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卸下偽裝忘勒傷
正確說法是「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
這句話繼續談論的是治學的方法問題。前面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句則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本句出自《論語·述而》,《論語·述而》出自《論語》,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的個人成就如下:
1、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
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28]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的完足思想體系。
2、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
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
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
3、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
「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
2樓:吳欣欣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感覺到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3樓:甕清秋艾斯
釋義: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述而》。
原文節選: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話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諡號為什麼稱他為『文』呢?」孔子說:「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看作羞恥,因此諡號稱他為『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孔於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政治生涯到了頂峰。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一心一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論語·述而篇》選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4樓:遇見那般美好
《論語-述而-第七》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註釋】
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
誨:教誨。
何有於我哉:對我有什麼難呢?
哉,相當於「呢」,表示反問。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成語出處】:學而不厭。
5樓:戲遠巴乙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6樓:匿名使用者
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學而不滿足教導別人時也不疲倦。
7樓:祕霞樸雁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
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說:「默記在心裡,學習起來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對於我來說,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
這裡孔子所說的三件事,是他日常所踐行的,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當自勉的.這些事情看似簡,但真正的做到卻不容易.《論語》中的話多是如此,講的都是一些常情,常理,常識,關鍵在於實行和堅持.
有人說這是孔子自謙的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人格的偉大,以及一些學習的門徑.
8樓:李文林李倩
就是告訴我們讀書要不厭其煩的辦的讀書教人也不厭其煩去煩的去教人,你就是我們要恆心要有毅力。
9樓:大嫘嫘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這一個人學這個人就愛學習怎麼學習他也不厭煩學習
10樓:匿名使用者
默默記住所學知識,學不覺得煩,教不知疲倦。
11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不厭的不厭不是不厭煩的意思,是得不到滿足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的意思
12樓:9點說史
意思是: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出處:戰國時期孔子的《論語·述而》出自《論語》,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
這一章緊接前一章的內容,繼續談論治學的方法問題。前面說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則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擴充套件資料
「默」,靜默不語。孔子對「巧言」有多次告誡和警示,甚至自稱「予欲無言」,但孔子並不是完全排斥言的作用,否則就不會有後面的「誨人不倦」了。
為學,有個「默」的階段,就好像種子的萌發總要經歷與黑暗的抗爭,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個過程,就是《書•說命》所說的:「恭默思道」(注意:「思」不是「思考」,而是「睿」,通達的意思)。
這個過程需要多久?《國語•楚語》說的更加明確:「三年默以思道」。
「識」,知也。楊、錢把「識」解釋成「記憶」,絕對是亂來。如果非要把「識」和記憶聯絡起來,那麼,愛因斯坦說的「所謂『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與本章的「識」差可彷彿。
13樓:匿名使用者
學知識時,不討厭,教人時,不疲累;這樣了,能有什麼遺憾啊。
一、出處
(一)、原文
《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二)、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二、學而不厭:勤奮學習而不感到滿足。
三、誨人不倦:教誨學生從不倦怠。學習而不覺滿足,教誨別人而不知疲倦。
擴充套件資料:
有關孔子的典故:
一、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
「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
「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最後,孔子通過反覆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二、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
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
」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地化解了。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要不恥下問。
」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14樓:518姚峰峰
孔子說:「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15樓:匿名使用者
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16樓:匿名使用者
把所學的知識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人而不感到厭倦,又有哪點是我做到的呢?
17樓:此生唯愛曉彤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意思是學習而不覺得滿足,教誨別人而不知疲倦。出自於《論語·述而》
18樓:最愛無氣
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學習而不厭倦,教書而不疲憊,對我來說:沒什麼遺憾的╯▂╰
19樓:種樹的小民工
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 誨:教誨。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20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又有哪些做到了?」
21樓:睿睿軍君
孔子說:「默默的把學過的知識記住,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不會怠慢,這些事情我做到了那些呢?」
2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默默地增加知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有什麼難呢?」
【評析】
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靜下心來默默堅持的過程,所以要想學習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能靜下心來。有的人學習,越學越有興趣;可是有的人學習,越學越感到厭倦。這是為什麼?
其實原因很簡單,只要真正能靜下心來學得進去的人,都不會感到厭倦,反而會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所以要做到學而不厭的關鍵,還是要培養起自己學習的興趣。比如打麻將,有些人一上桌子可以連續打十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
如果一個人的學習興趣也能濃厚到像對待麻將的喜好一樣,還有什麼東西會學不好呢?
「誨人不倦」,是指我們在指導別人的時候不感到疲倦,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同樣離不開一個興趣。兩個喜歡打麻將的人,不管他們學問高低,只要談起麻將來,總是眉飛色舞、滔滔不絕,從來不會感到厭倦。
當然,要做到誨人不倦的另一個要點就是要有愛心和耐心。
「學而不思則罔(受欺),思而不學則殆(疑惑)。」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陷入茫然無所得的地步;只思考而不務學,其思考便是沒有根據的空想,也會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既重學,又重思,學習與思考相結合,這是求得知識的必要方法。
怎樣理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襁褓 不滿週歲。孩提 兩至三歲。始齔 韶年 男孩八歲。總角 幼年泛稱。垂髻 專之年 指兒童。屬 黃口 十歲以下。幼學 十歲。舞勺之年 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 十五歲。舞象之年 十五至二十歲。弱冠 二十歲。而立之年 三十歲。不惑之年 四十歲。知天命 知非之年 五十歲。耳順 花甲之年 六十歲。古稀之年 七十...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是什麼意思,秀而不媚,清而不寒什麼意思啊??????
按照我的意思 指人的話 就是說這個人長的秀麗但不是嫵媚,給人以清涼的形象卻不是那種讓人寒冷的氣場 你看看是不是吧 不是的話 你就看看別人的答案吧 就是秀麗卻不妖媚,清雅而不孤寒 美麗而不諂媚,清貧而不寒酸。秀麗卻不媚俗,清雅而不清高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是什麼意思?意思是 就是秀麗卻不妖媚,清雅而不...
見一葉而知深秋窺一斑而見全豹什麼意思
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1 一葉知秋 拼音 y y zh qi 解釋 一葉知秋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出自 淮南子 說山訓 出處 淮南子 說山訓 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