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密教以豙(a,阿)字作為本初不生淨菩提心之體性,故主張修行者應如實觀察,並了知其實義。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大一八·一下):『云何菩提?
謂如實知自心。』此係解釋修行者所求之菩提心實乃開顯如來功德之寶所。其意概謂一切眾生之自心本即具足金剛、胎藏兩部曼荼羅之功德,故修行者應如實觀察自心之實相,若能明瞭證知,則可證得佛果菩提。
故真言家每謂『如實知自心』一語含蘊無量深義,而視之為整部大日經之要旨精髓。
2樓:匿名使用者
打坐時不管多好的境界,始終不要忘了打坐的目的——就是了生脫死、就是明心見性。現在人叫「認識自己」或者叫「如實知自心」。我們打坐,不管修什麼法,修什麼道,其核心就是「如實知自心」。
《呻吟語》上說「一生不聞道的人,真是可憐」。也可以說,一個不瞭解自己的人,是個可憐的人。
什麼是「如實知自心」?就是了解「心」是什麼,瞭解「心」是什麼就瞭解了生命是什麼,也就瞭解了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心,可以從三個方面認識它——體、相、用。
心的「體」,是指它的空性,我們又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體認心的空性。
第一,無相;第二,無願;第三,無住。
無相,是指無法抓住、無法指涉的,它不是我們能夠認識的一個物件。如果有一個可以被認識的「心」,那麼,它就不「空」了,它仍然是一個「有」。
無願,心俱足一切,本自俱足,不需要達成什麼境界,一切本具,一切現成。不用成佛、成道,本來就是。「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在心的本體之中一切俱足,沒有缺失和不足。
所以我們前幾天講的「道可道」,如果以為有一個道可以趨向,可以實現,那就是鬼話,那就不是道。
無住,什麼叫無住,無住就是無所不住。(哈哈……),象太陽一樣照著,朗照乾坤,不會因為誰而多給一點,不會執著停留,不會分辨,它只是照著。好像鏡子照物,它不會因為你漂亮一點,就照得清晰一些,我難看一點,就照得模糊一些,它只是如其本來、纖塵不遺地照著。
它包涵一切,所謂「無一物中無盡藏」。
心的「相」是什麼呢?就是覺知、明覺、照性、覺性,雖然體是空性的,但它有覺察的能力,這是它的相。無論我們想什麼,感受什麼,認識什麼,都有一個明明瞭了的覺察在其中,這就是心的「相」。
心的「用」是什麼呢?就是這世界的一切。在打坐中看到心的作用是什麼——是念頭、感受、情緒、想法。
推而廣之,眼睛看到的桌子是念頭,看到房子是念頭,如果智慧高一點的,都知道這一百多斤的身體也是念頭。信仰、性格也是念頭,生死也是念頭,貪生怕死也是念頭,萬事萬物都是念頭。你看一朵花,它就不會說我是紅的,我是綠的,我是美的……都是念頭在投射。
這就是心的用的一面。心的用,就是身、心、世界。
真正的修法,是從心起修。三祖說: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心有體、相、用三面,應該從哪方面起修呢?
從體上修,那是要有上上根器的,上上根器的言下頓悟才可以依心體而起修,其實也是無修而修。一般人從體上起修不可能的。因為體是空的(無相),什麼也抓不住,你從**下手?
它還是無願的。我們動個念就是願望,只要有念就是有願望,你起修不是一念嗎?所以無從下手;無住,我們時時在住,每一個念頭都是一個境界,都住於其中。
從體上很難,沒有下手的地方,祖師禪說:如狗舔熱鐺。就是鍋裡有紅燒肉,但很燙,狗舔不著。沒有你下手處。祖師禪就從這裡入手。
《心經》上講「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無意識界……」一切都無,你從**下手?
我們修行,從體上沒有下手處。
從用上入也沒有機會。千頭萬緒的思緒就是心的「用」,紛紜繁雜的世界現象也是心的「用」,我們從哪個現象入手?我們凡夫生活一直就生活在「用」中,生活在現象中,不僅沒有明心見性,反而迷失在錯綜複雜的現象世界。
就像《易經》所說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修行從心的「相」上起修,才是真正的入手處。認識真心本性,只有從心的「相」上起修。
《楞嚴經》上說「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身心世界都在真心本性的懷抱之中。那麼,怎麼樣實現心體的的認知呢?只有從「相」——心的覺知功能上入手才行。
神會大師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也就是這個道理。
但我們幾十年的生活,都掉到心的「用」上去了。所以,必須要在打坐中去體會。知道有雜念,知道煩,知道疼,知道酸的那一知,就是心的「相」。
如果我們直觀當下——看自己正在想什麼,那一知就清清明明的呈現出來了。可是,但我們持不住,它電光石火般地就消失了,緊接著心又掉到紛亂的思緒中去了,掉到了心的「用」上去了。為什麼不能夠持住,或說是安住於其上呢?
因為定力不夠。
定力不夠夠怎麼辦?通過觀照念頭或悟性好的人直接觀照「空」——無念,來達成定力的深入。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隨緣體妙,遇境知心」——通過對各種各樣境界(緣、境)的觀照,來體會那個「能觀」的主體,也就是心的「相」。
觀照,不是研究自己的思想念頭,更不是取捨、評判思想念頭的好壞、是非。而是通過清楚觀照自己意識、情緒、思想等等,而來培養定力。如果細說,在觀照的過程中,有三個現象:
觀照者(假設的),觀照(一種作用、功能),觀照的物件(比如說思想、情緒等)。我們做觀照的功夫,其實不在觀照者和觀照的物件上著力,而是時時保持那個觀照。我給你們一個口訣:
保持觀照,而不要保持對物件的觀照——不要老是著力於物件上去了,那就又掉到心的「用」中去了。
觀照久了,自然會體會到「心月孤懸,光吞永珍」的境界,這就要在覺知上安住很久很久,安住久了,自然心就「塵盡光生」了。就如《楞嚴經》上說: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滅。
所以不要從體上入,而從相上入,從這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上入。
初學在開始修持觀照法門的時候,往往會提起一個觀照的作用,很著意地去觀照。剛開始可以提起,因為還不熟練嘛。熟練後就不要再提了,因為那個觀照是我們的心本來就有的作用,藏密叫它「本覺」——本具的覺照能力。
提起觀照是不對的,要無為而照。
念頭、思緒很奇怪,一觀照心就空了,沒了。就好像一開燈,黑暗就消失了一樣的道理。正好,就保持在此無念(空)的意境中。這也是一個必須要有的過程。
此時,心境很安靜,什麼念頭都沒有。但這個無念或空的意境中,不是還有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正空著、正無念著的一「知」嗎?這一「知」,就是我們要從而起修的那個心的「相」。
不過,不要著急,先保持那個空無一念的狀態。讓它越來越空,越來越靜(但那一「知」始終都在,是不是?)。以此培養定力,是個很好的階段。
觀照,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觀照念頭,就是你能感覺到的全都是念頭;
第二個階段是念頭沒有了,空了,相對的念頭沒有了,相似空(念頭不可能沒有)。如果有時候雜念又升起了,怎麼辦?這時也不要懊惱,再回到觀念頭的狀態上去就好了,不要再執著剛才那個「美好」的空境。
那個空也沒什麼了不起,它其實也是一個念頭。明白嗎?不要把空守得死死的。
第三個階段是觀那一「知」。這個時候,不要再觀念頭或是觀無念的空,而是安住在那個能觀的一「知」上。
剛開始安住不住,因為定力不夠的原因。那麼,就多練習觀念頭,觀空。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禪定無他,熟悉而已。
從明明瞭了,當下一念,真正用心按照這個路子走下去。一定會有成就。
從「相」上入手很好,是上等根器所走的路子。
六祖慧能是從體上入的,但那是上上根器的人走的修持之路;從用上入手的,象磕頭、燒香、誦經,持咒、觀想等。
如果走捷徑,就從心的「相」上著手。這樣持久了,智慧之光就自然生起來了。從「相」上入手很簡捷——直觀當下,則一念清明,就此安住。
就是那靈明一念,就是宗密禪師所說的:以靈知為自心,莫認妄念——什麼是妄念,一切都是妄念,唯有那一「知」,是正念。
話又說回來,如果那一念不生的相似空都還持不住,有為的「空」都還持不住,何還談無形無相的靈知一念呢?所以要下功夫,多修定力,這就要耐得住寂寞和單調。
真聰明人,就「龍銜寶珠,游魚不顧」,安住於這一「知」,一念萬年去。
3樓:強恆鳳卿
根據自己實際來了解自己,瞭解自己的內心
什麼是「如實知自心」?就是了解「心」是什麼,瞭解「心」是什麼就瞭解了生命是什麼,也就瞭解了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心,可以從三個方面認識它——體、相、用。
心的「體」,是指它的空性,我們又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體認心的空性。
第一,無相;第二,無願;第三,無住。
無相,是指無法抓住、無法指涉的,它不是我們能夠認識的一個物件。如果有一個可以被認識的「心」,那麼,它就不「空」了,它仍然是一個「有」。
無願,心俱足一切,本自俱足,不需要達成什麼境界,一切本具,一切現成。不用成佛、成道,本來就是。「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在心的本體之中一切俱足,沒有缺失和不足。
所以我們前幾天講的「道可道」,如果以為有一個道可以趨向,可以實現,那就是鬼話,那就不是道。
公德自有人心是什麼意思?
4樓:韓
公道自在人心,就是一件事,儘管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然而總會有一個公平的論道,這就是其中的絕大多數人心判斷。
公道就是指我們在辦事情、處理問題時,要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對當事雙方公平合理、不偏不倚,不論對誰都是按照一個標準辦事。
到底道德是什麼呢?簡單地說:道德就是人類應該遵守的理法;更清楚一點說:
我們良善而合理的行為就被稱為道德。這種良善合理的行為,如果僅屬於個人的,就叫「私德」。如果是有益於社會人群的,就被稱為「公德」。
人生在這個社會上,私德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公德實在是更重要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有為社會謀安寧,為人群謀幸福的精神,這種精神,叫做「公德心」;今天的「道德教育」,我就是要跟大家來談談「公德心」。
為什麼我們要有公德心,要為社會謀安寧,為人群謀幸福呢?要知道,人群社會是個人的集合體,而個人是全體人群社會的一分子,所以個人與人群社會的關係很密切,而彼此的互相影響也很大!人生的意義,實不應該專為一個人的享受著想,必須為人群社會謀求幸福;這並不是輕個人而重社會,實在是因為所謂人群社會,也就已經包括了個人;人群社會能夠得到幸福,個人的幸福也在其中了。
如果每個人都抱著「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精神,不肯為社會謀幸福,結果,個人的幸福也不能得到。如果我們從損害了人群社會的幸福中去求獲個人的幸福,結果,社會被害,個人也蒙受其害。這就是所謂「利他則成自他兩利,害他則成自他兩害」的道理。
有人知道這是什麼文字嗎?具體什麼意思有人知道嗎?知道的,麻煩給我
這是阿拉伯文字 也是維吾爾文字 具體意思不知道,可以問問新疆同胞。穩健性具體是什麼意思啊?有人知道嗎?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穩健性conservati 1.營業收入只有在已經得到合理確定的情況下才予以確認,但費用則在可能發生時即予以確認的會計概念。2.對不確定性作出謹慎反應,保證商業環境中固有的...
吉人自有天象 是什麼意思,吉人自有天相,是什麼意思
吉人天相 左傳 宣公三年 石癸曰 吾聞,姬 姞耦,其子孫必蕃。姞,吉人也。又 昭公四年 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爭。後因以 吉人天相 謂天佑善人。相,幫助,保佑 成語詞條 吉人自有天相 瀏覽數 15472 成語發音 j r n z y u ti n xi ng成語釋疑 相 幫助,保佑。謂天佑善人。同 吉...
知秋是代表什麼意思綠葉知秋是什麼意思
知秋代表的是知道秋天的來臨。看見一片落葉就知道秋天的來臨,比喻發現一點預兆就聊到事物發展的趨向。一葉知秋說梧桐,梧桐在古典詩詞中非常的常見,但是在當代的園林中,想看到成片的梧桐,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遍植於武漢城市街道的,我們稱做梧桐的,是外來品種,那是懸鈴木,因為上世紀廣泛種植於法租界,被稱之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