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作用

2021-03-05 09:22:01 字數 5352 閱讀 1517

1樓:匿名使用者

***指出:「人民民主**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而主要是工人和農民的聯盟,因為這兩個階級佔了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主要是這兩個階級的力量。

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主要依靠這兩個階級的聯盟。」 工人階級正是與農民階級結成了鞏固的聯盟,才掌握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完成了中國革命的任務,並進而走向社會主義。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廣大農民不但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力軍,而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中人數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廣大農民群眾,這是由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在黨的領導下,廣大農民表現了可貴的創業革新精神,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內容的責任制,農村改革和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帶動了整個改革和建設事業。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符合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他們衷心擁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成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2樓:發財夢書

農民階級是主要革命力量,是無產階級的天然盟友,是無產階級的主要團結力量。

3樓:鷹***

一個是跟隨,一個是主力

簡述農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至少500字,急急急!!! 20

4樓:匿名使用者

***指出:「人民民主**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而主要是工人和農民的聯盟,因為這兩個階級佔了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主要是這兩個階級的力量。

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主要依靠這兩個階級的聯盟。」 工人階級正是與農民階級結成了鞏固的聯盟,才掌握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完成了中國革命的任務,並進而走向社會主義。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廣大農民不但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力軍,而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中人數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廣大農民群眾,這是由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在黨的領導下,廣大農民表現了可貴的創業革新精神,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內容的責任制,農村改革和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帶動了整個改革和建設事業。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符合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他們衷心擁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成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5樓:啊啊

新民主主義革命

實質上就是中國gong黨領導下的農民革命,中國革命戰爭實質上就是中國gong黨領導下的農民戰爭、對中國苦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近代中國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和革命的主力軍。只有實行土地革命,解決家民的土地問題,才有可能把農民充分發動起來,摧毀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階級反動統治的基礎。

中國革命的敵人雖然建立發龐大的反革命軍隊,並長期佔據著中心城市,而農村則是其統治的薄弱環節。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將工作重心放在農村,在農村長期積蓄和鍛鍊自己的力量。只有把農村建設成先進的、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才能與佔據著中心城市的敵人進行長期有效的鬥爭。

以農村包圍城市逐步奪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後勝利。

中國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具有現實的可能性。近代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的半殖地半封建的大國。中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沒有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廣泛存在,這就為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擔供了條件。

由於中國是一個大國,革命力量大有迴旋餘地,而帝國主義國家的間接統治及其互相間的矛盾和鬥爭,造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和連綿不斷的軍閥混戰,又使紅色政權獲得存在的發展的縫隙。這是農村革命根據地能夠在中國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必須處理好土地革命、武裝鬥爭、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之間的關係。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中心內容;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 的主要形式,是農村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的強有力保證;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陣地,是進行武裝鬥爭和開展土地革命的依託

這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和革命物件有關。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和目的並不是反對資產階級,從而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而是反對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建立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在內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革命物件包括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要注意:之所以反對官僚資本主義,不是因為它是資本主義,而是因為官僚資本主義和外國帝國主義、本國地主階級、舊式富農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買辦性、封建性和壟斷性,就是說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其實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6樓:匿名使用者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工人和農民是主要力量。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農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地改善,貧下中農獲得了土地,地主富農階級在土改中被消滅。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現實意義

7樓:南京葉偉

這其中的關鍵,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和以什麼樣的標準看待民族資產階級。這裡講的條件,即指黨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黨的第一要務由過去的「革命——奪權」轉變為「建設——發展」;這裡講的標準,是說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成了檢驗執政黨的各項工作好與壞、得與失的主要標準。可從後來的實際情況看,***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理論分析、價值評判以及政策選擇方面,顯然更多的是從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政治差異甚至政治對立的角度,強調其與黨、國家、社會的發展在主觀上的消極的一面,而很少從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角度,強調其與國計民生、與國家政權、與共產黨執政的物質基礎的增長,在客觀上存在的積極的一面。

因而在對待民族資產階級的方針政策上,心裡更多想到的是,現在「人民手裡有強大的國家機器」,不怕同民族資產階級「鬥」,「也不怕民族資產階級^造**」①,而不是著力于思考和解決在共產黨領導的各個革命階級聯合**的政治框架之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民族資產階級之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積極的一面的問題。 簡而言之,共產黨一掌權,就在理論上對民族資產階級積極的一面說得少了,消極的一面說得多了;在實踐上對民族資產階級保護、利用得少了,限制、改造得多了。既然認為新中國的成立即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開始,既然認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矛盾的表現形式則是兩個對立階級、兩條對立道路之間的誰戰勝誰的鬥爭,那麼,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間越短,大權在握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鬥爭得越猛烈、越徹底,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就越有利,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就越好。

這樣的思路方法和政策要求,顯然是沿用了以往我們黨所得心應手的「急風暴雨」式的政治革命的方法,來進行以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內容的社會建設。可見,「急於過渡」和「過渡」過程中的「急」、「粗」、「快」等問題,都與沒有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新的歷史條件下民族資產階級的「積極面」有關。 第三,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方面的問題 這主要是黨在長期戰爭年代中所形成的領導體制和決策體制沒有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進行轉型,因而在事實上「引導」並「保證」著我們黨仍然按照「革命——奪權」的思路與方法,認識和解決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或者是與執政黨相適應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沒有「立」,因而不可能在黨內形成應有的民主機制,從而使不同的思想認識和政策主張得以認真地討論並在實踐檢驗中加以選擇。 總而言之,導致當年我們黨急於向社會主義過渡及其過渡過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內形勢發展的推動,也有外部壓力的促使,既有對社會主義認識的膚淺,也有對資本主義作用認識的偏頗;既有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認識的不科學,也有對如何保護和發展生產力認識的不清醒。

它是一系列主觀與客觀、內部與外部,以及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具體原因互動作用的結果。它作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之實際相結合的一項探索性實踐,留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值得認真汲取。 概括起來說,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自近代以來中國百餘年曆史發展程序中,一系列的歷史發展必然性和特殊**互作用的結果。

從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程序來說,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屬於人類歷史發展的一種特殊形態。這種特殊性決定了中華民族自2023年起,經歷了80年的歷史磨難之後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史必然性。但是,這場發生在20世紀初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又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其一,它堅決反對國際資本主義,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其二,革命的結果不是造成資產階級**而是各個革命階級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聯合**;其三,革命的任務只推翻帝國主義和漢奸反動派在中國的統治,而沒有破壞尚能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的資本主義成份;其四,這樣的革命無論就其鬥爭戰線還是就其國家組成來說,均不能忽視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和其它小資產階級的地位;其五,革命的全部結果,一方面有利於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有利於社會主義因素的增長,其總的趨勢是,避免資本主義的前途而實現社會主義的前途;其六,最特殊的一點也是關係到整個革命發展前途命運的一點,就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領導力量。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這種特殊性,從根本上孕育著在中國發生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必然性。但這種必然性的實現,從根本上來說,不取決於人的主觀願望,它是諸多文明成果積累的歷史進步過程。

可是,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所發生的社會主義革命,無論是從其文明基礎,還是從其歷史程序來看,都有很大的特殊性。這主要表現為在新民主主義條件下為社會主義作必要準備的時間不足和由此而來的五個方面的發展相當不充分。 從時間上來看,保守一點說,我們黨主要是***先後有兩個「10~15年」(有時提20年甚至更長的歷史時期)的時間概念。

第一個10~15年是指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發展時間,目的是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準備條件。第二個10~15年是指「過渡」的時間,目的是實行私營工業國有化和農業社會化,開始搞社會主義。二者合起來至少是二三十年的時間,更不用說曾經有過的僅新民主主義社會就要有50年的發展時間的觀點了,可實際上我們只走過了7年的時間。

由此一來,便帶來了五個方面的發展相當不充分:一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發展得不充分;二是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發展得不充分;三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合作社經濟發展得不充分;四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發展得不充分;五是幾億人民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的不充分。 當然,這決不是說經過20年、30年甚至50年新民主主義的發展,就一定能夠為中國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準備必要而充分的條件,這顯然不是一個簡單的時間概念。

這裡的時限,一方面表明,經由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發展向社會主義過渡條件的準備不會一蹴而就,要經過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這正像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經過一百年的道理一樣;另一方面表明,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條件的創設當然需要時間,要求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具有高明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它是一個客觀過程與主觀能力有機結合、良性互動的歷史演進過程。由此可以得出的基本結論是:

由於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必然性,決定了當代中國就其社會基本制度來說,是社會主義的;也由於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發生與發展的特殊性,決定了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又是發展中的「不合格」的社會主義。由此一來,建設合格的社會主義就成為當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而這其中,又深刻地包含著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特殊性。

上述這一連串的必然性與特殊性的互為因果、相互轉化,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一個帶有規律性的現象。也就是說,處於具體文明背景與傳統之下的社會發展道路總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內容與邏輯,對此,我們只有順從的義務,而沒有抗拒的權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內容,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主要內容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總路線和綱領。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是 無產階級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 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二 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包括政治綱領 經濟綱領和文化綱領。1 政治綱領 推翻壓迫建共和 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壓迫,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 的民主共和國...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徵,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是什麼?

1 一次由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 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3 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構想 4 與舊民主主義相比,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圓滿成功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是什麼?5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 封建主義 官僚資本主義為主的資產階級性質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標...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二者區分的根本標誌就是革命的領導權問題,舊民主主義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相同點 社會性質 都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任務 都是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革命性質 都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範疇。不同點 不同點 領導力量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是資產階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