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政治必修三 知識網路結構圖

2021-03-12 16:09:06 字數 5467 閱讀 4559

1樓:慕雪

社會主義思

想道德建設

的主要內容 核心——為人民服務 原則——集體主義 重點——增強誠信意識

基本要求——「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

著力點——「四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

「四個基本」教育: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教育。 樹立「三觀」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思想道德修養與知識文化修養 解決道德衝突的重要途徑就是在加強自身的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

知識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關係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2樓:開心大寶典

一、文化與生活

知 識 點   補 充  體味

文化 文化的外延

文化形式(如文學、藝術等)豐富多彩;文化活動(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文化特色(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文化生活各有特色);文化形態(有古今地域之別);文化性質(有先進與落後、健康與腐朽之分)

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人創造文化,不是純自然)

文化素養非天生,而是在教育和實踐中形成

精神文化與物質載體的關係(通過物質載體透視精神文化)

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在實踐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個人和社會產生影響(積極和消極)

文化與經濟、政治、綜合國力、個人成長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不一定同步),又反作用於經濟和政治(作用性質不同)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科技、人才、教育推動經濟發展;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越來越突出

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國內)提高公民的文化素養,增強參政意識和能力,推動民主和法制的發展;(國際)文化滲透加劇,反對文化霸權主義

文化與綜合國力競爭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中國在文化發展的國際競爭中應如何應對(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方向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援)

文化對個人成長的作用

(影響) 人創造文化,文化塑造人(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特點):影響人的**、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

對我們的要求: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

聚焦文化

競爭力 為什麼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文化競爭力倍受關注,其中科技、教

育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是維護自身文化安全的精神**。

怎麼辦 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二、文化傳承與創新

知 識 點   補 充  文化

多樣性與

文化傳播

文化傳承

的過程是

文化發展

本質是文化的創新文化

多樣性集中表現: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有共性與個性(源於實踐的共同規律和差異)。文化多樣性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樣性是文化繁榮的前提。

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發展本民族文化,實現世界文化繁榮。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原則 各國文化一律平等

文化傳播

(文化交流

的過程) 文化傳播的途徑(三個重要途徑:商人**、人口遷徙、教育)

文化傳播

的媒介 傳媒的發展階段(口語-文字-印刷-電子-網路)

現代大眾傳媒的產生以印刷**的推廣為標誌,現代資訊科技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交流對中國和世界的作用(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對文化傳播的正確態度(熱情歡迎、主動推動)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文化繼

承性 傳統文化的繼承性表現在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等的繼承

傳統文化

的特點 相對穩定性(保留基本特徵、具體內涵又因時而變)

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繫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兩面性)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辯正否定)

繼承和發

展 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辯證關係及要求: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及如何影響:社會制度、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資訊科技)、思想運動、教育

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功能、特點:能動性活動,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文化

創新文化創新

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發展的實質在於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基礎—社會實踐

文化創新

的作用 總體作用: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具體表現: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這賦予了當代中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

文化創新

的途徑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社會實踐 辯證否定觀

基本途徑 繼承傳統,推存出新—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既植根於傳統文化,又體現時代精神)

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博採眾長、和而不同、以我為主)

文化創新中要反對的錯誤傾向—守舊主義、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文化生活知識結構

三、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知 識 點   補 充  我們

的中華文

化 中華

文化基本

特徵源遠

流長 表現(見證)漢字、史書典籍

衰微的時間和原因

只有中共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才能再創輝煌,續寫壯麗。

博大精深

獨樹一幟 中華文學藝術

中國科學技術

多元一體 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原因: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

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呈現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特徵的重要原因:特有的包容性我們

的民族精

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地位、意義 維繫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中華民族精神

的基本內涵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愛國主義地位和作用、內涵(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是具體的,新時期的愛國主義就是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

民族精神

的發展為何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必要性:面對世界範圍內文化的相互激盪,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重要性:三個需要(提高民族綜合素質,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總體上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

怎樣弘揚和培育

立足點:立足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繼往開來,與時俱進。

主體:人人都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主要途徑(見綜合**):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心骨」作用;繼承和發揚民族優良傳統;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弘揚時代精神。

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知 識 點   補 充

文化生活色彩斑斕 當代中國

文化的特

點、產生的

原因、影

響、對策 特點:色彩斑斕,多種選擇,可喜與憂慮同在

產生的原因:市場的自發性、盲目性,傳媒的商業性

影響 「喜」(日趨多樣,充實,靈活有吸引力,喜聞樂見,傳播影響提高…)

「憂」( 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消極影響:阻礙科學、腐蝕精神、危害社會)

對策: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發展人民群

眾喜聞樂見

的文化 什麼是大眾文化?——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

如何發展大眾文化(要求):「一個原則」(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兩個服務」方向和「雙百」方針;「三貼近」「三創新」。

落後文化和

腐朽文化 當前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新特點 採用現代傳播手段,變換新的形式,辨析需要面對多種資訊渠道。

我國存在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封建思想的殘餘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經濟全球化和資訊網路技術的發展,既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也加劇了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文化對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的衝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帶來文化活力的同時,還導致不同社會群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市場自身弱點誘發不良思想。

對策(個人、社會) 第一是提高辨別能力和抵制能力;第二是奏響主旋律(支援、改造、抵制)

建設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

文化中國先進文

化的探索 結論:奉行「全盤西化」或「文化復古主義」都不能產生中國先進文化

轉折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是中華文化由衰弱走向振興的重要轉折點

發展先進文化

的科學內涵

(基本要求) 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四有」目標、「三個面向」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本質、社會主義的核心要求。

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關鍵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堅持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和和堅持文化多樣性是統一的。

永不褪色的

旗幟 馬克思主義是引領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幟。

新世紀新階段應如何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建設社會

主義精神文明 重要意義 三個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精神動力、智力支援

根本任務(根本目標) 「四有」、提高「兩個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主要內容(途徑) 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重點突出發展教育的原因:教育的創造性、選擇性特點,基礎性、先導性、全域性性地位)

思想道德

建設是文化建

設的中心環節 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地位+作用) 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社會主義思

想道德建設

的主要內容 核心——為人民服務 原則——集體主義 重點——增強誠信意識

基本要求——「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

著力點——「四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

「四個基本」教育: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教育。 樹立「三觀」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思想道德修養與知識文化修養 解決道德衝突的重要途徑就是在加強自身的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

知識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關係(相互促進)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永無止境→改造主觀世界、腳踏實地)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框架,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框架 人教版

不用查了 出書店買 直通車系列 高中政治基礎知識 我們高中生幾乎都用這個 就是你想要的知識框架圖 又小又薄 條理清晰簡潔 包你滿意 我今年畢業了 我的政治多靠它了 框架如下圖 1 2 3 4 政治,指對社會治理的行為,亦指維護統治的行為。政治是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尤指對於某一政治實體的統...

求高中歷史必修三的知識點歸納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 列舉先秦時期的儒家代表及他們的思想主張。列舉先秦時期的儒家代表及他們的思想主張。孔子的思想 孔子 核心 核心 仁 即 愛人 克己復禮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政治思想 為政仁德 仁 以德治民。以德治民。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 倫理觀 性相近。孟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 仁...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綱線索

狹義與廣義 定義 非政治 經濟 純 自然 的東西 文化與文明 文 意識形態 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 化 組成部分 非意識形態 的 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內 是人們的一種素養 如何形成 涵 是一種精神現象,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不同民族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