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等待的幸福快樂
第一,位於秦嶺-淮河以南,大巴山-長江之間的江淮地區和漢水流域,在各次北方人口南遷潮中,絕大部分府州往往都是移民密集型區域。
第二,長江南岸的一些地區在東晉南朝和南宋時加入移民密集型區域,在這兩次移民潮中北方移民都是當地人口的主體部分。
第三,位於大巴山-長江南岸平原以南,雲貴高原-南嶺以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屬於點狀型區域,移民未在人口中佔主體地位。
第四,位於南嶺以南的今廣東、廣西地區,在各次南遷潮中,移民數量都比較有限,屬於移民稀疏型區域。
第五,擁有今雲南、貴州兩省和湖北、湖南、廣西、四川毗鄰地區的雲貴高原,在各次南遷潮中幾乎沒有移民遷入,屬於移民空白區域。
2樓:匿名使用者
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
移民——永嘉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南遷移民的高潮有四次,移民總數有700萬。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東、山西、河南以及江蘇、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繼渡淮河、長江南遷。東晉元帝太興三年(320年)在建康設定了第一個僑縣——懷德縣,以安置流民。
以後.又陸續設定了徐、兗、幽、冀、青、並、司諸僑州郡縣於長江南北。
第二次:東晉成帝初(326年後),江淮間大亂.淮南居民以及原來僑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紛紛渡長江南遷。
第三次:東晉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後一二十年間,中原戰亂不斷,關中所遭破壞尤其嚴重,今陝西、甘肅境內的人口南遷漢水流域,一部分進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間(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復的中原地區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佔領,大量人口渡淮南遷,因而在淮南新設了司、兗、徐、青等僑州及其他一些僑郡縣。氐人的戰亂還迫使關隴流民南遷漢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這幾次移民高潮歷時100多年,移民南遷的路線主要有東西二線:
東線:以循邗溝和淮河流域東南向的支流為主,向東南方向遷移,因此處於邗溝南端的今江蘇揚州及其長江對岸的今鎮江、常州一帶成為山東及蘇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東南遷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進入湖北。
西線:水路是循漢水南下,所以沿漢水的南鄭(今陝西漢中)和襄陽成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陸路則取金牛道(南棧道)進入四川。
按今地劃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在今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移民的**,山東佔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陝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之一。
第二位是安徽。其境內的移民來自北方,以河南為最大部分,其次為河北、山東、山西。本省淮北的移民也佔相當大的比例,少部分來自江蘇北部。僑郡縣大多散處於江淮之間,江南僅在今蕪湖附近。
湖北境內長江上游今江陵、鬆滋一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西、陝西、河南,少量來自安徽和江蘇的淮河流域。長江下游今武昌、黃梅一帶的移民大多來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區還是漢水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鍾祥,而以襄陽為中心。
來自陝西的移民數量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肅,再次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遠,移民到達的較少,僅在北部一小部分設定了幾個僑縣。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也設有若干僑縣,主要安置本省北部流民,其中也有少數來自陝西、甘肅及本省南部鄰區。
陝西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安置的移民幾乎都是來自甘肅、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東今黃河以東南地區因一度為南朝宋所有,所以也曾設定僑州郡縣,接納的移民以河北的為主,其餘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二、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
李白《永王東巡歌》詩云:「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歷時一個半世紀,直到北宋初年,南遷路線主要有東、中、西二路。
人數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
東路:自華北平原進人淮南、江南,爾後主要經皖南、浙西金衢盆地進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嶺南;一支翻越武夷山進入福建。
東路以當時全國交通命脈大運河為主幹,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構成一條寬闊的西北—東南向的水運交通帶,將華北平原與淮南、江南連線起來,並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
中路:自關中和華北平原西部進入今南陽、襄陽一帶,爾後南下,穿過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進入嶺南。此路北面分別連線首部長安和東都洛陽。
從洛陽沿伏牛山東麓南行,道路較為平坦,到南陽或襄陽後,即可乘船沿漢水南下。從長安到荊襄,先走陸路,越過商山後即可順流南下襄陽。
西路:自關中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和四川盆地,需經褒斜道、子午道等棧道。這些道路崎嶇難行,但因與長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統治者仍不得不率領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踏上艱難的旅途。
三、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靖康亂後的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持續—個半世紀,其中規模較大、人數較集中的遷移大致有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一年(1126—2023年)。靖康以後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第二階段,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二年(1161—2023年)。金主完顏亮破壞宋金和約,大舉南侵。
第三階段,開禧二年至嘉定元年(1206一2023年)。
第四階段,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一2023年)。
嘉定七年(金貞佑二年),因受蒙古軍隊威脅,金朝自中都(今北京)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市),並於十年大舉攻宋。南宋則發檄招喻金朝軍民。嘉定十七年,金向宋求和,派官至光州宣告更不南下。
第五階段,紹定四年至端平元年(1231一2023年)。
第六階段,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2023年)。
第七階段,德佑二年至宋亡(1276——2023年)。
此次南遷路線與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路線相同,南遷大約500萬。
南宋內部的移民:(一)是江西路、兩浙路福建路遷入淮南東、西路。(二)是福建外遷潮州、梅州,廣東西部沿海、海南島沿海、廣西沿海,以及澎湖和溫州。
(三)是江西西移湖南,其次北移湖北鄂東山區和江漢平原邊緣及安徽宿松。(四)是江西東南及福建西南汀州客家南遷廣東東部梅州。
3樓:匿名使用者
在今福建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一直處於政權**和地方割據狀態。這時的中原地區戰亂頻仍,百姓們流離失所,但地處東南一隅的福建地區,政局相對穩定,於是,大批中原百姓南遷來閩。
山地和丘陵主要分佈在我國的什麼地區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溝谷幽深,一般多呈脈狀分佈。山地是一個眾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別於單一的山或山脈,山地與丘陵的差別是山地的高度差異比丘陵要大,高原的總高度有時比山地大,有時相比較小,但高原上的高度差異較小,這是山地和高原的區分,但一般高原上也可能會有山地,比如青藏...
分佈在赤道附近地區的主要氣候型別是()
1,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2,屬於 帶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中國大陸的東南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3,由赤道到兩極氣候由熱到冷,由熱帶過渡到寒帶。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高山高原氣候。答bai案 a 答案解析 試題分析 熱帶du雨林氣候分佈在赤zhi道兩側dao南北緯10 之間...
青藏地區的農業,主要分佈在A湟水谷地
a試題分析來 青藏高原氣候高寒自,只有河谷地帶由於地勢較低,氣溫較高,無霜期長,降水條件較好,土壤比較肥沃,又有河水作為灌溉水源,因而適宜耕作,成為農業發達地帶,被稱為河谷農業,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地區,以青海的湟水谷地 的雅魯藏布江谷地也就是藏南谷地最典型,故本題選a。青藏地區主要的農業區位於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