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 尺 = 10 寸
1 寸 = 10 分
1 分 = 10 釐
1 釐 = 10 毫
1 毫 = 10 絲
1 絲 = 10 忽
換算:2 裡 = 1 公里(古代的「裡」和「市裡」長度不同)3 丈 = 10 米
3 尺 = 1 米
3 寸 = 10 釐米
2樓:匿名使用者
古 代 的長度單位:肘、虎口、掌。古代常以人的身體長度為根據,中東如此,中國不能不如此,其實全球如此。
《孔子家語》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一人高為一丈,故有"丈夫"之謂。
以色列"肘"就是一個身體單位。(cubit、cubitum elbow)肘尺,又叫腕尺,一種古代埃及或以色列的長度單位,自肘至中指端,約長等於18至22英寸。1英寸大約2.
54釐米,換單位後"1肘"大約為46-56釐米。確實腕尺這一長度單位會在不同的地區有所變化,比如在高身材的白人種族和身材相對比較矮的黃種人那裡的尺度會不一樣。這或許就是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一。
很可能:以色列"1肘" =(戰國)2尺= 46釐米。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和"肘"本身的不確定性,已無法獲得準確的資料了。
後面大家將會發現,古代度量衡單位之間"2進位"是最常見的一種。也有人認為"1肘"等於"52釐米"。"肘"單位是否在古代發生過大的變動還是個疑問。
《聖經》中還有一個從人身體發展出來的單位:"虎口",英語為"span"。這完全是個中國人同樣使用的古老概念:
"一扠(za)"--手掌全部開啟後拇指尖與中指尖之間的最大距離。在官方正式使用場合"虎口"是個有具體固定尺寸的度量單位:1 span = 23釐米。
中國的"1尺(戰國)"恰好是"23釐米"!所以:以色列"1虎口"(1 span)=中國戰國1尺。
換句話說:以色列1肘= 2虎口=戰國2尺。
以上中國長度單位與以色列古代單位的等同是不是偶然的呢?讓我們繼續。
在古代中東地區(如古埃及和以色列),更小的另外一個長度單位是"掌寬"(hand、hand breadth),大約7.7釐米。中國的1(商代)尺恰好是15.
8釐米,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2(以色列)掌寬= 1(商代)尺。
現在的米制來自法國,"一米等於光在真空中時間在1/299792458秒內所通過的距離",相當於定義光速為299792458米/秒。起源於法國2023年法國科學家鮑爾德等人建議"取北極到赤道通過巴黎子午線的長度的十萬分之一作為單位",之所以稱呼為"米",則是因為meter的緣故。
英國長度單位是"foot",英尺,很明顯最初這是一個自然尺度。英寸也是一個"自然"度量單位:**於三個大麥粒的長度,約合2.
54釐米。但1英尺卻等於30.48釐米。
基本上是個"整數"換算。中國的三尺恰好等於一米。
英國還有為"碼"(yard)的長度單位,1碼= 0.914米=中國清朝"2步"。
中英兩國的長度單位會隨著歲月而改變,所以它們今天的些微差異不能作為否定它們有共同文明淵源的證據。這方面還有更多例證。
中國古代常見的長度單位還有:"尋、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幾、軌、雉、裡、毫、釐"等。
雙臂伸展後的長度為"庹",傳統說法是"1庹"大約合今天的"5市尺"。
中國還有一個長度單位叫"墨"也等於5尺。那麼看來:1墨= 1庹?這是不是古代人由於語言的不同,來到中國後對同一種長度單位有不同的叫法引起的重複呢?存疑。
中國的度量衡多在商代後出現,戰國比較紛繁,秦以後相對統一。
中國1尋= 8尺,與"步"接近。"周代以八尺為步,秦代以六尺為步,舊制以營造尺五尺為步",這看起來十分雜亂,我得到的基本資料是,1中國尋= 1米6。萬里之外的英國也有一長度單位"英尋"(fath)。
1英尋= 2碼= 1.8米。英尋與中國尋之間僅差0.
2米!他們是否在古代為同一起源呢?
另,1仞=周制8尺(約合1.8米),漢製為7尺,東漢末為5尺6寸。
上面幾個單位,又都與中國古代的一個單位"引"接近。中國1引= 1.8米,實際上,1中國引= 1英國尋!
軌:車子兩輪間的距離。有定製,為古八尺。後引申車輪過後的印痕為"軌"。這又是一個"尋"的翻版:1.8米。
中國的"步"是動態的的距離,英國的英尺(foot)實際上為靜態一腳的長度,他們有本質上的差別。
中國1步= 1尋= 2跬。
"倍尋為常",所以:1常=2尋。
古人明顯在度量衡方面有以"2"進位的習慣,並且偶有以"5"進位的習慣,再然後是"8進位","10進位"似乎並不多見。這些度量衡單位上的進位習慣在以色列地區也一樣,可視為全球有文化淵源的另一個例證。之所以多采取"2進位"是因為它最簡單,選取"5進位"則是由於人手5指為最方便的計算工具。
扶:古代有"1指為寸,1扶4寸"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四指併攏的寬度為"1扶"。既然是四指併攏的寬度即為"扶",那麼很容易回憶起來上面的一個以色列單位:
"掌寬",他們是完全一樣的。同時,我們在英語詞典上可以查到:1 span(掌寬)= 4英寸。
換句話說:不僅中國"扶"=以色列"掌寬",而且中國"指(寬)" =英國"英寸"!
1(以色列)掌寬= 7.7釐米;1(商代)尺= 15.8釐米;1英尺= 30.5釐米,完全可以說:1英尺= 2商代尺= 2 x 2掌寬!
長三丈、高一丈為"稚"。這真是個奇特的長度單位。
矢、筵、幾,這幾個中國古代的長度單位我沒有查到。我想他們可能來自於生活,比如"筵"、"幾"就有可能是古人坐在筵上、几旁得來的長度。古代中東人也是席地而坐的,他們與中國古代一樣使用筵、幾。
他們的坐席筵几肯定有定製,會引申出固定的長度單位。這方面也可以考察今天依舊使用塌塌米的日本情況。
中國傳統的市尺制恰好"3尺=1公尺"很耐人尋味。中國的2華里約等於1公里(1000米)也很神奇。
在度量衡單位中,長度單位應該是其中最早使用的一種,並且也應該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然後才是"量"和"衡"。古人最起碼在2023年前就應該有比較固定的長度單位了,因為那個時候不僅天文很發達了,而且金字塔也已經出現,沒有精確的長度單位是難以想象的。假如讓我推測,長度單位至少應該早於2023年前出現才符合一個科學的解釋。
古代一里路是多少米?
3樓:苦味精味苦
周秦漢,一里=415.8米
清光緒,一里=576米
2023年,一里=500米
中國裡的長度及其演變,無論今人關於度量衡的著作和古籍記載,都很少談及。著名中國經濟史專家樑方仲先生在所著《中國曆代度量衡之變遷及其時代特徵》中說:「自漢代以後,歷代計算長度,都是自尺以上,到丈為止。
至清光緒34年(2023年)重定度量衡制時,……才明文規定於尺之外,另立裡制。所以,中國裡作為計算道路等的長度單位在制度上確立得是很晚的。但這決不是說中國古代沒有裡這種長度的概念,相反這種概念當時應用很多。
如《漢書·西域傳》所載數十個方國中,大多數方國到長安有多少裡的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且末國,……去長安六千八百二十里」等等。
這說明裡這種長度概念在當時是常常用到的。雖然如此,正史講度量衡時卻沒有裡的長度。如《漢書·律曆志》談到長度時說: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此處講的五個長度單位,是分、寸、尺、丈、引,就是沒有裡。
這裡沒有講裡的長度,不是沒有裡的長度,而是由於種種原因缺少記載造成的
4樓:匿名使用者
一公里就是1000米,一市裡和
一華里意思是一樣的,都指500米.但古代的裡和現在的里長度有不同.周制以八尺為一步,秦制以六尺為一步,300步為一里.
古代的一步相當於現代的0.231米,周秦時期的一里也就相當於現代的415米左右.清光緒年間再次制定度量衡,以五尺為一步,兩步為一丈,180丈為一里,一尺相當於現代的0.
32米,一里就等於576米.一里等於500米是2023年的事.
5樓:水瓶
古代一里路等於三百步。《春秋·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相對於表面資料,歷代度量衡的實際值,存在不同程度變化。秦漢以六尺為步,一尺長約23釐米。隋唐以五尺為步,一尺長約30釐米。
相比起來,人類步幅幾乎不變。一步(一左一右)基本是1.4~1.5米。
6樓:匿名使用者
也就是說一公里等於,一千米,,古人的伍佰米為一里地,,一公里為一千米,,我廣闊的華夏土地,,中華人民遍佈世界沒個角落。八千里路雲和月孕育出我華夏民族同胞。記著八千里山川河流!!!
7樓:仙林翔鶴
大約是現在的300米左右
古代一尺等於現在的多少米古代一里等於多少米
商代,一尺合今0.1695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 丈夫 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0.1991m 秦時,一尺約0.231m 漢時,一尺大約0.2135 0.2375m 三國,一尺合今0.242m 南朝,一尺約0.258m 北魏,一尺合今0.309m 隋代,一尺合今0.296m 唐代,一尺合今...
1分米等於多少米用小數怎麼表示,246釐米等於多少釐米用小數表示
1分米 0.1米 1米 10分米 100釐米 1000毫米 反過來 1毫米 0.1釐米 0.01分米 0.001米 246釐米等於多少釐米用小數表示?246這就是一個整數,詢問的可能是 246釐米等於多少米用小數表示 吧,246cm 2.46m 應該是等於多少分米或者等於多少米吧?如果是分米的話,是...
1毫米是一米的幾分之幾,1毫米等於多少米
你好 1毫米 1 1000m 一千分之一米 毫米單位是mm 祝你學習進步 1毫米 0.1釐米 0.01分米 0.001米 0.001 1 1 1000 1000分之1 1m 100cm 1000mm 1 1000 1毫米是1米的千分之一。1毫米等於十分之一釐米米 等於千分之一米 1毫米等於多少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