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絲綢之路的的特點及出現的背景: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2樓:手機使用者
目的: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準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
經過: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
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
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曰趨頻繁。
西域都護的設立: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絡。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
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3樓:匿名使用者
漢朝中原政權由於面臨北部匈奴邊患,漢武帝於公元前138年派出了張騫等人出使西域大月氏國,想聯合匈奴的老對手大月氏一起夾擊匈奴。但張騫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大月氏國時,時間已過去了10年,大月氏國被匈奴擊敗後早已西遷,不願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漢朝結盟。這次出使雖未如願,但卻歷經大宛國、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家,獲得了有關中亞、西亞各國的情報,比如,張騫瞭解到,大夏往西還有國土更廣大的安息(波斯),安息以西尚有條支國等。
安息的四界範圍約相當於今裡海,幼發拉底河,波斯灣,印度河包圍起來的區域。從安息西行可通達當時大秦(羅馬帝國)的一些重要工**市,如安提阿克和利凡特,東接大夏,身毒(今印度)。所以安息在中國與西亞、歐洲的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
張騫回到長安後向漢武帝如實作了彙報,漢武帝深知和這些國家建立友好關係的巨大意義。自此以後,張騫又兩次出訪,帶去了數量眾多的金幣和絲綢衣料,一部份作為贈送,一部分則與各國進行了廣泛的**交換,並派副使訪問了安息、身毒等國。此後為保證這條道路的暢通,漢朝又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設立河西四郡及玉門關,陽關兩個軍事城堡,公元前60年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統帥西北諸軍,監視烏孫、康居、大宛及其他西域小邦的動靜,確保漢朝派往外國的使節**和民間商隊的給養、安全。
這條歐亞大道從此成為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的重要通道,開始繁忙起來,一直到宋代海路開通,這條陸上洲際大道才開始沒落。近代德國學者李希託芬在其《中國親程旅行記》中談到這條中國西域與希臘羅馬的交通路線時,首次稱之為「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慢慢就在世界範圍內流傳開來。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中國人很早就有的一句諺語。
但是,真的要到羅馬,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只有通過這條絲綢之路,這一商路上的交易基本上可以分為三段:分別由不同民族的商人掌控著。最東段的是中國商人,一般從長安出發到達羅布泊或者只到達敦煌;中間一段是由波斯商人或貴霜帝國商人控制;最西段是希臘人,敘利亞人和猶太人。
在公元一世紀末到三世紀,這一條漫長的通商大道上連線著四個疆域遼闊的帝國:中國、貴霜,波斯(安息)和羅馬,此後則有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斯坦因20世紀初在絲路古道上發現的中國古代絲織物最初的大宗商品主要是中國漢朝的絲綢,而最大的買主就是羅馬帝國。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段沿途各站那些販運東方貨物的商人都絕口不提這些絲綢究竟來自何處,羅馬人以為它們產自安息,直到公元前70年左右,羅馬人佔穩了敘利亞,才知道這種產品是由一個遙遠的民族所製造,他們稱之為「賽里斯國」,即希臘語的絲國。當時羅馬正處於全盛時代,上流社會階層的財富多得連它的主人們都不知道如何用來花費了,在一種揮霍成風和追求奢侈享受的氣氛中,中國絲綢很快風靡羅馬社會,成為廣受追捧的高檔紡織物。絲綢之路開通以後,通過安息人的轉運,中國絲綢源源不斷地輸入了羅馬,換走了大量的**。
在絲綢之路東段,官方**和民間**也十分活躍,張騫通西域後,漢朝**便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大宛軍馬,使節們還帶回了養馬用的苜蓿種子,此後,輸入中原的還有葡萄、胡椒、象牙、琉璃,各種香料,毛毯等,伴隨著物質**的發展,西域各國的技術、文化藝術及宗教也逐步傳入到中國,西域**、樂器、歌舞,以及金銀器製作,佛像雕刻等,逐步影響到中原文化。而影響最重要的是佛教的傳入,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張騫二次出使西域之前,漢武帝根據張騫的情報,多次派出使節從四川出發前往雲南,企圖從南方打通通向緬甸,經印度到達大夏等地的通道,但都無功而返。
這條南方絲綢之路應是民間**自發形成的,而且應有多條路線,但以當時的民族及國家分佈情況看,這條商路仍然是分段拼接形成的,巴蜀絲綢在這條商路上,應是逐段逐段由沿途不同民族的商人進行轉運,接力賽一般地輾轉販賣到南亞和西亞,最後到達地中海地區。這條南方絲路直到現在仍是各國絲路文明研究者的探索物件,由於史料及出土文物的匱乏,至今仍未有清晰的歷史面目。
4樓:匿名使用者
u—兒女翻臃鑷。8愛ffsfdytgdfjghgxhfch一
絲綢之路的起源
5樓:小葉子
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
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製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闢行走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謂稱[1]得到世界的承認。
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樑。
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 road)古代貫通中西方的商路。2023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不過他所指的是「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於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所謂西域則泛指古玉門關和古陽關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
後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上下跨越歷史2000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所以按歷史劃分為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按線路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陸上絲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為「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
陸上絲路所經地區的地理景觀差異很大,人們又把它細分為「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谷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 隋唐年代(589年~896年)絲路空前繁榮,胡商雲集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定居者數以萬計。
唐中葉戰亂非常頻繁,絲路被阻,後雖有恢復,規模遠不如前,海上絲路逐漸取而代之。北方陸上絲路指由黃河中下游通達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絲路、沙漠綠洲絲路。前者存在於先秦時期,後者繁榮於漢唐。
沙漠綠洲絲路延續千餘年,沿線文物遺存多,是絲路的主幹道。其起點一般認為是長安(今西安),其實它隨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轉移而變化。長安、郟鄏—洛陽、平城(今大同)、汴梁(今開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後為絲路起點。
草原森林絲路從黃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至中亞分兩支,一支西南行達波斯轉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爾山越伏爾加河抵黑海濱。兩路在西亞輻合抵地中海沿岸國家。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
東段。自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長安以西又分3線:
①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②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幹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林)。
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
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至南道的于闐;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裡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
由於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為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
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臺(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
絲路西段涉及範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係複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阿富汗喀布林後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
②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
③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干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裡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林)。
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番禺(後改稱廣州)、登州(今煙臺)、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
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
泉州發端於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歷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
①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朝鮮、日本。
②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東南亞諸國。
③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
絲綢之路的背景,絲綢之路的背景資料
絲綢之路 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線亞洲 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 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人們通常所指的絲綢之路是穿越中亞 翻過帕米爾高原 抵達西亞的線路。若再往北走,則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公元前139年,張騫首次從長安出使西域,到達樓蘭...
課文 絲綢之路寫作背景,絲綢之路課文主要內容
中西交流日益密切bai,du 作者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勾zhi起讀者對歷史的遐dao想。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內,生動描繪了 容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僅只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更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友好往來 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文章語...
絲綢之路的,絲綢之路的資料20字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抄。襲是指西漢 公元前202年 公元8年 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 今西安 為起點,經甘肅 新疆,到中亞 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這條道路也被稱為 西北絲綢之路 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 絲綢之路 名稱的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