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有何重要意義

2021-03-05 09:21:37 字數 5054 閱讀 2277

1樓:折柳成萌

當前促進農民增收意義重大

促進農民增收歷來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農民收入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響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給;不僅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增長;不僅關係農村社會進步,而且關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近年來,農民增收不快所引發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多米諾效應,已成為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的根本性的矛盾和問題。

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到202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翻番的目標任務。這意味著在未來的12年內,農民純收入的年均增長至少要達到6%的水平。考慮到物價**因素,對於相對落後地區而言,完成這一目標是非常艱鉅的。

尤其是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加劇,我國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出口增速明顯放緩,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不少中小企業面臨停產甚至倒閉的困境。受其波及,作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勢頭將不可避免地發生逆轉。因此,在當前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的背景下,要把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只有積極謀劃新形勢下農民增收新思維,並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增強保障,拓展空間,深挖潛力,才能提高農民增收的質量和水平。

樹立農民增收新理念

當前,在強農惠農力度不斷加大的基礎上,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實現由政策的單一主導向科技、投入、市場等多維立體主導轉變。以增強農民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為核心,既統籌城鄉又統籌農業農村內部,既追求農民增收的數量又追求農民增收的質量和持續性,既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援力度又著力保障農民的權利平等和機會平等,在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積極樹立農民增收新思維。

全面統籌增收理念全面統籌即不僅要統籌城鄉,還要統籌農村農業內部,促進各種涉農要素資源優化配置,實現上下銜接、橫向協調。在繼續加大「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力度的同時,將新農村建設定於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化城鄉互動、工農業互動,形成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機制。以整合財政支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槓桿,促進要素資源的科學合理重組。

永續增收理念永續增收即農民增收的手段不能是權宜性的、竭澤而漁式的,在追求增收數量的同時,還要追求增收的質量以及持續性。近年來,農民增收呈現出較好的勢頭,但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未真正建立起來,所以必須實現從平面的支農惠農到立體的強農惠農的轉變。與之相應,促進農民增收的核心也要由著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轉向著力提高農民生產經營水平,從而以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的不斷提升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回落不放緩」。

共建共享增收理念新農村建設是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的普惠性的偉大工程,只有讓廣大農民不斷從新農村建設中得到實惠,才能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以共享促共建,以共建促共享,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在著力從整體上縮小城鄉差距的同時,大力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和農村社會建設,保障農民的權利平等和機會平等,防範和遏制農村內部差距的拉大。

新形勢下提高農民增收的建議

當前,必須立足實際,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增強保障,拓展空間,深挖潛力,提高農民增收的質量和水平。

以繼續加大強農惠農力度為依託,夯實農民增收的基礎落實好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政策,持續增加種糧收益。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加大對產糧大縣的 「三獎一補」力度,爭取把更多的糧食主產縣列入國家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範圍。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建設,依法維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加大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力度,建立重要農資商品儲備制度。認真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確保農民得到實惠。同時,整合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基礎建設、農村社會建設、扶貧開發等支援力度,提高強農惠農投入的效率。

以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重點,提高農民增收的質量和水平適時推進農業和農村結構調整,採取貸款貼息、投資參股等措施,重點扶持糧食加工企業、畜牧企業和農戶。建立合理的龍頭企業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發展保護性耕作,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大力推廣節本增效技術,積極發展節約型農業,提高投入品利用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大力推進農村生態迴圈經濟,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和生物質產業。因地制宜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打造功能多樣、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

以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為切入點,拓展農民增收的空間要進一步加強金融保障、幫扶企業解困、優化**服務,重點支援成長型、配套型、科技型及農業龍頭型中小企業,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強對務工農民的技術培訓,著力培育一批中高階技工,提高務工農民的綜合素質。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拓寬勞務輸出渠道,積極探索**引導、市場配置、專業化培訓、企業化運作、規範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的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新路。

鼓勵返鄉創業,吸引更多的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回鄉創業,帶動農民增收。

以加快培育現代新型農民為著力點,提升農民增收的能力要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加強農村勞動力知識、技能培訓,積極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全面提升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大力發展農村

二、三產業,帶動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積極引導和支援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落實財政扶持、信貸服務等優惠政策,扶持一批服務功能強、內部運作規範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增加財富積累,開創財產性收入等新的多元增收渠道。

以大力整合農村要素資源為突破口,深挖農民增收的潛力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基層管理體制等創新,啟用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回鄉創業者、農村經紀人等農村經濟發展主體,盤活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資源。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徵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

大力引導人才、智力和資金等資源流向農村、支援農業、服務農民。繼續深化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促進農村和諧發展。

2樓:

政治上穩定社會,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經濟上,開發國內市場,提高購買力,開發內需

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意義

3樓:浮雲的淚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域性。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始終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著力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成功開闢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道路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道路。 一九七八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我們黨全面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局,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率先在農村發起改革,並以磅礴之勢推向全國,領導人民譜寫了改革發展的壯麗史詩。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程序中,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使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廢除人民公社,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全面放開農產品市場,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初步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糧食生產不斷躍上新臺階,農產品**日益豐富,農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貧開發成效顯著,依靠自己力量穩定解決了十三億人口吃飯問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小城鎮蓬勃發展,農村市場興旺繁榮,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億萬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切實鞏固了新時期工農聯盟;農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社會事業加速發展,顯著提高了廣大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農村黨的建設不斷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全面推進,有效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極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極大改善了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更為重要的是,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創造性探索,為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成功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積累了寶貴經驗。 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我們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勝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就要更加自覺地把繼續解放思想落實到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毫不動搖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繼續解放思想,必須結合農村改革發展這個偉大實踐,大膽探索、勇於開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為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提供不竭源泉。

堅持改革開放,必須把握農村改革這個重點,在統籌城鄉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動科學發展,必須加強農業發展這個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促進社會和諧,必須抓住農村穩定這個大局,完善農村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農民安居樂業,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正面臨新的局面,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突出。農村經濟體制尚不完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國家農業支援保護體系不健全,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要求緊迫;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落後,耕地大量減少,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增強,氣候變化影響加劇,自然災害頻發,國際糧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壓力增大;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區域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改變農村落後面貌任務艱鉅;農村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變化,一些地方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社會管理任務繁重。總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

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村好形勢。 全黨必須深刻認識到,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我們要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當前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適應農村改革發展新形勢,順應億萬農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時機、乘勢而上,努力開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廣闊道路,奮力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嶄新局面。

從農業發展上怎樣促進特色小鎮建設

農業型特色小鎮在規劃中,前瞻產業研究院總結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1.選址 農業型特色小鎮的選址,直接決定了小鎮的 特色 所在。2.產業 以現代農業中的規模農業 設施農業 休閒農業和智慧農業為核心構建農業產業體系。最好當地擁有比較獨特的農林牧漁產品。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形成的風貌具備構建良好景觀的條件。...

農業銀行和農商銀行是一樣的嗎,農業銀行和農商銀行一樣嗎?

不是一個銀行,是兩家不同的金融機構 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的區別是什麼?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是不一樣的。中國農業銀行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簡稱abc,農行 成立於1951年。總行位於北京建國門內大街69號,是 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也是中國四大銀行之一。中國農業銀...

為什麼農業的發展需要財政投資,我國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有哪些?如何投入?

金錢是社會發展的物質保障 財政對農業投入的意義是什麼 何謂農業財政資金?農業財政資金投入的理論基礎與原則是什麼 對農業投資有何必要性?我國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有哪些?如何投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首先要繼續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依法安排並落實對農業和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