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關街道的文化古蹟

2021-03-07 18:05:44 字數 4529 閱讀 9550

1樓:我愛李宇

位於上虞、紹興交界處104國道邊的煉塘,北依山丘,南傍運河,這個規模不算最大的村,卻至少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

相傳,這裡是越王句踐忍辱從吳國回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臥薪嚐膽、集糧聚兵、鑄劍備械之地,這一當年軍事要地的痕跡如今仍依稀可見。

據那裡的老一輩回憶,村裡「十」字中心河交叉口,原來有個足達20畝面積大的水塘,塘裡碎石布底,深淺無序,塘中間有個古墳堡-------其實全是碴石子,上面長著一棵3人不能合抱的千年古樟,樹身曾多次遭雷擊引起自燃,遍體鱗傷,黑洞洞的,破爛得不忍目睹,可枝葉仍十分茂盛,密不透光的濃蔭足有兩畝面積那般大,根基部成為鵝鴨之類水性家禽長年棲息、嬉戲之地,被眾人稱為老鴨沙灘。《紹興府志》記載:越王句踐鑄劍於此,有水塘供工匠洗擦,稱為煉塘。

與塘相呼應在河西有一塊約莫百餘畝大小的高地,這塊高地西南方位有條200米寬的鄰地接壤帶,四周環河合抱,當地群眾習慣稱為「大墩頭」。據傳這裡就是越王兵工部隊鑄劍冶煉設墩子之地,故名大墩頭。

「十」字中心河將整個村子隔成4個聚居點,解放初,這4個居住點分別世居著4個不同姓的民眾,袁家、蔣家、鄭家、嚴家百姓,互不兼居摻住,界線十分清晰。據村 史志載:越王鑄劍完畢出戰吳國時,委派4名監護衛士留守軍工要地,這4個姓的民眾就是當年這4位衛士的後裔。

大墩頭往西300米,有條叫大運江的河流,15米寬的河沿處有一座三孔石砌平橋,長15米、寬2米,當地群眾稱之為「餘家橋」,確切地說叫「御架橋」。此橋中孔石質主橋樑兩側卻鑿刻著「煉劍橋」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字跡清晰,字底斗方,工藝精細,據考證,此橋是當年越王帶兵稱炭鑄劍,為往返於煉塘與道墟稱山之需而建。千年滄桑,風雪摧殘,此橋「幾經破損、幾經修造」。

《上虞縣誌》記載:(現存)此橋系康熙年間修造,已有300多年。橋雖十分蒼老,卻古韻猶存,是目前煉塘最負盛名的歷史證據。

此橋何以「一橋二名」,亦非難解之謎,「御架橋」乃皇帝架設的橋,系民間稱呼;「煉劍橋」,是煉劍需要建造的橋,乃官方命名也!

屈指算來,煉塘是個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老村。當年,越王句踐曾在此臥薪嚐膽,在興國興邦的悲壯創舉中灑過一片輝煌。但讓人惋惜的是那塘、那樹、那古堡已在「大躍進」年代被「改造」,或毀之無跡。

至今,雖景色不再,但跡象依舊,煉塘人仍引以為豪。 上虞的道墟,東關一帶,其水、其石,不遜於紹興城鄉,尤其是錚錚之石。且不說那鋪設在千里古纖道上一塊塊平整的石板,深深印記下弓背彎腰縴夫的粗獷號子;卻不說那鋪設石板的臨水老街,久久洋溢著紹興老酒的濃烈芬芳、茴香豆的濃厚醇味和人群的喧囂;卻不說那連線石板路的石拱橋邊古樸典雅的戲臺,千古流傳著「紹班大戲」的震天鑼鼓和高亢的唱腔;卻不說那迎親的花轎隨著醉人的腳步,在石板路上沿路灑下一串串喜慶的歡歌和紅豔豔的色彩。

只要靜心屏氣,俯首下察,就能隨處領略到那悠悠石板路上承載著的濃重的越地文化,神馳目騁於過去的歲月、往日的崢嶸。

細究石板路的形成,似乎並不是刻意的營造,恰恰是一種勤儉的紹興人隨意的「廢物利用」。在越地向來崇拜祖先,孝文化的流傳也就物化為隨處可見用石板築成的累累墳塋石槨,還有矗立在座座墳塋前的石碑、石祭臺,那是希望祖先能在牢固的生後居所中安享後人的祭祀,保佑後代的六畜興旺、家道恆昌。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不論是災荒,還是戰亂,抑或是「香火不旺」,歲月的風雨也湮滅了人們的記憶,留下了座座無主墳塋。

聰明的紹興人就把這些石槨、石碑、石祭臺拆除下來,鋪設在原本泥濘的路上,變成了平整、乾燥、堅實的石板路。從過去樹立在山坡受後人點香燒蠟燭祭拜,到今日踐踏在匆匆的行人腳下,那種前貴後賤的變遷,折射出一個家庭的衰敗、子孫的「凋落」,若真存在靈魂,那先輩的悲嘆定與江南的雨滴一起墜落,把堅固的石板鑿成一個個規則的小洞,彷彿一隻只仰望天際的深眼。透過塊塊石板的背後,一定隱藏著或歡快或悽慘的人生故事,令後人大發「物是人非兩茫茫」的感嘆。

正是這些承載著家庭興衰歷史的石板,時時昭示著古越厚重的文化。領略這種文化,不得藉助舟楫,也不得以車代步,最好是在石板路上瀟瀟灑灑地漫步前往。那種為趕時間匆匆忙忙的奔波不行,那種只看周圍不看腳下的「抬望眼」不行,那種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只顧高談闊論的也不行,只能獨身一人,擁有一份閒適的心情,慢慢地在石板路上踱方步,時時地彎下你尊貴的腰,去看去想去品味,一定能品嚐到石板路的「芳香」。

看到過一塊「祭神所」的石板,擠在眾多的石板中間,上方還雕刻著左石榴右蟠桃的圖案,字寫得端莊厚實,圖案刻得凝重古樸,處處透露出一種神聖與莊嚴,令人肅然起敬。事後據父輩講,這是一塊立在祠堂中的石碑,是一個宗族祭拜同一祖先的所在,祭神實際是祭先祖祭「家神」。所刻的圖案各有所繫:

石榴多子,寄託著多子多福的希望;蟠桃示壽,展現著延年益壽的祈盼。想來每當祭祀大典,眾多子孫濟濟一堂,弓著背,彎著腰,手拿一炷清香,嘴中唸唸有詞,虔誠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賜福。透過裊裊上升的清煙,似乎慈祥的先輩就端坐在上方,微笑著點頭答應晚輩的種種祈禱。

那種無言而莊重的場面,令人形骸雖在卻靈魂出竅,飄向遙遠的天際。還看到一塊寫著「先考楊太公某某、先妣楊太夫人某某之墓」的石碑,那字刻得很粗獷很潦草,想來出於貧寒之家,但同樣是一種厚葬的傑作,默默地傾訴著孝之傳家的亙古美德。而且此類的石板隨處可見,隔三岔五便可尋得一塊,似乎就是一家接著一家地排列而行,一直通向天國。

至於那石槨拆下來的石塊,則更是多得不勝列舉,厚的是蓋板,薄的是底板,小的是橫頭板,長的是側面板,有質量上乘的青石板,有粗糙質次的毛石板,有的整塊筆挺,有的碎成幾截,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卻都是寄附著一段生命、一段經歷、一段人生的坎坷悲傷或歡聲笑語。

在那毫不起眼的石板路上也藏著一部「書法大觀」,那行書的瀟灑,那大篆的厚重,那草書的不羈,那隸書的端莊,都可以在石板路上一一查尋到。王羲之、徐渭、倪元璐、祝允明,一位位書法大家的作品不也從石板上挖掘出來嗎?從如果用心地去一一品味甚至臨摩,也許便造就了一個「石板書法大家」而名聞遐邇,而且風格更貼近生活、更貼近百姓。

(一)楊梅山石棚概況

楊梅山位於蒿壩鎮的蒿尖山與鳳凰山之間,它的東面緊靠曹娥江,西面兩公里左右即是五大石棚遺址所在地——傅村牛山。由於此第六個石棚建在楊梅山頂,該山比牛山高一倍左右,且山路又陡,人跡稀少,這是石棚至今儲存完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楊梅山石棚與傅村牛山石棚結構基本相仿,三面都是由大石塊壘成,地面夯實。石棚高約兩米,底部寬一米

五、六,上部收緊,約

七、八十釐米。出口處又有所縮小,洞的深度為十米左右。石塊的形壯大小不一,大的上萬斤,小的近千斤重。

有四方的,也有呈三角狀的多是自然成形,不作雕鑿。與傅村牛山石棚不同之處是:它是南北走向。

這可能是楊梅山與蒿尖山、鳳凰山連在一起,南北延伸之故。但是它的南面出口處朝西而開,洞口朝向牛山的「爛牛肩」一號石棚是顯而易見的。另一個不同之處是:

它所用的石塊比牛山石棚的要小得多,特別是東西兩側石塊從上到下分四層疊成,而牛山「燕子窩」的四號石棚沉入地下的兩側大石塊表面平坦,而且是整塊的。再一個特點是北面的洞口是密封的,它阻擋了三九嚴寒的西北風的侵入。

石棚四周都用泥土掩埋成半地下式,只有頂部石塊暴露,而且留有

二、三十釐米的幾個縫隙,自然邁進了「天窗」。南面洞口距底面高約半人,人在洞內可以方便地行走,較為寬敞。筆者是同幼時夥伴周關壽先生一起上山的,他把此石棚稱為「埋鹽洞」與牛山的四個石棚同樣叫法。

(二)楊梅山石棚與牛山石棚都是古代越族部落的宗教紀念物

宗教是古人對於神道的一種信仰。那時生產力十分低下,人類對於自然界的認識極為淺陋,對日月星辰感到不可思議,在洪水猛獸面前束手無策,面對疾病,死亡是那樣的恐懼。因此總認為有一種異己的力量統治著人類,於是產生了原始宗教的神。

石棚是越族部落特有的宗教紀念物。依照部落上層頭面人物、信士大眾的要求,總想把膜拜神靈、祈求禱告的紀念物建造得巨集偉壯嚴,以表達對神靈的敬仰和虔誠。在新石器年代裡,古越人用極原始的方法採集山上萬斤巨石建造石棚作為宗教活動場所,成為越族部落一大特色。

石棚堅固,洞口生一把火,是人們躲避野獸的好去處。儲藏食物,儲存火種,安置老人、小孩則又是石棚的另一種用途。

早在一**五年八月,日本考古學家鳥居龍藏受東京帝國大學派遣,在我國東北遼東析木城發現石棚(dolmen),著名《南滿洲調查報告》一書(見《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1895-1949第43頁)。我國學者何光嶽、聶鑫林先生在《中華姓氏通書·陳姓》一書中也記載了山東、湖南零陵永州黃田鋪山上建有與之相同的石棚。據報道,日本、朝鮮、西伯利亞也發現類似石棚。

它們與上虞市蒿壩的六個石棚相比,規模要小得多。「這種石棚由三塊石頭頂起萬斤大頂石,棚內空高1.1米」(引自上文)。

該書作者推測:「石棚與東夷族宗教祭祀有關,很可能是舜帝南巡帶來的東夷文化。」他們之所以都沒有把石棚看作是越族部落的宗教紀念物,其根本原因在於此前沒有發現蒿壩牛山、楊梅山上的六大石棚。

浙江的上虞才是建造石棚的發源地,這裡曾經是越族部落宗教活動中心。

(三)結束語

石棚是新石器時代的建築物,並且是越族部落的宗教文化產物。這從傅村牛山四號石棚內發現的陶碗、陶豆和陶紡輪可證(見筆者《蒿壩牛山發現虞舜時代石棚遺址》一文)。這些古陶具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特徵,距今約4000-2023年,它與杭州的良渚文化屬同一年代。

牛山與楊梅山之間有一個叫嚴村的古龍窯(見上虞縣誌)。據考證,至少是商代以前的古窯址。眾所周知,良渚文化要比同時代的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先進一步,聯絡到東面的餘姚河姆渡遺址和西面的紹興馬鞍山文化遺址,對上虞蒿壩的六大石棚進行研究,其意義不限於考古範圍,它刻有百越古人,乃至中華民族的古老的文明。

蒿壩楊梅山頂的石棚儲存完整至少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好事,儘快修復牛山被損壞的石棚是我們這一代義不容辭的職責。沉睡四千年,淹埋在遺址底下的炭、骨頭、古陶,有關部門應組織保護,儘快開發,以免損失進一步擴大!

遵照梁啟超的《新世學》一文中提出的「穹古之石史」的論點,古老的禹、舜傳說或許通過石棚變成史實。

淮南有什麼歷史文化古蹟,淮南有哪些文化古蹟

淮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83年,在淮南八公山麓,淝水之濱,前秦與東晉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即著名的以少勝多 以弱勝強的淝水之戰。成語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源出於此。西漢時淮南王劉安是著名的思想家 文學家,他組織撰寫了 淮南子 等名著。近代,淮南地區的思想文化亦十分活躍,革命鬥爭連續不斷,出現了許...

遊覽歷史文化古蹟的意義是什麼,保護文物古蹟有什麼意義

1 可以瞭解來歷史增長見源識,開闊眼界。2 對於文化的學習也可以培養自己的文化素養。3 遊歷本身來說就是一件放鬆心情,陶冶性情,增長閱歷的事情。4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自己對人生,對一些事情或人物有更深層的理解,自己變得更加成熟。擴充套件資料中國文化古蹟列表編輯 1 萬里長城 八達嶺 明.延慶 2 十...

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勝古蹟有什麼我國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名勝古蹟有哪些

世界文化遺產裡的名勝古蹟有很多,難以一一例舉,其中在中國的部分有 一,文化遺產部分 1,長城,明清皇宮 北京故宮 瀋陽故宮 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博物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2,承德避暑山莊,曲阜孔廟 孔府 孔林,武當山風景區,拉薩布達拉宮,麗江古城,平遙古城,蘇州古典園林,北京頤和園,北京天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