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什麼會發生安史之亂

2021-03-07 01:28:21 字數 2664 閱讀 6625

1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起因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經濟矛盾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 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 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

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聲色犬馬,權慾薰心,過著荒淫糜爛的生活 。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階級矛盾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把持朝政。

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

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

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人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胡人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

史稱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

內部矛盾

**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

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寶元年(742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

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更具體說,是唐****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鬥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的因素,然而這並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另一方面,在戰亂中由於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以及張巡、許遠的死守睢陽等的反抗鬥爭,這些區域性地區反**的鬥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2樓:京城「老炮兒

李隆基執政時,番邦勢力逐漸增強,產生了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再加上執政懈怠,沉陷與美色之中難以自拔,給了安祿山等人以可趁之機。

3樓:內內內內個啥啊

唐玄宗在公元723年採用了募兵制,招募蕃兵入伍,是年,安祿山二十歲。這一舉措,為後來的牙兵制,打下了基礎,所謂牙兵制,即是各地方節度使的親兵組成的軍隊,在唐睿宗開始,在各地設立節度使,作為固定專職,這樣一來,軍隊長久掌握在節度使手裡,逐漸成為了節度使的私兵。這一制度,便是啟動安史之亂的最後一顆炸彈。

安祿山此人,其父是胡人,其母是突厥族巫婆,其父早死,母改嫁給突厥將軍,這一身份,給了他極大的優勢。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抓到了偷羊的安祿山,見其肥白可愛(也就是呆萌),就放了他,還把他留在身邊。安祿山驍勇異常,被其收為義子,從此開始平步青雲。

他自從被封為營州都督,開始賄賂朝中**,許多人都為他說話,尤其是口蜜腹劍的一代奸相李林甫上位後,安祿山的官運更是順風順水。他憑藉著自己突厥血統的關係,誘騙契丹人前來軍帳喝酒,內放麻藥,將其麻翻後砍頭。然後交到**以充軍功。

然而天寶十一年,安祿山起兵五萬,採用迂迴作戰法偷襲契丹軍,然而連日下雨,導致弓箭被浸溼,失去了彈性,連日行軍,士卒疲累,使得反應過來的契丹軍用弓箭一陣齊射,安祿山部陣腳大亂,幾乎全軍覆沒。無奈,安祿山還是隻身返回長安,向唐玄宗請罪,奸臣楊國忠多次提醒李隆基:安祿山要反。

可是李隆基卻不聽,寬恕了他。

我想,這時,安祿山已起反心。因為,他向唐玄宗說,他要自請降級。但是,他開始暗地裡招兵買馬,而且短時間內奪得多個牧馬區。

並急行軍三四百里,到達早就準備好的范陽城,他在這裡,取得了起兵需要的龐大糧草。范陽,就是處於現在的北京和保定附近,正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處。糧草,兵馬,私兵,大量藩鎮基礎所導致的長安**軍力薄弱。

這種種因素,終於促成了這場醞釀已久的兵禍。從此,唐朝失去了對京杭大運河的控制,而藩鎮割據又使得京杭大運河無法連通,故而整個唐朝就此衰弱。

4樓:水瓶囧囧

安祿山造反,是唐玄宗晚年機關算盡,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結果。唐玄宗幾十年下來一直沒有玩脫的用人原則是因,安祿山自己在楊國忠的威脅下劍走偏鋒發動了在唐玄宗看來沒有勝算的叛亂便是果。唐玄宗對安祿山本人的判斷存在誤差,過分高估了安祿山的理智。

而安祿山對唐朝的局勢存在誤差,過分高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勝算,君臣之間互相利用又缺乏默契,就釀成了安史之亂的巨大悲劇。

5樓:你若安好

因為唐朝**中後期腐敗,唐玄宗老的時候就不那麼英明瞭

安史之亂後唐朝出現了什麼局面

安史之亂 後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其實在安史之亂後,唐朝形勢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關中集團畢竟是戰爭的勝利者,又有全國的供給,實力還是要強過河朔軍閥的 而河朔軍閥內部矛盾重重,比較有大的軍閥就有范陽節度使 成德節度使 魏博節度使等等。的神策軍對單一軍閥有碾壓性的優勢,只要不動河朔諸鎮的整體利益...

唐朝時期的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重要因素,安史之亂在當時

在常規的歷史觀點中,安史之亂 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是,實際上 安史之亂 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恐怕超越千年,甚至延續到近現代,堪稱中華民族命運的轉折點。安史之亂 導致重文輕武,漢人血性消磨殆盡!安史之亂 的一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藩鎮割據,而藩鎮割據又導致了五代十國疊起。為了防微杜漸,宋太祖採取了...

什麼是安史之亂,請問什麼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來 國歷史上一次 源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 也指安慶緒 史指史思明 也指史朝義 安史之亂是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755年 至唐代宗寶應元年 762年 結束,前後達八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