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白衣太史
禮本身並不違背仁!
你的描述出自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柏楊的學問是好的,但是他對中國歷史文化尤其是儒學抱著一種輕浮和調戲的描述方式。
此事在歷史的記載上,初見於《春秋穀梁傳》,不見於《左傳》,而且只是殺了優施一個人,並不如柏楊所說的「那些」。但是此事又被史記所引用,隨後又進入《家語》。
但是歷代治史之人,皆以此事為偽。
左傳所載夾谷之會,萊夷之舞,實類鴻門宴,是要以武力脅迫,後來也並無驅逐演員之事。
具體的歷史文獻爭辯,可以參見以下連結
柏楊的論述:
錢穆關於夾谷之會的考證(諸子系年)
左傳定公十年
關於夾谷之會的一個說法(孔子形象極正面的)
總之,夾谷之會裡面,孔子與演員的衝突並不可信,柏楊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一面罵著《穀梁傳》,一面據之以為儒家虛偽之最徵,不妥。
=============
那麼孔子的仁和禮真的衝突麼?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曰仁;
仁是追求諸人平等;禮是講究上下有別。其中先後輕重實為儒家各派的分別所在,我們並不能說孔子的禮重於仁。我的意見是「禮是手段,仁說目標」
禮是法則,是行事的標準,不能說是維護的目標。孔子追求的是一套可以維護並達到仁的目標的行事準則,這從孔子從周之論看出來,他要得只是一套有據可查的禮法,所以才選擇了周的制度。這只是為了達到仁的目標。
呵呵,後面的是我自己的觀點,歡迎發站內信討論。
2樓:匿名使用者
同感!孔子3歲喪父,隨
母親顏徵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這就是幼年教育(禮樂)對孔子的深遠影響。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我認為孔子中早期在當時的扮演更多是政治家的身份而教育家的少些(晚年的事情了)我眼中的孔子是個博學,固執己見,堅忍,有些許不知變通的奴隸制貴族知識分子形像。限於時代侷限性,孔子是人不是神,不要奢望他能有多大的超前行為(講民主,人道主義及現代的共和等等)他一生的立場都是站在奴隸主貴族的角度來講話的,他的「施教無類」也至多停留在平民層次(當時伎人和奴隸地位相差無幾,處於非人地位,大家原宥孔夫子的所為吧)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最後ps孔丘認定犯了「平民輕慢國君」的大罪的依據,是《周禮》而不是儒書~ (柏楊的《中國人史綱》的描述很白話但是未必貼切)
指正!!!
3樓:暮春小雨稠
禮是目的,仁是緩和禮的弊端而產生的手段,中庸是兩者協調的方法。
我讀書時也認為禮是第一位是,仁是輔從性。但官方意見卻相反。
4樓:yan霧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論語》,即語錄體散文集及《四書》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有說法為《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姜廣輝認為,「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
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
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
孔子的故事閱讀短文的問題及答案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是(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 學派創始人。
2.孔子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是提倡(仁),仁就是愛人,孔子又主張用(禮)來制約(仁)。
3.孔子周遊列國(14)年。
4.孔子的父親叫(紇),字(叔樑),是魯國一個職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氣。 5.孔子的母親姓(顏),叫(徵在)。孔子只有(3)歲,父親便亡故了。
6.季札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文藝批評家。)就〈詩經〉來說,他乃是第一個予以系統批評的人。
7.孔子(15)歲時已經立下要學習各種知識和本領的願望。
8.有六種本領是一個全才的人必須具備的:禮節、**、射箭、趕車、識字、計算。(趕車)是被認為最低下的。
9.孔子 在二十六七歲時,才做過一兩回小官。一回是(乘田),這是管(牛羊)的官,一回是(委吏),這是一種(會計)工作。他做得都非常出色。
10.孔子說:我到了(30歲)的時候,彷彿對任何事都有了主意了。
11.孔子所教的學生大多是(士)這一社會階層的。也就是多半是有錢人。
12.孔子在(30)歲時,有了第一批**。 13.孔子見老子,把(大雁)作為見面禮送給老子。孔子說他像
龍 一樣。
14.孔子的第一次政治活動是在齊國,由於(晏嬰)的反對,失敗了。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6.孔子無可奈何的時候,就常提起(命)。 17.魯國的政權被季氏把持。季氏三個最有實力的家臣:仲懷樑、陽虎、公山不狃。
18.孔子最終沒有幫(公山不狃)。
19.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循循善誘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不恥下問……
為什麼對於同一個問題,孔子給**的答案不一樣呢?
7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孔子是一位因人施教的大師。他能根據每個**的特點,循循善誘地進行啟發,因此同樣的問題孔子常常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這一現象,孔子回答「聞斯行諸」這個問題時更清楚。子路與冉求都向孔子請教「聞斯行諸」,即聽到什麼要立即做嗎?結果孔子回答子路,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就做呢!
而回答冉求由說,聽到了就立即去做。另一名學生公西赤很不理解。孔子告訴公西赤原理:
子路比較急進,所以有意讓他退縮;冉求比較怯懦,所以要鼓勵他。
這就是孔子同一個問題,經常會給出不同答案的原因所在。
8樓:汐淺泠
這說明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個人的性格不同而有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關於孔子的禮儀故事,關於孔子的禮儀故事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 禮制 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 道德經 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
孔子關於學習的名言,孔子關於學習的名言有哪些?
溫故而知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光學習不思考就會勞碌而無所得,光思考不學習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一邊學習一遍溫習,還有比這高興的事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
關於孔子的一些問題孔子的思想學說核心是仁,談談仁和
孔子的思想bai與方法有du不少都是辯證的思zhi 想,有不少都是 靈活 dao的回話,不回 是對每個人都是這樣做的或答者教的,因材施教嘛,而他的不少思想也是他本人的一家之言,一些為人處世哲學觀念,又加上那時的時代觀,所以有些思想史適合現代,也有些不適合用了,所以要根據現在的綜合情況來繼往孔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