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花花的美麗世界
《在山的那邊》述說的,顯然與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隨他的挫折經驗以及在這種挫折中他的日見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關。然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它要求詩人用 「形象」而非簡單的、概念化的語言來處理他所反覆體會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經驗。王家新沒有像很多人一樣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變成一種憤懣的喧囂,而是從中體驗出所有的理想的破滅之苦,並把它轉化成一種以「山」與「海」的對立為基本模式的沉思詩意。
從表面上來說,「山那邊還是山」這樣的發現,自然不過是「山那邊是海」一類幼稚幻想的破滅。然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嚮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所以,這種挫折也就喻示了詩人生活中所有的傷痛和失敗,它超越了具體的生活經歷而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情感經驗的象徵。
與之相對應,「海」則是那種永遠呼喚著我們出發的誘人的願望的象徵:「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詩人相信,「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山」與「海」的對立,往往是一種無法打破的對立,正如另外一位詩人在《山民》中所說,「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裡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所以沒等他走到那裡/就會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這首詩中,「山」與「海」的對立,「山」對「海」的隔絕,因為一個「一次又一次失望」卻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尋大海的倔強的「孩子(我)」的出現,而告克服。這「孩子」可以說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
這個山與海之間的「追夢者」,體現了我們內心「隱祕的想望」,更體現了一代人在現實的重重磨難與對理想的苦苦堅持之間的精神歷程。
在藝術上,《在山的那邊》看似線條單純,卻又波瀾迭出,緊扣人心。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他的語調並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迴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個孩子的語調這樣寫道:
「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在山的那邊,仍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些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衝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後的「海」對「山」的逆轉。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
2樓:夢醒無痕
沒必要那麼複雜吧
《在山的那邊》起源於童年經驗,是作者王家新在來到大學校園不久時寫的(於2023年)這首詩與作者童年的挫折和對於這種挫折日見深沉的感悟有關
不會太簡單吧
我覺得這樣足可以了呀
3樓:匿名使用者
還不是複製的!!!~~~~不過,還蠻有用處滴~~~
4樓:匿名使用者
sgeegsegsegs
王家新《在山的那邊》預習筆記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 現在丹江口市 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學。1974年高中畢業後下鄉到肖川農化廠勞動。1977年考人武漢大學中文系,就讀大學期間開始發表詩作。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3年參加詩刊組織的青春詩會。1984年寫出組詩 中國畫 長江組詩 等,廣受關...
王家新的預感的解析,王家新《預感》分析
1.以第二人稱,超然的口吻,敘說自己的預感.這種旁觀者的姿態顯示了詩人與時間與生命抗爭的冷靜和沉著,同時也包含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漠然.2.詩人的心緒被風吹散,一股冷清,孤獨的感覺使詩人的靈魂開始漂流.3.詩人用一個 夜晚 和 早晨 預演了整個生命的歷程,平淡的語句中蘊涵著深意,給人不盡的遐想 王家新個...
新五代史的創作背景
新五bai代史 原 名 五代史記du 是北宋設館修史以後zhi唯一的私修正史,dao撰者歐陽修專 1007 1072年 在已有了屬薛居正等主編的 五代史 以後,歐陽修為什麼獨出心裁,重又編出一部體例和寫法不一樣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 歐陽修傳 中對此作了簡約的說明 自撰 五代史記 法嚴詞約,多取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