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儒學發展中有何地位儒學的發展過程中,荀子和朱熹誰的地位更高

2021-03-07 09:35:28 字數 6378 閱讀 9967

1樓:筆有千秋業

為您奉上,請你參考:

1:他的《四書集註》繼承和發展了孔孟思想,融匯了儒學、佛學以及中國的道家學說,提出了全民教育目標及體系,確立了儒家文化的道統地位,

2: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元朝、明朝、和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

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註》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說,也對後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

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響。

:3: 兩宋時期,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

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門人黃斡曾總結曰:「繼往聖將微之緒,啟前賢未發之機,辨諸儒之得失,闢異端之論謬,明天理,正人心,事業之大,又孰有加於此者。

「(《行狀》)又曰:「自周以來,任傳道之意,得統之正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日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

「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江西之學,浙東永嘉之學,非不岸然,而終不能諱其偏。「(《宋元學案.晦翁學案》)這些評價雖屬溢美之辭,但真實地反映了朱熹在學術界的地位及其影響。

朱熹死後,被諡為「文公「,贈寶謨閣直學士,又追封徽國公等。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自元朝始,朱熹關於經學註釋著作成為科舉考試的依據。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朱熹之言,則成為不能更改的、絕對的權威。易學是是如此。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於卷首,又與**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後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從這個意義上講,朱熹真正確立了河洛之學和先天之學在學界的地位而為後世大多易學家所認可。

2樓:匿名使用者

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註》在元明以來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確定了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朱熹的思想還流傳到朝鮮、越南、日本,產生了很大影響。

儒學的發展過程中,荀子和朱熹誰的地位更高

3樓:

拙見孔.孟.荀.朱.董.王.二程.陸孔孟排名很前面,理由不說也知道了吧。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對孔子的思想有反駁和整合,並有所發展。朱熹的思想應該不能算是儒家思想,不過影響了宋後所有朝代的人,比如王守仁(就是王陽明)。董仲舒嘛,輔佐漢武帝,默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毀滅了其他學科的同時促進儒術的進展王守仁,字陽明,本來收到朱熹格物窮理的思想,整天思考「存天理去人慾」後來實在格不出,但是後期豁然開朗,自己創立了後二大學派的「心學」,對明清學者很有幫助。心學是強調「知行合一」的。後來的陶行知就是因為參悟了知行合一才改名的。

二程,對儒術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成效遠沒有那麼大。所以排名靠後.陸九淵對儒術的研究也很深,也可以是先驅級的人物,本來可以排在王守仁前面,這看樓主評價了,因為很多教授說他思想迂腐。

另外說一句,王守仁不是理學的代表,他是心學的創始人嘛。

朱熹在儒學發展中有何地位?

4樓:多肉

朱熹作為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貫通、融會和吸納以釋老為主的諸家思想,在二程的基礎上繼續吸納諸家思想,目的是為了推進儒學的進一步發展。

他創造性地將佛經道藏作為儒學的註解,看似是一個潛移默化深受三教融合的知識分子的興之所至的註解,實則是在思潮中確認強化了儒學的居中統治地位。

「朱熹」詩詞節選

1、《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3、《水調歌頭·富貴有餘樂》

富貴有餘樂,貧賤不堪憂。誰知天路幽險,倚伏互相酬。請看東門黃犬,更聽華亭清唳,千古恨難收。何似鴟夷子...

4、《水調歌頭·長記與君別》

長記與君別,丹鳳九重城。歸來故里,愁思悵望渺難平。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煙艇,一笑俯空明。有酒徑須醉...

5、《西江月·睡處林風瑟瑟》

睡處林風瑟瑟,覺來山月團團。身心無累久輕安。況有清池涼館。句穩翻嫌白俗,情高卻笑郊寒。蘭膏元自少陵殘...

6、《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綠》

堂下水浮新綠,門前樹長交枝。晚涼快寫一篇詩。不說人間憂喜。身老心閒益壯,形癯道勝還肥。軟輪加璧未應遲...

7、《滿江紅·秀野詩翁》

秀野詩翁,念故山、十年乖隔。聊命駕、朱門舊隱,綠槐新陌。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開瑤席。更流傳、麗藻...

8、《浣溪沙》

壓架年來雪作堆。珍叢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卻恐陰晴無定度,從教紅白一時開。多情蜂蝶早飛來。

9、《鷓鴣天·暮雨朝雲不自憐》

暮雨朝雲不自憐。放教春漲綠浮天。 只令畫閣臨無地,宿昔新詩滿系船。 青鳥外,白鷗前。幾生香火...

10、《鷓鴣天·已分江湖寄此生》

已分江湖寄此生。長蓑短笠任陰晴。鳴橈細雨滄洲遠,系舸斜陽畫閣明。奇絕處,未忘情。幾時還得去尋盟。江妃...

朱熹在儒學發展史上顎地位如何?簡要評價李贊思想的積極影響

5樓:流走的我的時光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李贄是16世紀中國的重要思想家,學術界對李贄思想的評價歷來有分歧,但大都對李贄思想具有進步性持肯定意見,而在李贄思想的屬性上則有明顯分歧。大部分學者認為他沒有超越儒家的思想範圍。對於這個問題要作具體分析。

在同一時代的學者當中,李贄是最勇敢、最進步的。他對封建主義、特別是對假道學的批判,頗為激烈,不但激怒了當朝,而且也激怒了當時的名儒學者,甚至當時的進步思想家,諸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等,都對李贄思想進行過口誅筆伐。

董仲舒和朱熹對儒學發展的貢獻

6樓:珊珊來遲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漢武帝採納,使儒學擁有正統地位

朱熹繼承發展儒學為理學,主張格物致知,鞏固儒學(唐朝佛道興起,衝擊儒學正統地位)為儒家經典作注,即後來八股文考試的內容

7樓:與鶴為伴的耕牛

董仲舒的主要貢獻是將王權神化,並將儒學成為封建統治的工具,儒學開始成為二千多年封建統治的正統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朱熹則使儒學思辨化道德化。

8樓:匿名使用者

儒學是一門學說,應該說任何對儒學的研究都是對儒學發展的貢獻。

但是,儒學在歷史上是統治思想,董仲舒和朱熹對儒學所做的,非但不是貢獻,反倒是對儒學發展的束縛!

今天社會上說的儒學,和先秦的儒學,是不太一樣的。

朱熹認為愛民的關鍵是什麼,這一時期儒學的地位如何

9樓:的人

漢武帝要解決王國問題,鞏固**集權國家,需要一種符合實際的統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而在建立政權時起了重要作用的法家思想,已不完全適應鞏固政權的需要,漢初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也不適應經濟發展後的變化。這時,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張,對儒學加以發揮,提出了「君權神授」、「大一統」的思想,適應了當時政治的需要。

也使自「焚書坑儒」以來陷於困境的傳統儒學在學術上得以發展。董仲舒對儒學的發揮適應了西漢大一統局勢的需要,對加強君主****集權統治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因此,儒學的正統地位得以在西漢確立。尊儒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漢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形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

封建政治與儒學思想密切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主義文化政策。

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學術思想,抑制了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背了思想統一於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宋明時期儒學有了怎樣的新發展?朱熹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10樓:匿名使用者

出現了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的宋明理學;「理」先於天地而存在,處於至上的地位,「即物而窮理」。

11樓:蘭堂紅燭不垂淚

新的發展:

1、自宋初開始,眾多儒家學者致力於儒學經典的重新詮釋:他們在排拒佛、道的同時,融合佛、道思想,將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問題廣泛而深入的**,創成一個以「理」為核心的更加精緻完備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2、北宋中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合稱「二程」。他們明確提出哲學意義上的「天理」觀念:以為天理是超越萬物、永恆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後有物。

南宋的朱熹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在繼承、發揚「二程」之學的基礎上,融會貫通諸家之說,形成一個龐大而完整的理論體系。

「二程」、朱熹的學說後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成為居於正統地位的官方哲學 和維護君主**的思想工具,世人習稱「程朱理學」。

3、與朱熹同時的南宋倫理學家陸九淵在程朱理學之外,異軍突起,別開一派。

4、明**學家王守仁與陸九淵一脈相承,並加以發揚光大。在他的理論體系中,「心即理」的觀念得到進一步強化,「心」作為一種精神實體,實際上已被視為宇宙最高本原,所以他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由於陸九淵和王守仁都高度重視「心」的作用,世人習稱這一學派為「陸王心學」。

朱熹的思想:

1.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採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絡的含義:

①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規律。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

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

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個範疇。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

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係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屬第二性。

2.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並從氣了一分為

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

他**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

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並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

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3.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窮其理。

朱熹**了知行關係。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行為重。

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4.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專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絡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

「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飢食渴飲之類。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

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係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係,「人心」須聽命於「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了天理人慾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慾,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慾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慾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慾,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慾望。

5.美學思想

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含有藝術美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統一。基於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朱熹**了文與質、文與道的問題。

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朱熹還多次談到樂的問題。他把樂與禮聯絡起來,貫穿了他把樂納入禮以維護統治秩序的理學根本精神。

如何認識遺傳素質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遺傳素質是指通過某種遺傳物質所傳遞的 父母和種系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點。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必要物質前提。具體地講 1 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遺傳素質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約著人的身心發展的過程及其階段。3 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在構成身心發展的個...

雲南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影響?以及「雲南」作為政區名

雲南,人類重要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雲南各民族融合 演變 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史,自戰國時期建立滇王國以後,行政建制和區劃經過無數次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雲南。元謀人 大約170萬年前,原始人群時期的人類就生活在中國大地上。雲南元謀人是我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猿人。到...

內力和外力在地貌的形成和發展中有何作用

1 內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內營力 是指地球內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泛指源於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 重力能及地球旋轉運動所產生的作用.表現為構造運動 岩漿活動等造成地球表層物質的變位和變形.2 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外營力 是地球表面在太陽能和重力驅動下,通過空氣 流水和生物等活動所引起的作用.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