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旅遊資源的因素有哪些破壞旅遊資源的因素有哪些

2021-03-07 02:36:50 字數 5329 閱讀 5470

1樓:賀長幹

大體可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一)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壞又可分為突發性破壞和緩慢性破壞兩種。

1,突發性破壞:自然界的某些突發性變化,如:**、火山噴發、洪水、泥石流等。

2,緩慢性破壞:自然界的風化作用、溶蝕作用、侵蝕作用、氧化作用、風蝕作用、流水切割作用、地球板塊移動、溫度變化和潮溼以生物的生命規律等,都會對旅遊資源產生影響。,

(二)人為因素是多方面的、嚴重的,大大超過了自然風化的破壞程度。按破壞的根源可分為戰爭破壞、建設性破壞、旅遊開發經營性破壞和旅遊者的破壞。

對旅遊資源進行保護主要可採取的措施:

(1)對旅遊資源的保護應採取以「防」為主、以「治」為輔、「防」「治」結合的原則。運用法律、行政、經濟和技術等手段,注意加強對旅遊資源的管理和保護。

(2)對於自然作用所帶來的危害,主要應採取必要的技術措施加以預防,如室內展覽館、隔離裝置等。因條件限制不宜採取類似措施的,則應經常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治理和修繕。

(3)為了防止由於旅遊者方面的原因而對旅遊資源可能帶來的危害。

①加強本地的旅遊規劃工作,充分估計環境容量飽和給旅遊資源帶來的破壞性影響。

②對於重要的文物建築、供遊人觀賞的珍稀動植物等,應架設隔離裝置,避免遊人觸控攀爬。

③對於違反有關規定者要予以制止,並視情節輕重給予批評、罰款乃至追究其法律責任。

(4)對於旅遊者以外的其他人為原因,如當地居民、旅遊企業等造成的破壞,除應加強旅遊資源保護的宣傳外,還要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規加以約束。實際上,宣傳和立法固然重要,但關鍵還是要分派和落實有關執法和保護工作的責任。

2樓:偶滴圈子

一、要了解破環旅遊資源的因素,首先我們得了解下背景: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快速發展,中國旅遊業得到持續快速發展,國際國內收入已超過4000億元,旅遊業已成為中國的重要產業。由於旅遊資源保護立法的滯後、管理體制的弊端,伴隨著迅速增長的旅遊需求,在經濟中心論的思想指導下,很多地方出現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破壞了旅遊業賴以存在的自然資源基礎,對生物多樣性和傳統文化的保護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二、瞭解了這些後,我們再從兩個大的方面來談破環旅遊資源的因素:

自然因素:

1.地質災害,如**、火山、水火災害等。

2.氣象災害,如風蝕、水蝕、日照等。

3.生物災害,如鳥類、白蟻等。

人為因素:

1.戰爭破壞,如圓明園。

2.遊客不良行為帶來的破壞。

3.經濟建設不當造成的破壞。

4.政治因素帶來的破壞,如「文革」。

3樓:小東犬

1.1中國現階段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1.1.1水體的破壞

4樓:匿名使用者

試論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及其保護

田喜洲在第一屆東亞國家公園與保護區會議中提出:生態旅遊是通過環境上敏感的旅遊和設施提供的宣傳以及環境教育,使遊人能夠參觀、理解、珍視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區域,同時,不對其生態系統或當地社會產生無法接受的影響或損害。據世界生態旅遊大會宣稱:

現今世界生態旅遊的年總收入達200億美元。另據調查,中國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收入也已達52億元人民幣。然而,有資料表明:

我國生態保護區中,有22%遭到破壞,11%的資源出現退化。這說明,生態旅遊迅猛發展,生態旅遊資源破壞嚴重。生態旅遊資源還有其非常脆弱的一面,若不重視生態旅遊資源的保護,勢必影響到生態旅遊的發展,並有可能將生態旅遊徹底葬送。

l.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概念的界定

"脆弱性"是指某事物由於受到外力(如拉力、衝擊力等)容易破碎的性質或某事物本身具有不穩定因素而造成該事物的不穩定性、不堅強性及易消亡性。據此,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可從以下兩方面的理解:一是把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定義為生態旅遊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破壞,從而失去自身的平穩性、堅強性,並最終導致生態旅遊資源的消亡。

二是生態旅遊資源本身具有不適應過度的市場發展和需求,即易受到市場影響,有與市場過度需求相矛盾的一面,也就是「不適應性」。

2.對生態旅遊資諒脆弱性的幾點認識

2.1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真實性

人們把某個生態區或自然保護區內的資源開發為生態旅遊景點,就有了遊人的旅遊和消費等活動,生態旅遊資源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其恢復起來就沒有在自然狀態下快,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就會表現出來,且這種表現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2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人為性

這裡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人的作用是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主要引起者,但不是全部。因為除了人的作用外,還有自然力的作用,如**、火山噴發、洪水等,這些自然力作用在一定時期內使生態旅遊區失去生態環境或雖然生態環境還存在,但己失去旅遊價值。

二是人的作用是指人經常性的具有破壞性的作用,而非人偶爾的非破壞性的活動。三是人在生態旅遊資源面前多數時候是"破壞者",而不是"建設者"。此話雖然偏激,但是事實。

2.3趨利避害,促進生態旅遊資源再生

生態環境堅強性是指生態環境少受或不受人類的影響,其本身所具有很強的恢復能力。然而,生態旅遊資源為人類利用後,由於受到人類強大外來作用的影響,遭到破壞而失去再生能力,所以才表現出了脆弱性。如何趨利避害,促進資源再生平衡,即是我的根本目標。

3.生態旅遊資源脆弱住的表現

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源遭到破壞,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旅遊資源等。這些資源的破壞,會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失去穩定性,或者使生態旅遊的美學價值遭到損失,從而使生態旅遊活動終止。

二是表現為生態環境失去平衡和穩定,如在生態旅遊區大搞狩獵、燒烤野味等活動,都會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從而使生態旅遊失去基礎。三是表現為生態旅遊創收能力下降,經濟效益降低。這是由於前兩方面的破壞,使生態旅遊價值下降,受到市場規律和市場環境的影響引起的。

4.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產生的原因分析

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產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且以人為因素為主。自然因素是由於自然力作用而使生態旅遊資源遭到破壞。

它引起的破壞力有大有小,小的破壞可在較短時期內得以恢復,大的破壞甚至在長時間內也不可能恢復。人為因素破壞是由於人類的某些行為,如過度開發等所引起的。這種破壞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生態環境也是可以自動恢復的。

但是,人的有些行為可能造成某些資源的永久破壞,某些物種的消亡或生態旅遊價值喪失。因此,人為因素破壞是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引起的主要因素,且破壞也最持久和嚴重,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它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生態旅遊區粗放經營,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和生態性。部分旅遊開發經營管理者重開發輕保護,對資源採取掠奪式、粗放型開發利用方式,造成了許多不可再生資源的損害。如,九寨溝由於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湖泊水位每年下降6-30釐米,致使黃龍鈣化堤已經開始退化變色。

另外,經營目光短淺,不顧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盲目擴大遊人數、建築數量;盲目發展機動車輛,致使汙染增大。以索道為例,作為國家公園在山上修建索道都是應嚴格控制,如美國、日本等國家是明令禁止的,而我國則缺乏控制和管理,許多生態旅遊區內,都有索道興建。②**巨集觀管理混亂或管理無力。

由於主態旅遊區涉及多個**職能部門,包括:林業、農業、水利、旅遊局等。正是由於這種職能劃分不明確,導致生態旅遊區多頭管理。

另一方面,一些**除在生態旅遊區開發旅遊外,還在其中開採礦產資源,興建水電設施等,即**想最大潛力地挖掘生態旅遊區的各種資源。然而,這樣只會使生態旅遊區遭到破壞,而旅遊主管部門又無力制止或干涉。③國民生態意識淡薄,旅遊行為非生態化。

國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欠缺或淡薄,可以說旅遊到**,就汙染到**。因為旅行社和各級**把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自然旅遊與生態旅遊等同起來,大加鼓吹。在缺乏全域性的自然保護規劃和不徵求當地社群意見的前提下,全民發展生態旅遊。

**旅遊週期間許多生態景區遊客爆滿,其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甚至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部分遊客隨地吐痰、亂扔東西、攀折花木、恐嚇動物等,都是生態環保意識淡薄的體現。

5.克服生態旅遊資諒脆弱性的對策

生態旅遊在開發經營、消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過度生態旅遊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環境損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伴隨經濟效益增長的是生態環境、自然景觀、文化特色和傳統習慣等代價的付出。生態旅遊業賴以發展的生態旅遊資源也是有限的,那種對生態旅遊資源採取"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做法,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益,造成旅遊發展越快,環境汙染越嚴重的狀況,並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總目標。

因此,尊重和保護生態旅遊資源和環境,不斷改善環境質且,促進人類和環境和諧共處是生態旅遊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解決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問題的根本辦法。

5.1 倡導和堅持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基於各國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加劇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規律是人類反思其歷史經驗,謀求在人類未來發展中實現發展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客觀需求和規律。根據可持續發展規律,生態旅遊開發商、經營管理者和消費者(遊客)都要對生態旅遊環境實現良性迴圈擔負起更多的責任。生態旅遊作為一種高階旅遊形式和產品,是實施可待發展的重要方式和行動,應充分考慮它對資源和環境、生物多樣化的影響。

5.2 認真做好生態旅遊規劃

生態旅遊規劃是應用生態經濟學、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將旅遊者活動與環境特性有機結合,進行旅遊活動在空間環境上合理佈局的一種規劃。在規劃時要考慮生態旅遊資源狀況和特性及分佈、旅遊者類別及需求特徵、生態旅遊環境容量大小、旅遊地生物多樣性程度和保護條件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旅遊地公平發展和各方利益兼顧等原則。在不破壞生態旅遊環境基本原則指導下,分析生態旅遊地重要性,劃出功能分割槽,確定發展的基本策略和實施步驟,制定旅遊線路,選擇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旅遊和居民居住的規劃方案。

5.3 加強教育,提高履行職責與義務的自覺性

生態旅遊開發者、管理者往往是生態旅遊和環境保護的引導者和監督者。因此,首先就必須對他們實施生態旅遊教育。通過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應履行的職責和義務。

其次,生態旅遊開發者、管理者還要調整理順管理體制,以保證生態旅遊管理的有序性。最後,生態旅遊管理必須加強生態旅遊法規條例的建立和執行。例如,規定生態旅遊的消費模式、徵收生態區的生態環境費用;認真執行《環境保**》、《森林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等。

5.4 加強**巨集觀管理

**巨集觀管理包括制定相應法規、政策、審批開發專案、監督、評估管理者和宣傳教育工作。因此,首先,**要制定出相應的巨集觀政策,這是發展的先導,是進行管理的前提和條件。在經濟政策方面,支援那些有利於提高景觀生態多樣性,增強地方生態旅遊特色,可吸引更多生態旅遊者的產業;在環境政策方面,加強對生態旅遊產品的環境影響評價,根據有關法規徵收一定環境稅或頒發無汙染獎金;在技術政策上,提倡保留一些民間技術和生產部門,儘量做一些融古老技術和現代技術的體系,使生態旅遊區更有吸引力;在社會政策上,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生態旅遊活動走上科學化、生態化的道路。

總之,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會隨著生態旅遊活動的不斷髮展而延續,隨著人們合理化、科學化、生態化的開發保護而得以不斷減弱。因此,認真做好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制定並執行生態旅遊發展政策;認真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和審計,實施生態旅遊管理和認真做好對旅遊者進行生態教育等工作,才能保證生態旅遊地環境容量不超載,生態旅遊環境實現良性迴圈,最終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商學院旅遊管理系;原載《生態經濟》2023年第12期)

旅遊資源具有哪些特徵,旅遊資源的特徵有哪些

不同於土地 礦藏等傳統資源,旅遊資源一般具有廣域性 區域性 不可移動性 多樣性 永續性等特點。1 旅遊資源在地域分佈上十分廣泛。可以說,在地球上任意一點都有旅遊資源分佈。如在人口密集的陸地上有人們熟悉的各種自然 人文景觀,像黃山集地質遺產 文化遺產 自然遺產於一體。城市有體現人類智慧的現代建築,鄉村...

對旅遊資源評價的認識,旅遊資源評價及其方法

旅遊資源評價是在旅遊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從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旅遊資源及取得最大的社會 經濟 環境效益的角度出發,選擇某些因子,運用科學方法,對一定區域內旅遊資源本身的規模 質量 分級及開發前景和外部開發條件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判鑑定的過程。旅遊資源評價的目的在於 通過對旅遊資源型別 質量 數量 等級 功能...

旅遊資源的特點有哪些

一 觀賞性和體驗性 旅遊資源與一般資源最主要的差別,就是它有美學特徵,具有觀賞價值,其作為資源所共有的經濟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觀賞性來實現的。儘管旅遊動機因人而異,旅遊內容與形式多種多樣,但觀賞活動幾乎是所有旅遊過程都不可缺少的。沒有觀賞性,也就不構成旅遊資源,旅遊資源的觀賞性越強,對旅遊者的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