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什麼和交戰雙方分別是什麼

2021-03-07 11:03:24 字數 3934 閱讀 5555

1樓:啊哈哈嗨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一場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與法西斯**分子戰鬥的世界規模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交戰雙方分別是軸心國陣營(德國、義大利、日本軸心國)和同盟國陣營(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到亞洲、歐洲和非洲,參戰國家多達61個,捲入戰爭的人口達17億,動員的武裝力量總人數超過1.1億。參戰**隊**總數為5000萬人以上,再加上平民,**總數達9000萬。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

交戰雙方

1.軸心國陣營

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傀儡**)、克羅埃西亞(傀儡**)。

2.同盟國陣營

同盟國(綠)與軸心國(橙)兩大軍事集團

波蘭、英國、澳大利亞、法國(自由法國臨時**)、紐西蘭、英屬印度、南非聯邦、加拿大、丹麥、挪威、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希臘、南斯拉夫、蘇聯、美國、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薩爾瓦多、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中國、瓜地馬拉、古巴、大韓**臨時**、菲律賓聯邦、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衣索比亞、伊拉克、玻利維亞、哥倫比亞、伊朗、賴比瑞亞、祕魯、羅馬尼亞、匈牙利、厄瓜多、巴拉圭、烏拉圭、委內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智利。 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在退出軸心國陣營之後也加入了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2023年9月1日—2023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3樓:秋秋秋天的菠菜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2023年9月1日—2023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納粹黨上臺

2023年10月,義大利王國國王任命墨索里尼擔任義大利王國總理,法西斯**在義大利王國開始建立。

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第一大黨。202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意志第三帝國上臺,2月製造國會縱火案,3月通過《授權法》,繼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籠,至次年8月頒佈《國家元首法》,對國家生活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並且加緊擴軍備戰。

從2023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走上了戰爭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軍部為中心,從首先發動侵略戰爭著手,然後通過天皇制機構,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適應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2023年,日本法西斯青年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使軍部實力大大加強。

不久,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軍事法西斯**。之後,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與日本簽訂**產主義協定,並且干預西班牙內戰。

到2023年11月,法西斯運動遍及23個國家,半年後增至30個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德意志第三帝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嚴酷條款懷有怨恨。202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國總理,納粹黨掌握國家政權,阿道夫·希特勒開始祕密武裝德意志第三帝國。

《凡爾賽和約》就是20年停戰的協議。

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核**是軍事科技在二戰後期產生的最新成果並被迅速應用到戰爭中的一個突出例子。原子彈幾乎是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生。2023年12月,德意志第三帝國化學家哈恩和物理學家斯特拉斯曼發現鈾原子核裂變現象。

在2023年以前,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核技術基本上是超過美、英的,然而由於希特勒熱衷於歐洲戰場上的大規模閃擊戰,德意志第三帝國核**研究起步不久便落後於美、英。2023年8月,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他的建議馬上引起美**的高度重視,美國**開始立項撥款,並於2023年8月正式將這一計劃命名為曼哈頓工程。

為完成這一工程,美國動用了6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投資達200億美元,歷時三年多,終於在德意志第三帝國敗亡之後、日本垂死掙扎之際的2023年7月l6日成功地**第一顆原子彈。2023年8月6、9日,美國分別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最新研製成功的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使兩座城市傾刻間化為一片焦熱的火海。原子彈的殺傷力令整個世界震驚。

原子彈的投放,迫使天皇裕仁於8月15日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由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給整個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作為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日兩國能否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為深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寬恕,並從而成為政治大國的重要條件。當歐洲國家決心翻過60年前那一頁黑暗歷史時,歷史問題卻仍然深深困擾著亞洲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日在對待歷史這一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德意志第三帝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戰爭進行了徹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百般抵賴,自戰爭結束以來竭力否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歪曲給被侵略國及其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尤其是近幾年來,美化其對外戰爭,為其對外戰爭侵略翻案的議論甚囂塵上,日本首相、內閣**及參眾兩院議員,下至數目眾多的民間組織、民間團體乃至個人,掀起了這場美化侵略戰爭的運動,日本這一舉動引起了社會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亞洲各國的警覺和強烈的反對。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其影響廣泛地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面。以軍事科技的發展為中介,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被極大地釋放出來,戰爭的破壞力空前增大、戰爭手段空前增多、戰爭樣式空前豐富、戰爭空間空前廣闊。

人類的戰爭活動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覺、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4樓:第二艾森豪威爾

二戰分為性質不同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帝國主義戰爭,第二階段為反法西斯正義戰爭。2023年6月蘇聯參戰根本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政治性質;2023年5月希特勒德國進攻西歐,英法被迫抗擊,戰爭性質改變。

法西斯方:德、意、日、維希法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泰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等。

反法西斯同盟方:美、蘇、英、中、自由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共52個國家

5樓:不能說吖

戰爭只有侵略方和反侵略方,戰爭是搶奪利益

6樓:吾名王氏十三

性質前期是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第二次瓜分,後期就是反法西斯的和平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交戰雙方是 。 a.同盟國與協約國 b.同盟國與軸心國 c.協約國與軸心國

7樓:匿名使用者

b.同盟國與軸心國

二戰中的同盟國

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第二次世界內

大戰時期建立的國家聯容盟。參與該聯盟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衣索比亞(臺灣稱為衣索比亞)等五十一個國家,其中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為同盟國的「四大國」。同盟國集團最終打敗了軸心國集團,取得了勝利。

軸心國(axi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1] 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名稱源於2023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者墨索里尼在《德意同盟條約》簽定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是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一 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爭霸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地步的必然結果。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醞釀過程。德 日 意法西斯國家在英 法 美綏靖縱容下,推行侵略擴張政策,首先在亞洲 非洲和歐洲發動區域性戰爭,最後挑起世界大戰。1 凡爾賽 華盛頓體系孕育新的國際衝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 法 美 意 日等戰勝...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特點是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特點是什麼?

戰爭規模大 危害大 戰爭引起了革命 戰爭中聯盟鬥爭激烈。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牽扯到了五大洲的居民。戰爭分為西 東兩大戰場,即歐洲 北非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國 義大利 日本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 匈牙利 羅馬尼亞等衛星國為一方,以中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 (100字左右)

以中國 美國 英國 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同盟國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 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少數統計,戰爭中軍民共 7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開始標誌 1938年9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