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以前的君王、皇帝,對穿什麼顏色的袍服,時有規定,時無規定。西周、東周時期,據專門記載此時典章制度的書籍《禮記 月令》記載,天子「著青衣」。春秋時期,各諸候國紛爭,其國君的袍服無法統一。
那時有「五霸」,他們穿什麼顏色的袍服也僅僅是出於自己的喜愛。《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
」這說明紫服並不是君王的專利。由於紫衣甚貴,相當於普通衣服的五倍,齊桓公擔心百姓承受不起,在丞相管仲的建議下,他又帶頭不穿紫衣。從此,境內再沒人穿紫衣了。
從戰國到秦漢魏晉之際盛行「五行」(水火木金土)終始說,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按水、火、木、金、土(五行)與黑、白、青、赤、黃(五色)分別相配的「五德」說,穿黑色袍服。因為秦王朝實行的是水德制度,故衣服、旌旗等以黑色為貴。晉 代實行金德制度,以赤色為貴,故晉代皇帝著紅袍,後來,「五德」說受到挑戰,一此皇帝也不再以「五德」說為惟一行事準則。
到了隋朝,文帝、煬帝著黃袍,但未明令禁止他人穿黃色衣服。《隋書》卷十二《禮儀志》記載,煬帝在大業六年(610年)下詔:「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黑,士卒以黃。
」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年),開始在百官百姓中禁穿黃色衣服,黃袍遂成為皇帝專用之服。《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志》說:「至唐高祖,以赭黃袍、中帶為常服,接著天子袍衫,稍用赤黃,遂禁臣民服。
」並規定了其他**的服色:三品以上為紫,四品五品為朱,六品七品為綠,八品九品為青。
說到皇帝穿黃袍,不能不提到宋太祖趙匡胤因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的典故。據宋代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建隆元年(960年)記載,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趙匡胤手下的一些將領,全副武裝帶領一些士兵,直奔他的寢室。
趙匡胤驚恐的穿好衣服,未及應酬,諸將們便將他攙扶到外議事,還有人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到他的身上,於是,大家跪拜在庭下高呼萬歲。由於這是一個人們非常熟悉的歷史事件,所以使皇帝穿黃袍得以廣為人知。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是禮儀之邦、衣冠古國。《左傳·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易經·繫辭下》則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此處的「垂衣裳」指的是縫製衣裳。
在黃帝以前的時代,人們是頭插羽毛來遮蔽酷暑,身披獸皮來抵擋嚴寒的。到了黃帝掌管天下後,才第一次製作衣裳,並推行於天下。
古代帝王所著服飾都是有特殊標記的,有一套正規的服飾制度來加以規範,連衣裳配飾也會有規定,一串珠玉、一個圖紋、一種顏色,以及絲線長度和衣料等,都與禮制扯上了關聯。「標準的」專用帝王服飾出現於周代。當時的統治者還對各類人等所著服飾都作了嚴格規定,且一一納入「禮儀」的範疇,在等級、尊卑上分得十分清楚明瞭。
後有《禮記》對衣著等級作規定雲:「天子龍袞,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候九,上大夫
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為責也。」《周禮》中則記載:「享先王則袞冕,表明祭禮,大禮時,帝王百官皆穿禮服。
」中國古代服飾「禮儀」標準還在服裝的色彩上有體現,有著很多的門道可琢磨。
據《周易》記載:「天玄(天青色、非黑色)地黃(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時候所著服裝為玄衣纁裳,玄指黑色,纁兼有赤黃之色,玄衣即黑色布料的上衣,纁裳即為赤黃色的下裳。
也就是說大概在周朝出現專用的帝王服飾時,在服飾的顏色方面,人們就開始有了講究。此後的各朝各代對顏色都有著不一樣的要求和相關的規定。
如孔子曾宣稱「惡紫之奪朱也」(《論語陽貨》)因為朱是正色,紫是間色,他要人為地給正色和間色定各位,別尊卑,以鞏固等級制度,歷史上「白衣」、「苞頭」、「皁隸」、「緋紫」、「黃袍」、「烏紗帽」、「紅頂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時期內,某種顏色附麗於某種服飾而獲得了代表某種地位和身份的例子。
另據《中國曆代服飾》記載:秦漢巾幘色「庶民為黑、車伕為紅,喪服為白,轎伕為黃,廚人為綠,官奴、農人為青」。
到唐朝,唐承隋制,唐代皇帝穿黃袍及衫。唐以前黃色上下通用,並沒有什麼特別尊貴的意義。唐高祖以赤黃袍巾帶為常服之後,有人提出赤黃色近似太陽的顏色,「天無二日」,日是帝王尊位的象徵。
因此從唐朝開始,赤黃色(赫黃)為帝王所專用,黃袍也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臣民一律不得僭用,並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品色服」。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數區分官位以外,對於黃色亦有禁例。
如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而下屬各王等官職不經賞賜是絕不能服黃的。
中國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每當看到峨冠博帶,長襟寬袖的古人,都彷彿感覺到了那遠古的風悠悠地飄來。
3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的服飾花色繁多,變化萬千,數不勝數,應從**說起呢?我們就從在中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成為貫穿數千年來禮儀制度主要成分的帝王**禮服談起。
商周時期的禮服,代表當時最高階的服飾式樣。衣服有長及足部的長袍,也有分為兩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緊口、領子緣有寬邊,以對襟為主,也有偏衽的式樣。
裳是長齊小腿的裙子。腰間束帶。腹前懸掛一塊長方形的"黼黻"。
當時沒有褲子。只在小腿上纏繞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腳上穿各種質料制的鞋子。
頭上戴的,是貴族男子專用的冕、冠、弁等"頭衣"。
在寒冷的冬天,人們要加穿各種獸皮製成的皮裘。貴族的禮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別是白色的狐裘,極為珍貴。貴族們為顯示禮儀,就在毛裘外面罩上絲織的錦衣,叫作"裼"。
有時在裼衣上還可以再加上一層外衣,叫作正服,這是在重大禮儀中穿的禮服外衣。 西周宗法禮儀制度的形成,不但確定了尊卑上下各個等級的不同服裝式樣。而且要求隨著不同的禮儀換用不同的服飾。
周代的帝王禮服由袞、冕、黻、帶、裳、幅、舄、衡等服飾組成。袞,是繪製上或刺繡有各種圖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頂上有平版的冠帽。
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懸掛的長方形織物。帶,指用皮革製作或絲線編織的腰帶。裳,是下身穿的長裙。
幅,又叫邪幅是纏在腿上的布帶。舄,是金線和紅線編織的厚底鞋。衡,是用來固定冠冕的頭飾。
帝王禮服的裝飾品和專用花紋,大概也是從周代開始有了具體規定。帝王的服裝花紋共分成12種。如有龍紋、山紋、華蟲紋、宗彝紋、藻紋、火紋、粉米紋、黼紋、黻紋。
這些花紋,只有在天子的服裝上才會全部出現。諸候們只能使用龍以下的紋樣,士用藻紋與火紋。大夫的服裝上可加上粉米紋。
經過動盪不安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廢除了原有的六種冕服,僅留下一種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時使用。因為秦人根據五行學說認定自己符合水德,水與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尚黑,從帝王到平民都穿用黑色服裝。秦始皇對舊禮制進行了徹底破壞,使得到了漢代初年仍沒有統一的禮服、**。
西漢的官服,只不過是一種長袍而已。而且是一年到頭都穿黑色的袍服。官服相同,只能靠冠帽來區分官職的不同和高下。
不同的**佩帶的冠不同。加上自周代開始,**們就要佩帶綬帶。這種官綬制度在漢代被嚴格執行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帝王百官的禮服官服基本上沿襲漢代的式樣,直至隋唐時期才有了一個重大改變。隋唐的帝王**禮服制度也是十分完備的,形成了個等級森嚴的等級制度。 隋開皇年間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後將它定型,唐代則因循了隋代的定製。
唐武德四年,頒佈衣服詔,規定了皇帝的服裝共12種,其中冕服依照周制定為6種。群臣的禮服有10種。大臣們穿禮服時,除冕以外,還使用其它4種冠服。
這些冕服只在盛大的典禮中穿。在其它的日子裡,皇帝百官都另外穿統一規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見時穿的服裝,只限七品以上的**穿用。
公服又叫省服,它與朝服基本相同,但更為簡便一些。常服以襴衫為主,是一種圓領窄袖,左右開衩的長袍。
在隋代末年,隋煬帝下令用顏色來區分**和平民的衣著,限定五品以上的**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分別用紅、綠兩色,小吏們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許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黃袍。
宋朝統一全國後,在宋太祖建隆二年,頒佈了新的服飾制度。宋代的官服仍分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種。祭服維持唐代的式樣,但各種的等級略有降低。
宋初,朝服的式樣仍與唐代朝服相同,僅將進賢冠的樑數做了改變,由二樑開始,直至五樑。到元豐二年,宋神宗廢除了隋唐以來依照**品級確定冠綬的規定改由**職位決定服飾,共分為七等冠綬。 從宋代開始,**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個上圓下方的飾物,叫作方心圓領。
宋代的常服繼承了唐代的衣式,並和唐代一樣,常服靠顏色來區別品級。 宋代官服中變化最大的是頭的襆頭。唐代的軟襆頭在宋代變成了硬胎硬腳的一種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狀。
胎架用鐵絲和竹篾製成,外面罩漆紗。**最常戴的是直腳襆頭,腦後有兩根直尺一樣的腳,水平伸出。開始較短,後來越伸越長,甚至有一丈長。
至於低階吏員和皁隸,服裝較為簡單,衣裾較短,衣袖較窄,戴的多是腳向上彎起的交腳襆頭。
遼國在北方與北宋並峙,所以遼國的**服制就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遼代**分南北兩班,太后和北班契丹大臣們穿用契丹本族的服飾,而國王和南班漢族大臣們使用漢服,就是沿循唐代官服制度的後晉服式。它由圓領長袍、玉帶和褲、靴所組成。
繼遼國之後在北方興起的金國,自天眷三年正式宣佈冠服制度。這種制度較多吸收了唐宋時代漢族帝王**服飾的特點,只是比較簡單一些。皇帝的祭祀禮服採用通天冠、絳紗袍;朝服是淡黃袍,腰束烏犀帶。
**們的朝服為紅色大袖羅衣、紅羅裙、戴進賢冠;公服採用襴衫。
蒙古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元朝。在元代中葉,元仁宗在保持蒙古人固有衣冠的基礎上,下令中書省規定服色等級,嚴格了衣冠服飾制度。在唐宋官服式樣的基礎上確定了和它們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公服。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帝王**的服飾制度達到了最完備、最繁縟的地步。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這是明代才開始形成的禮儀制度。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
這種繡龍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裝,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除了織有金盤龍紋的圓領窄袖黃袍外,還有折角向上巾,玉帶和皮靴幾種成分。明世宗嘉靖七年,曾經規定了一種皇帝的新常服,叫燕弁服,由烏紗弁帽、玄色袍、玉帶和白襪黑履組成。
明代給每級**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誌,把它繡在兩塊正方形的綿緞上,**常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樑冠。**的等級通過冠的樑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
明代**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襆頭和盤領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官品而定。
由東北關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滿族的民族特色,徹底改變了延續幾千年的漢族官服面貌。這些服式的滿族特色突出表現在冠帽、馬蹄袖、袍褂和長褲上。
清代**的禮帽十分特殊,就是人們很熟悉的拖著羽毛長翎的圓頂大帽。它分為兩種:一種是從8月戴到來年2月,叫暖帽,另一種在3月至8月戴 ,叫作涼帽。
暖帽為圓形,中間圓頂,周邊有一道寬折簷,用黑色的呢料、絨布或綢緞製成。帽簷是貂皮、海龍皮、狐皮等名貴皮料做成。帽子頂上綴有紅色的帽緯,**裝著頂珠。
頂珠用寶石、珊瑚、金、銀等製作,是區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標誌。涼帽是一個圓錐體的笠帽,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成。外面罩上羅紗,綴有紅色帽幃,加有頂珠。
皇帝的帽子最為華貴,有3層帽頂,上面嵌有金龍。冠頂用金絲嵌制,上鑲4條金龍,每條龍都口銜寶珠,冠頂**嵌1顆大珍珠,周圍也嵌有珍珠寶石。 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時擋在手部的防護衣物。
外形酷似一隻馬蹄。它裝在清人常穿的開衩箭衣袖口上,平時可以翻起,行禮時放下來蓋住手。它是清人特別看重的滿族民族服飾。
滿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它與漢族袍服明顯不同,上身緊窄貼身,袖子較細瘦,下身的前後左右開衩,這也是有等級限制的。皇室袍子開四衩,**百姓的袍褂只許在前後開兩衩。袍子均為圓領,右衽。
皇帝的禮服袍子用明黃色,繡有龍紋。**和命婦們穿繡有蟒紋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滿族服裝的一大特徵。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對襟、圓領、袖子較寬鬆,袖口平齊。馬褂是一種非常短小的外褂,長不及腰,袖子不過肘部。
對襟馬褂也經常被當作宮中禮服穿用。黃色的馬褂最為尊貴。與馬褂相近的還有馬甲,這也是由騎射生活決定的衣服式樣。
馬甲沒有袖子,主要貼穿,用以保暖,後來逐漸成了外衣
汽車的顏色有什麼講究嗎,汽車顏色的選擇有什麼講究?
你好 先單純的從顏色上來說白色彰顯年輕,黑色給人大氣,紅色深受中國人回的喜愛,熱情,答喜氣洋洋,黃色比較另類除了大黃蜂專定,比如藍色橙黃色這些不太適合廣大群眾。接著我們從油漆顏色成本上來說,黑色普遍的是 低,而白色在同款車上要嫁價1000 2000不等,紅色藍色等限定的需要加價。最後從補漆成本上來看...
穿海青,這個顏色有什麼講究嗎,日本的和服顏色有什麼講究嗎?
僧人居士都可以穿的,但在顏色上是有區別的。棕色,黑色的 海青 出家人和居士都可以穿的,但黃顏色的 海青 就只有出家人才可以穿。穿海青是為了整齊劃一 莊嚴道場顯示佛 威儀 也是對佛菩薩的恭敬 同時穿上海青是行坐都要注意也就起到收攝身心的作用黑色和咖啡色都可以 但不能穿黃色 那只有出家人能穿 寺廟裡的和...
皇帝穿的龍袍十分貴重,有什麼講究嗎
清代皇帝的服裝並不只是一件衣服那麼簡單,自上古的黃帝及堯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 開始,冠服就超越了蔽體禦寒的實用功能,而具有了 嚴內外,明等級,辨尊卑 的社會屬性 房巨集俊說,清代的帝后服飾是傳統禮制趨於 高度成熟的產物,故宮收藏的近兩萬件清代帝后服裝也成為宮藏文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最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