有生命活動過程都順著時光的進展而在宇宙間留下了不會消失的歷史痕跡,但是個人的悲歡離合和傷痛等主觀感受,只不過是記憶在頭腦中資訊組合成的精神影象,頭腦中一切將會不知不覺地隨著生命和時光的進展逐漸減退而且與死亡一同消逝。生命既然不是具體的實物,只能心領神會。
地球上絕大部分的生物都是生活在不由自主;不知不覺的無意識狀態中,"生"從無影無蹤走來;"死"在無聲無息中消逝,本來就是自然的規律,人類眾生都希望有尊嚴地生存;有尊嚴地離去,只是在目前人類社會習慣上,卻把虛榮替代了尊嚴,這樣就免不了使人間眾生都陷入一定要計較"榮華富貴"這一類虛幻的窘境了。在人生艱苦而有趣的旅程中,大腦憑藉著先天的本能和環境資訊組合成的智慧引導著每個人走向適應環境而生存的正道。人要有信心一步一步的進取,但不可能一步便改變一切。
失望只有令勇氣消失,恐懼令人停止嘗試,跌倒了就在原地立刻站起來,一百次一千次…再失敗再嘗試,積累起來失敗的教訓就是成功的資本,失望就是失敗。但是信心不同於信仰,盲目的信仰會使人失去生活的方向。生活的路是人走出來的,上帝就在人的頭腦中,在思想上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上帝。
生命是混沌的活動過程,各人的境遇都不一様,唯有珍惜所擁有的,卻不宜苛求補償所欠缺的,人能活著就是最大的福氣。無可諱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的寶貴也不是在乎生命過程的長久,而是每個人自己為生命賦予的意願和價值,或許這也是作為區別人與獸的最佳準則。
參考資料: 生命真相 劉量衡著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2
3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當自己回首往事時遺嘆不要太多。
奮鬥會美化你的人生。在刻骨銘心地領悟生活的時候,在心靈得以深層次淨化的時候,有一種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那就是美妙的兩個字「奮鬥」。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應正確對待自己人生旅途上的對與錯成與敗的轉換。
因此,作為收割成果的我們,不要讓歲月流逝在不時地回頭自己的成果之中,我們只顧一直朝前看,奮鬥不止。崇高的理想,神色的毅志,只會在奮鬥中形成,美好的願望,甜蜜的憧憬,只能在追求,奮鬥的韻味裡展現,奮鬥是力量之術。沒有奮鬥,生命之樹怎樣常青?
一個哲學家曾這樣說過;「人生兩大悲劇,一是得不到一生中最想得到的,二是得到了一生中最想得到的。」人生最大的意義價值就是歡樂,幸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讓我們一起奮鬥,創造亮麗的人生一個人如果沒有奮鬥目標,那麼他不會成功,美麗亮麗的人生將離他遠去。奮鬥是意志的堅實腳步。所有成功者的足跡都灑滿了勤奮的血汗,多麼聰明的人,信心再大,信心再大,意志再堅強。
若沒有勤奮的實際行動,一切都是空。奮鬥是長期的艱苦勞動。奮鬥成為我們青年求知的優良品德和習慣。
那種見異思遷的人,畏縮不前的人,不願出力流汗的人,永遠嘗不到勤奮的甘甜。我們兩個說不定還是同名啊你姓什麼?人是從動物進化、分離提升出來的。
因而人作為人存在時,已不是純粹的自然存在物,而是雙重的存在物,既是一種自然的存在物,又是一種社會的族類存在物。人作為一種族類存在物,顯然與純粹自然物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我們始終不可忘記人類的老祖宗始於動物、源於動物,一定的動物遺傳基因將跟隨人類終身。人類與動物有著千絲萬縷割不斷、理還亂的聯絡和共通的特徵。
人類從動物向人的進化經歷了極其漫長的艱難歲月,人類從野蠻人向文明人、向真正的人過渡同樣也必將經歷漫長的無數代人的艱難而痛苦的進化過程。因而以人為本,我們只能從現實的人出發,以現實的人為本。不僅要看到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也要看到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絡;不僅要看到兩者之間的相異性,也要看到兩者之間的相通性;不僅要看到我們人類有強大的理性與自覺,也要看到人類也常會出現動物的瘋狂與茫茫然。
馬克思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係。
-------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程序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 [1](p24)有生命的個人生物體是人的一切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活動的現實載體,這是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現代生物科學研究已充分證實了一點:
絕大部份人類性狀(如身高、體重、智力等)和行為都是由多個不同的人類基因所控制並且是可遺傳的。環境因素會對基因表達產生強大的影響,環境可以放大或阻礙基因的效應,但環境不能取代或排除基因的作用。不具備人類基因的動物肉體組織再怎麼生活在人的環境中也不能變為人。
經過科學家的長期努力,人類終於開啟了自己生命的天書:人有23對染色體,每對染色本包含數千個基因,每個基因又是由不同排列組合的化合物鹼基組成,人類基因組共有30億個核苷酸的序列------雖然人類要真正讀懂這本天書也許還要幾百年或上千年,不過一些大體的概念我們已經瞭解了,例如人與黑猩猩的差異在基因,種族的差異在基因,疾病的生成在基因,甚至肥胖與否、自殺等行為也在基因,而作為人的性格的祕密也大部份埋藏在基因之中。當然人類基因的先天影響是和人類後天的「文化基因」交織在一起共同發生作用的。
前不久發生的馬加爵殘殺四同學案中所透視出的問題,顯然不僅是一般社會經濟和教育問題,更反映了我們有必要加強對人類生命體的研究,加強對人類基因作用的研究以及對基因缺陷所致的人格障礙的研究與針對性防治。這樣才能堅持人本唯物論。什麼是人類本性?
什麼是人的本質?這是長期存在著爭議的敏感話題。一種看法是將兩者割裂開來:
人的本性就是指人的動物本能,人的本質則是指人超越於動物性所應該成為的樣子。還有一種看法,則將兩者看成完全是一回事:人性就是人的本質。
其中有一部分人只對人性或人的本質只作抽象認識(如性本善、性本惡);而另有一部分人只是堅持對人性和人的本質只作具體的理解(如只強調人的階級性、社會歷史性等)。以上看法都沒有分清兩者應有的聯絡與區別。馬克思的獨到之處正在於:
堅持用聯絡的、發展的、辯證的觀點來看待人類本性與人的本質之間的關係,將兩者視為既有聯絡又相區別的辯證統一體。嚴格說,馬克思並沒有對人類本性或人的本質作明確地定義性表述,但字裡行間對這兩大基本概念所作的意思表達還是很清楚的,尤其是馬克思原著中經常在「合乎人性」「適合人類本性」與「佔有人的本質」「實現我的人的本質」等不同語境中使用人類本性和人的本質兩大概念,以明確揭示兩者間的內在聯絡與區別:聯絡表現為,人類本性與人的本質都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界的根本屬性,其中前者決定後者,後者是前者的集中表現與個性;區別在於,人類本性,是對人類客觀存在的類特性即基本共性的概括與抽象。
人的本質,則主要是指個體對人類本性的自我體認與個性,是對人的個性差異,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絡、社會交往、社會關係之本質差異的分析與歸納。所謂人類本性,一般地說,是指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基本屬性。馬克思所認為的人類本性主要包含三個基本點:
(1)人類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因與內在意向,是求生存求發展的自我實現欲。(2)人類生命活動的性質,是自由自覺地活動。(3)人類生命活動的方式,是結成一定社會關係。
三者相互聯絡、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相對穩定的人類本性客觀要件。那麼其中誰是最具有決定意義的要件?有人認為是人的社會性,也有人認為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
本文認為按照馬克思的人本思想看:人類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因與意向——自我實現欲,應是人類本性之本源,也是人與動物之間本原性區別。所謂自我實現欲,即指人類與生俱來的內在的慾望潛力。
從廣義看,包括最低層的吃、喝、穿、住、行、安全和中層的感情、社交、尊重等需要的自我利益實現欲,也包括高層次自我能力展示、自我個性完善等自我價值實現欲。這種自我實現慾望力,客觀潛存於人類心靈深處並隨著人的生命週期及外部刺激而有規律地遞增與發展。每個人的慾望值,雖然不同,但自我實現的潛在欲求卻是一致的,共同的。
馬克思在分析人類本性時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一當人們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
」「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p32、p25、p35)新的需要,又將產生新的自我實現的歷史活動,如此不斷迴圈往復。這裡馬克思在分析中刻意在「創造歷史」四個字上加上「引號」以說明這裡的「創造歷史」非主觀的有意識的創造歷史,而是指人類在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之前就具有「創造歷史」展示自我力量(實現自我)的潛能、潛意識、潛在慾望,這種潛能是與生俱來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
因此,人類是由與生俱來的創造歷史、實現自我的潛在慾望力為驅動本源,而產生出自由自覺的社會生產等實踐活動的,生產勞動又進一步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促進了人類的不斷進化與多向度發展。頑強、非凡的自我實現慾望力是人類得以自由自覺創造社會歷史的客觀基礎與內在動力,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與人的社會性都是由此而派生的。從我們祖先「肉體組織」的先天條件看,類人猿跑不如馬快,力不比牛大,凶猛不及虎狼,智慧也不比黑猩猩強很多。
但為何最終是人類成為宇宙之王,萬物之靈?為什麼人類能不斷進化發展而其它動物卻始終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根源就在於:
人類具有多層次、多向度和無限增長、永不滿足的自我實現驅動力和慾望力,而一般動物的慾望力則是低層次、單向度和少變化的,它們很容易滿足於「溫飽」等本能需要,別無他求。現代科學研究已發現,人類的自我實現欲是打入人的基因之中的,這種慾望力,同人類潛在的體力、智力等客觀存在一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並極大地影響著人類諸多方面的發展。在洛克菲勒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實驗室中,神經遺傳學家分離出一種與人的慾望力密切相關的名叫virli的基因,這種virli慾望基因使得人類在外部世界的資訊素刺激下,會產生積極自我意識與反應,生成具體目標與渴望,再由渴望轉化為自我實現的行動,達成自我願望的最大滿足。
一般動物缺少這種特殊的慾望基因,從而永遠只能有低層次單向度的慾望力,無以充分進化和發展。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通過外因而起作用。因而,人類,也只有人類,才會擁有遠大理想和社會規劃,才能不斷重新整理和創造自已的歷史。
所謂自我實現,當然離不開自己。正如馬克思所說,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已出發的」。「對於各個個人來說,出發點總是他們自己-----」「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麼也不能做-----」[2](p86、p286)恩格斯也認為:
「在我們能夠為某一件事做些什麼以前我們必須首先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事,利已的事,------」[3](p12)顯然,馬克思主義創史人認為,「從自己出發」做「利已的事」是人類從事一切活動與創造的最合乎人性的、最正常的內在動因與活力之源。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制度創新等,目的也正在於要建立調動人的一切積極因素(自我實現欲)的內在機制。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類註定要生活在自私自利,極端個人主義陰影之中呢?
並非如此。這就是人生!
人生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奮鬥該怎麼辦?拜託各位大神
留下一段話 沒有一件值得一做的事情可以在你一生中完成 因此你需要希望 沒有一樣美麗的東西可以瞬間展現它的華彩 因此你需要信心 沒有一件值得一做的事情可以一個人完成 因此你需要愛 很多東西太複雜 說不完說不完 寫到這 還是覺得簡單點好了,別迷失自己了 迷失了方向怎麼辦?拜託各位大神 靜下來想清楚自己需...
人生中感覺沒了方向,沒有目標沒有夢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些事想去做,但是害怕做不好被嘲笑
每個人都會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夢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些事想去做,但是害怕做不好被嘲笑而放棄,但是其實我們一直害怕,我們永遠都不會做好這件事情的,有時候,我們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糟糕,所以為什麼不勇敢一點去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呢?只要你越來越好,那麼那些所謂的嘲笑其實並沒有什...
我現在好迷茫不知道人生的路該如何走下去了
就是要找定你的目標呀!家庭教育很是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以及孩子的未來 如果家庭缺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而是採用一些極端的方法處理此種關係 孩子很難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久而久之 在早期孩子的性格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來說樓主在性格方面會存在一定的缺陷 比如說 可能不太易於與別人交流 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