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可以簡稱為喜山運動,在歐洲稱新阿爾卑斯運動。它是以造山運動、斷裂運動和岩漿活動為主要特徵。
中國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於2023年提出用喜馬拉雅運動表示中國境內新生代的造山運動。這一造山運動因首先在喜馬拉雅山區確定而得名。同時,這一概念也為地球科學家普遍接受,但在構造運動分期與地球動力學背景的認識上存在分歧。
馬拉雅運動在亞洲大陸廣泛發育,因首先在喜馬拉雅地區確定而得名。喜馬拉雅運動階段稱喜馬拉雅旋迴或喜山旋迴。
這一運動使中生代東西橫瓦的古地中海(特提斯海)褶皺隆起,形成地球上橫貫東西的高峻的年輕褶皺山脈,如北非的阿特拉斯、歐洲的比利牛斯、阿爾卑斯、喀爾巴阡,以及向東延伸的高加索、喜馬拉雅等山脈。
同時,環太平洋外帶如北美西部的海岸山脈、南美的安第斯山脈,以及亞洲的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馬來群島、大洋洲的南島和北島等也相繼褶皺隆起。
在大陸內部則形成許多凹陷盆地,東非大裂谷繼續發展,東非、印度、格陵蘭、西北歐、中國北部及東部都有大規模玄武岩噴發活動。
造山運動原理:
世界上的火山帶與島弧造山帶一致。地槽是地殼不穩定區,呈帶狀分佈,早期強烈下降,沉積巨厚巖系,晚期劇烈褶皺上升,形成高大山系,即褶皺帶。
地槽常圍繞或分隔地臺呈狹條狀。現代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槽是板塊的邊緣部分,板塊的運動使相鄰板塊產生擠壓碰撞,形成島弧和山系,山體或島弧即為板塊的界限。
這種運動在地貌上表現為高大的山系、鏈狀島弧和伴生的深海,如喜馬拉雅山系及西太平洋島弧帶。
2樓:我是還珠樓主
泛指新生代以來的造山運動,發生於第三紀的喜山運動在亞洲大陸廣泛發育,有三個主要造山幕:第一幕發生在始新世末期到漸新世初期,海水從青藏高原全部退出,並伴隨有強烈的褶皺、斷裂及中性岩漿岩的侵入;第二幕,發生於中新世初期,有強烈褶皺、斷裂、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形成大規模的逆沖斷裂和推覆構造,導致地殼大幅度隆起和岩漿侵入;第三幕從更新世至現在,主要表現為高原的急劇隆起,周圍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斷裂的繼續活動,部分地區有第四紀火山噴發活動,
馬拉雅運動是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發生的又一次劇烈的構造運動。在喜馬拉雅期間,印度板塊在經過長途跋涉之後終於撞上了歐亞板塊,使整個歐亞板塊東部再次受到了近南北向的擠壓作用。
其中,中國西部受到的影響最大。在劇烈的擠壓作用下,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迅速抬升,它們都是大型滑脫構造,在滑脫面之上發育了一系列的近東西走向的逆掩斷層,其中較大的自南向北依次是喜馬拉雅主前緣斷層帶、喜馬拉雅山主邊界斷層帶、喜馬拉雅山主**斷層帶、定日-洛扎斷層帶、雅魯藏布江斷層帶、噶爾-納木錯斷層帶、班公錯-怒江斷層帶、空喀拉-唐古拉溫泉斷層帶和金沙江斷層帶等。這些逆掩斷層之間形成巨大的褶皺斷塊山系,自南向北依次是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可可西里山脈等;斷層帶本身則表現為山脈間和高原上的低地。
在青藏高原以北,同樣出現了一系列的逆掩斷層。與青藏高原不同的是,這些逆掩斷層的傾向並不相同,因此並未形成像青藏高原那樣的疊瓦構造,而是使兩條傾向相對的斷層之間的地塊相對上升,兩條傾向相背的斷層之間的地塊相對下降,從而形成盆嶺相間的構造。如康西瓦-崑崙山斷層帶和塔里木南緣斷層帶之間的崑崙山地上升,塔里木南緣斷層帶和庫爾勒-烏恰斷層帶之間的塔里木盆地下降,庫爾勒-烏恰斷層帶和伊林哈別爾尕-亞乾斷層帶之間的天山山地上升,伊林哈別爾尕-亞乾斷層帶和德爾布幹-克拉麥裡斷層帶之間的準噶爾盆地下降,柴達木南緣斷層帶和宗務隆山-青海湖南緣斷層帶之間的柴達木盆地下降,宗務隆山-青海湖南緣斷層帶和北祁連北緣斷層帶之間的祁連山地上升,等等。
在中國大陸中東部,在東西向的張裂作用下,原有的近南北向的斷層如閩粵沿海斷層帶、郯城-廬江斷層帶、大興安嶺東側斷層帶、太行山東側斷層帶、武陵山-大明山斷層帶等均轉變為張裂性的正斷層,沿其中某些斷層還有花崗岩侵入。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張裂斷層,如汾渭斷層帶、大雪山東緣斷層帶等。
南海、東海、日本海也均在這一時期受東西向的張裂作用而大幅張開,成為西太平洋的邊緣海。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也是由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塹帶積水而成的。
影響 喜馬拉雅運動過後,現代的中國地貌基本形成。在中國西部,喜馬拉雅運動導致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迅速抬升,使後者成為「世界屋脊」,並導致崑崙山、天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阿爾泰山的抬升(「活化」),以及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的相對下降,新疆地區的「三山夾兩盆」地貌就此形成。
在中國東部,近東西向的張裂作用則使李四光提出的新華夏構造體系中的三大隆起帶和三大沉降帶之間的相對高差加大,其中第三隆起帶東邊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成為中國地貌第二級階梯和第**階梯的分界線,而第三沉降帶南段(即四川盆地)以西的橫斷山則連同祁連山、阿爾金山、崑崙山一起成為中國地貌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這種**臺階的地貌使黃河水系和長江水系最終得以全面形成。
同時,由於閩粵沿海正斷層的張裂,海南島和臺灣島與中國大陸分離,斷裂帶在第四紀冰期過後遭受海侵,分別形成瓊州海峽和臺灣海峽。
3樓:匿名使用者
指地殼區域性受力,岩石急劇變形而大規模隆起形成山脈的運動。僅影響地殼區域性的狹長地帶。其速度快、幅度大、範圍廣,常引起地勢高低的巨大變化;同時,隨著岩層的強烈變形,也有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形成複雜的褶皺和斷裂構造。
褶皺斷裂、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是造山運動的主要標誌。世界上的火山帶與島弧造山帶一致。地槽是地殼不穩定區,呈帶狀分佈,早期強烈下降,沉積巨厚巖系,晚期劇烈褶皺上升,形成高大山系,即褶皺帶。
地槽常圍繞或分隔地臺呈狹條狀。現代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槽是板塊的邊緣部分,板塊的運動使相鄰板塊產生擠壓碰撞,形成島弧和山系,山體或鳥弧即為板塊的界限。這種運動在地貌上表現為高大的山系、鏈狀島弧和伴生的深海溝,如喜馬拉雅山系及西太平洋島弧帶。
這是一個持續很長的時間,形成地貌特徵的地質過程的持續時間引起各種不同的爭論。造山運動(即地殼因被不斷地埋藏而消失、隨著被埋藏的部分上升至地表又重新出現的一個過程)是一個新的年代測量方法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對挪威南部「加里東山系」中大陸碰撞所遺留下的岩石殘跡所做的高精度年代測量表明,整個迴圈能夠很快發生,持續時間大約3000萬年。
而且,熱的流體區域通過冷的地殼的迅速運輸也許還能解釋很多令人迷惑不解的地質現象。 中國地區在距今約3000萬年前,即第三紀的時候,地球進入了一個新的活動時期,即地質學上所說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在距今約60萬年至1500萬年(第四紀中-晚更新世)期間,長白山區又經歷了一個地殼活動的時期,地質上稱為白頭山期。
最後的造山運動燕山運動結束的時間白堊紀末期距今也有1億年了。答案補充 我國的天山、崑崙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亞洲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的山脈,如,高加索山;非洲的乞立馬紮羅山 ;東非還出現了長達八千公里的斷裂谷。四川盆地也是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和江水沖刷形成的
4樓:匿名使用者
馬拉雅運動是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發生的又一次劇烈的構造運動。在喜馬拉雅期間,印度板塊在經過長途跋涉之後終於撞上了歐亞板塊,使整個歐亞板塊東部再次受到了近南北向的擠壓作用。
什麼是喜馬拉雅山?
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世界最高大山系。在我國與印度、尼泊爾、錫金和不丹等國臨境。西起克什米爾的南加巴特峰,東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加巴瓦峰,全長7400公里,南北寬約200~300公里。
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7000米以上高峰有40座。是全球最年輕和最高大山系。位於中國和尼泊爾邊境上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8.
1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山系構造極為複雜而規模巨大,呈現為向南凸出的弧形分佈。山脈南坡降水豐富,1000米以下為熱帶雨林,1000~2000米以上為**帶常綠闊葉林,2000米以上為溫帶森林,45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5500米以上為高山積雪和冰川帶;北坡降水少,以高山草甸為主。
雪線在6000米處。
6樓:匿名使用者
喜馬拉雅山是一座高山,位於青藏高原。它的頂峰是珠穆朗瑪峰。是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了。
喜馬拉雅山是什麼樣的山??
7樓:匿名使用者
喜馬拉雅山(the himalayas )
喜馬拉雅山脈位於**自治區與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邊境上,東西綿延2400多公里,南北寬約200—300公里,由幾列大致平行的山脈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國境內是它的主幹部分。平均海拔高達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這些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藏語「喜馬拉雅」即「冰雪之鄉」的意思。
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喜馬拉雅山脈自南向北大致可分為三帶:南帶為山麓低山丘陵帶,海拔700—1000米左右;中帶為小喜馬拉雅山帶,海拔3500—4000米左右;北帶是大喜馬拉雅山帶,是喜馬拉雅山系的主脈,由許多高山帶組成,寬約50—6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數十個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各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呈一片銀色世界。
喜馬拉雅山脈在地勢結構上並不對稱,北坡平緩,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帶,是我國青藏高原湖盆帶,湖濱牧草豐美,是良好的牧場。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幾乎都發源於北坡,切穿大喜馬拉雅山脈,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峽谷,河水奔流,勢如飛瀑,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
喜馬拉雅山連綿成群的高峰擋住了從印度洋上吹來的溼潤氣流。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較少,植被稀疏,形成鮮明的對比。隨著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區的自然景象也不斷變化,形成明顯的垂直自然帶。
南坡從海拔僅2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離不過幾十公里,自然景象卻迅速更替:低處溫暖溼潤,常綠闊葉林生長得鬱鬱蔥蔥,形成常綠闊葉林帶;海拔升高,氣溫遞減,喜溫的常綠闊葉樹逐漸減少,以至消失,而耐寒的針葉樹則漸增加,在2000米以上為針葉林帶;再往高處,熱量不足,樹木生長困難,由灌叢代替森林,出現灌叢帶;在45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帶;5300米以上為高山寒漠帶;更高處為高山永久積雪帶。
北坡氣候幹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觀的垂直分佈的層次也比南坡少得多。
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距今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裡堆積了厚達30000餘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
現在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板塊向北俯衝,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併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
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全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
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衝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衝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我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登山
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喜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
幾千萬年前甚至上億年前的時候,在喜馬拉雅山的位置,那時是一片汪洋大海,地質學家把它叫做喜馬拉雅古海。在這裡發掘到大量的恐龍化石 三趾馬化石以及許多古海洋動植物化石,這些化石都埋藏在層層疊疊的頁岩和石灰岩層裡。後來,海洋兩個鄰近大陸逐漸向一起擠,它們之間的海變得越來越窄,到了3000多萬年前的時候,這...
喜馬拉雅山在什麼位置,喜馬拉雅山在哪裡?
喜馬拉雅山脈bai是世界海du 拔最高的山zhi脈,位於亞洲的中dao國與尼泊爾之間 版,分佈於青藏高原南緣權,西起克什米爾的南迦 帕爾巴特峰 北緯35 14 21 東經74 35 24 海拔8125米 東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峰 北緯29 37 51 東經95 03 31 海拔7756米 ...
喜馬拉雅山是什麼地形喜馬拉雅山的地形特點
地形?山地啊。具體的就是褶皺山。3000萬年前,由於造山運動,南方的印度洋板塊與北方的歐亞大陸板塊相互碰撞,交疊相擠,使喜馬拉雅山不斷抬高。山地地表形態為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差200米以上。山地的表面形態奇特多樣,有的彼此平行,綿延數千公里 有的相互重疊,犬牙交錯,山裡套山,山外有山,連綿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