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花照驛牆還是枳花明驛牆

2021-03-06 07:58:37 字數 3531 閱讀 2339

1樓:匿名使用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實驗教材九年級語文上冊課外古詩詞背誦中,有溫庭筠的一首《商山早行》,詩曰: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不知道編者所據是哪一版本(課本註釋為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溫飛卿詩集箋註》),頸聯對句「枳花照驛牆」,記得以前讀書時所讀都是「枳花明驛牆」。

那麼,到底是「照驛牆」,還是「明驛牆」呢?

首先,從修辭效果看,應該是「明驛牆」。「明」是「照」的結果,更能表現枳花的潔白而有光澤。

其次,從格律上看,更應該是「明驛牆」。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律詩是非常講究平仄聲韻的。這首詩的基本格律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也許有讀者會提出,古人作詩不可能嚴格遵守基本格律,不是有「一三**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麼?所謂「一三**論,二四六分明」,是指七言句中第

一、第三、第五個字的平仄沒有固定,第

二、第四、第六這三處聲步停頓的平仄必須嚴格依律。

然而,這只是最基本的聲律知識,並非任何情況下都適用,因為格律詩還必須避免「三平調」和「孤平」。

三平調,是指在末尾連用三個平聲字。上述格律中,如果按照「一三**論」的說法,第四句和第八句的第三字如果用了平聲,那就成了「仄仄平平平」,這就犯了三平調的毛病。

孤平,是指整句(古詩以一稍長停頓為一句,跟現代以句號、問號或歎號為標誌的句不同)詩中除押韻處之外,只有一個平聲字。上述格律中,如果按照「一三**論」的說法,第二句和第六句的第一字如果用了仄聲,那就成了「仄平仄仄平」,成了孤平。

溫庭筠的這首《商山早行》詩的第二句和第六句的首字「客」「枳」都是仄聲。那麼這是不是出律了呢?顯然不會,唐人特別是與李商隱並稱「溫李」的溫庭筠不可能犯這樣的格律錯誤的。

這就涉及到格律詩中的「拗救」。所謂拗救,就是在作詩時有某個字與格律不符,就必須在相應的位置進行補救。例如上律第二句和第六句中,如果首字用了仄聲,出現孤平的情況下,將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救。

第二句「客行悲故鄉」中的「悲」字是平聲,同理,第六句第三字也必須是平聲,也就是說這一句應該是「枳花明(平聲)驛牆」,而不是「枳花照(仄聲)驛牆」。

2樓:龍之騰必潛乃翔

枳花照驛牆還是枳花明驛牆,兩種寫法都對,因為流傳下來的版本不同。

原文:《商山早行》

唐代 溫庭筠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明驛牆 一作:照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譯文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一路遠行,遊子悲思故鄉。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餘輝;足跡依稀,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的泥牆上。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鴨和鵝,正嬉戲在岸邊彎曲的湖塘裡。

創作背景

這首準確寫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聯絡溫庭筠生平,他曾任隋縣尉,徐商鎮襄陽,他被闢為巡官。據夏承燾《溫飛卿系年》,這兩件事均發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當年溫庭筠四十八歲。自長安赴隋縣,當道出商山。

此詩當是溫庭筠此次離開長安赴襄陽投奔徐商經過商山時所作。溫庭筠雖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視之為故鄉。他久困科場,年近五十又為生計所迫出為一縣尉,說不上有太好心緒,且去國懷鄉之情在所不免。

賞析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裡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裡外已經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裡,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宋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並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於言外乎?」(《六一詩話》)明代李東陽進一步分析說:

「二句中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

所謂「閒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雖然在詩句裡,「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片語」,但由於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麼雞聲和月是必然要體現的。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徵性的景物。

「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裡,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的特徵都有聲有色地表現了出來。

同樣,對於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徵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片語成的詩句,寫早**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乾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

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裡歇腳,在山路上奔波。

「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裡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裡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裡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作者簡介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

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

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3樓:千年夢千年嘆

兩種都可以說是對的,畢竟已經流傳了這麼多年,出現版本錯誤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現在更多的是明驛牆

4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枳花明驛牆對 以現行教科書為準

婚紗照,這種的怎麼掛上牆牆是打釘子還是

就是懸掛於釘子上的。應選用2吋的水泥釘,在選定的位置,將水泥釘輕輕敲入牆體兩公分左右,就可以懸掛相框了。希望我的解答能幫到你 婚紗照怎麼掛到牆上?用什麼釘合適?一 婚紗照掛牆上的方法 1 確定好要掛的位置。比如床頭的那一面牆壁,或者正對著牆頭,也就是你每天睡覺時正對著的那面牆。把 放在適合的位置,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