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手機使用者
食色性也 孔子在《禮記》裡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確是孔子對於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
飲食、男女。一個生活的問題,一個性的問題。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
男女屬於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有時候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說「食色性也」是孔子說的,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是與孟子同時的告子說的。 詳細請看下面的一段,摘自南懷瑾《論語別裁》 飲食男女 子夏曰: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幾句話,是接著證明了學問的目的,不是文學、不是知識,是作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歲,他的名字叫卜商。
孔子死後,在戰國開始的初期,他講學河西,在戰國時期一般對時代有影響的大學者,蒙受他的影響很大。所以這也是我們大家要注意的。領導歷史、領導國家社會的,到底還是學問思想。
現在引用子夏的話,證明學問是什麼。我們看原文「賢賢易色」,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學問修養好的人。
「易色」,古人如宋儒他們,是怎麼解釋的呢?他們對「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這樣受冤的。
)「賢賢易色」就是看到賢人——有學問道德的人,馬上跟他學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戀愛中的,把女朋友都丟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
如果真如宋儒的說法,我認為孔夫子不是聖人了。因為聖人,是不會違反人情的。孔子在《禮記》裡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的確是孔子對於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
一個性的問題,一個生活的問題。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
有時候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說「食色性也」是孔子說的,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是與孟子同時的告子說的。以後引用文章,不要將錯就錯,一錯再錯。 這個性的問題,究竟先天的性或後天的性呢?
以後再討論。但宋儒解釋「賢賢易色」,為了作學問,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丟開,這是不通的。 這個「色」字,很簡單,就是態度、形色,下面還有證明,所謂「態色」就是態度。
「賢賢易色」意思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這是很明白,很平實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個如何壞的人,看到一個好人,總會不自覺地對這好人比較友善,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講孝道。這句話有一個問題產生了,子夏為什麼提到「竭其力」呢?重點在這個「竭」字。
過去一般人講到對父母的孝順,是「非孝不可」。其實孝道也要量力而為,孝要竭其力,不要過分了。前一兩年,有個年輕人基於天生的(不是教育的)孝心,為了孝養父母,去做了小偷,犯了法,對於這樣行孝的人,在心理道德上,我們覺得這個人「非其罪」也,因為他為了孝順,為了醫母親的病,結果偷了錢,犯了法,這是可以原諒的。
但是在學問修養上看,對他的批評是「這個人沒有受良好的教養」。在道理上來講,這個青年是好心,但是好心要學識來培植它,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過分的事。中國古人有兩句話綜合起來的一副對聯說: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跡」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
比如一個人很窮,想買一罐奶粉給父母吃,但實在沒有錢,買不起,因此心裡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積蓄點錢再去買。只要有這個心,只要他這份情感是真的,我們就不能說他不孝。「原跡貧家無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實上有表現,那窮人家裡就沒得孝子了。
這個道理非常清楚,我們用這個道理來解釋,就是說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儘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這個「君」字,成為過去打倒孔家店的口實。他們認為這是**思想,是捧帝王、捧**的古老教條。
事實上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先要了解中國文化的「君」字是什麼意思。從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寫,頭上「尹」字,「尹」字的古寫是「丮」。我們的文字,是由圖案演變而來的,手裡拿一根柺杖,下面一個口,代表一個人,這個人年齡大了,學問道德很高,拿根柺杖,也等於指揮杖,所以凡是拿柺杖的,指揮杖的,都是君。
後來才轉借變成皇帝的專用,其實中國文化中的「君」也不是皇帝的專用詞,比如我們過去寫封信給平輩,不好稱他先生,也不好意思稱他老弟;乃至一位老師寫給學生,這位老師謙虛一點就稱學生「某某君」,如果說君是代表皇帝,就是「某某皇帝」了,通嗎?沒有這回事。日本人學我們中國文化,寫信通常都是以君為尊稱詞。
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論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認識你,認為非你幫忙不可,而你答應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應幫忙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轎子就規規矩矩一定盡心,答應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盡自己身、心的力量。
就好比結婚一樣,要做到從一而終。否則當初不要答應,既然答應了,講作人的道理,就要有信。至於替人家做事的道理就是忠,也就是儘自己的力。
不可以表面上願意幫忙,做出部下很恭敬的樣子,背地裡卻一切不同意,反而搗亂扯腿。即使在外面做主管,也常會碰到這些事。這就是作人的「臣道」不夠,簡單說就是不誠懇。
所以「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話解釋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肅然起敬,在家能竭心盡力地愛家庭,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家,放棄自我的私心,所謂許身為國。
還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再三提到,在感情上說,每個人都認為做到了對朋友言而有信。據我自己的反省,雖然很想徹底做到,事實上卻很困難。有時候對朋友答應了的事做不到,心裡非常難過,為了自己道德的要求,想盡辦法去做,所以仔細研究起來,「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實在很不容易。
所以子夏說,能夠做到
2樓:剛妍解盼晴
孔子,有一次他去會青樓的相好,被撞見了,就問他這就是做老師的樣子嗎?然後,孔子回答,食色,性也。
3樓:俟軍巨清霽
告子說的。
語出《孟子·告子上》:孟子與告子辯論,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是告子的論點之一。
孔子在《禮記》裡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即生活和性。
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的問題。
告子,一說名不害。東周戰國時思想家。曾受教於墨子,有口才,講仁義,曾和孟子辯論人性問題,認為人性「 無善無不善」;主張「食色,性也」。
趙岐在《孟子注》中說,告子「兼治儒墨之道」。由於孟子在人性問題上和他有過幾次辯論,所以他的學說僅有一鱗片甲記錄在《孟子·告子》中,這些記錄都很重要。
4樓:脫櫻賽梓柔
其實這句話雖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卻不是孟子說的。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對孟子的「人性善」觀點很不滿意,就找上門與孟子辯論。過程中告子說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
對於二千多年前的這場有關人性本質的辯論,最終誰勝誰負其實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被堂而皇之地記錄在儒家的經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從此之後也成了古人論述食慾和性慾本質的經典。
5樓:貳達揚尋巧
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上》,告子對孟子說的。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對孟子的「人性善」觀點很不滿意,就找上門與孟子辯論。過程中告子說了句「食色,性也」
。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
這句名言是誰說的,這句話是誰說的
風聲雨聲讀書聲bai聲聲入聲du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zhi 事關心此聯dao為明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內撰 容名聯談趣 275 顧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講學之餘,往往評議朝政。後來人們用以提倡 讀書不忘救國 至今仍有積極意義。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
「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這句話誰說的
最佳答案 列寧 這是前蘇聯電影 列寧在1918年 裡一句經典的臺詞 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是劇中列寧的衛士瓦西里前往鄉下徵糧前安慰餓得快要死的妻子說的。實際是當時去徵調土豆。妻子把家裡僅有的一塊麵包。悄悄地放進瓦西里的口袋裡,瓦西里在和妻子擁抱分別時,又偷偷地把麵包放在桌子上,看...
有思想的人都是孤獨的。這句話是誰說的
很多人都說抄過吧,像 李白也說過古來聖賢皆寂寞啊。像近代的魯迅也很寂寞啊。有好幾個老婆 也抽菸喝咖啡都是很寂寞。太祖說人間正道是滄桑啊。周星馳電影唐伯虎有7個老婆也寂寞啊。像愛因斯坦,愛迪生,牛頓,貝多芬。像現在剛出道的周杰倫。都很寂寞的。都說無敵也寂寞。有錢也寂寞。像古代皇帝都說孤家寡人呢。何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