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什麼是禪 何為佛性?我很笨笨啥也不懂

2021-03-12 20:11:03 字數 5822 閱讀 1252

1樓:匿名使用者

送你一篇本人的部落格吧!想必會有些「緣」也未可知?

佛 理 (謂語小絲)

生活裡,人人都想解釋人生,可社會的變數總是修改著人生,使已經的常數與變數拉開巨大的落差。不再神祕,卻很陌生。面對成了第一命題。

過程著我、你、他……結論:人生是不可詮釋的!!笑和哭,主觀了你對此的一切態度,客觀隨你的態度被波瀾起伏;一條小小的河,在大江大渠中流淌;你當然就沒有了你的位置。

但你活著,卻是事實;現實對此卻又每每漠然置之……將你急的、愁的一佛出世,二佛成辭,三佛唯識;大智、大勇原不簡單,由大雄最終撐持住心念,在空中得緣;成了!

佛,原來是活著的死去,把死看的簡單。既然人生不可解釋,自然就得隨便客觀,把主觀與生活拉開,由過程去人生中漂盪……人生當然就成了一條船!你是過客;

過客的好奇,永遠是「看」!風情、風景和著風月,一一的過眼,一一地撥動心念,把本能的物性喚醒……所以高超的僧寶總是習慣著閉眼。讓生存的花粉,由「嗡嗡」的心念在腦海中釀著:

張開的眼球看時,總有陌生的蜜糖出現;煩惱,說穿,都是多餘的欲色作怪。笑,此刻顯出的當然成了得到的媚眼;失掉了笑的自然,迎接的當然有**的

一、二、三……無邊的耗損,無邊的煩!!故詞人謂之:「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把小城的故事,一再著重複。

人生成了湍流,生活怎不危險?!生存,自是艱難;「煩」的主題,成立時竟是一碟小菜;吃吧。

當早晨的太陽從東方升起,西邊的地理總是唱著傍晚。小苗兒青青,秋果兒黃黃。當你跨過高山、地平的阻擋,看到的結果,居然是:西邊,在永遠地迎接太陽!!

風俗多麼的賁張。每每把事情或真理淹沒在直觀的和現實的海洋裡,使人費解:讓千古一愛風化成千古一錯……只有當那知識的最終擴大變為化石,考古的哲學揭示出真正的事實,曾經的面對才一臉羞赧,嘲笑著自己有一半截曾是泥土,把肉體的靈魂也給誤了!

笑;當「人生是不可解釋的!」成為命題,偉大的哲學經大智、大勇的洗滌變的漂泊不安時,覺悟的「大雄」將豎起生命的華蓋把人生包括,一個「佛」字好生了得!!經、律、藏和佛、法、僧的念讀,原不是規矩和理解的關係,而必然使「人也是自然的一員」變得緊湊起來……自然,本屬一種生存的現象,和其它的生存一樣。

平等了生存,就等於平等了自然;自然的職能捨棄了競爭,卻盡情地享受著奮生,把天、地和周圍的賦於,極高的利用;成就把成功打倒,心境的平和與暴跳截然不同;「佛」與「名佛」原也本質著不同;都一同存在。現實著現實,事實有時竟不真實,只有「空」的高度把它看到。向「空中」致敬!

問訊的菩提蓮花多美;

用無聲的棒頭敲響沉睡的木魚容易,以語言的教導喚醒不睡的游魚很難。緣,在無聲無息中居然是一股線,把一顆顆散了的捻珠串起,人生從此有了嚮往。把迷信打倒,用行動去行為,感動總是比那憾動要好;平靜地看著,平等地等著;

磨去了脾氣,看淡了功利,收穫著自己,天空就撐持住心情。

流過去的,依然是:,風情,風景,風月……但不憧憬!

注——「俗,色,塵,佛」聯釋:人世間的關係,每每都由各自的世界觀所組成,並由自我的感覺及意識給控制而很少顧及他人,稱之為俗;這種「俗」,當它以行為於生活的方式進行表現或體現時,既為色;而又由於這種表現的無邏輯和理性,完全出於一時的生理·心理本能感覺需要,很象因風蕩起的揚塵隨風飄蕩無根並存在,所以便被命名為「塵」了!

這種隨風逐世的生活很俗,但大多人生或眾生如此。任何一個如果追求完美的人一旦闖入,哪肯定會造成心靈上極大的痛苦且無法擺脫……這也就成全了他對人生、人世本質的覺悟,最終「以身立世,以心超越」而成佛。

釋疑:「佛到底覺悟了什麼?」

覺悟了「人不能強求獲取非自然分配以外的所得」,由此使人性陷入在無休無止的「物慾(既紅塵)」的追求之中而扭曲。

2樓:匿名使用者

同意一樓的說法!lz告訴你,禪就是不可說。可能你以為一樓在耍你,不過你可以去買本禪宗故事看看,自然明白了。真的。

3樓:匿名使用者

笨笨即是禪意。

不懂即是佛性。

什麼是禪??佛教中的禪,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

經過古代先民開發,形成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教派。

而在佛教中的「禪」是「禪那」的略稱,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棄惡」等。就是在生活中靜靜過濾碎片,修正錯誤的思維,拋棄惡念。

佛教普遍採用的一種修習方法,源於婆羅門經典《奧義書》所講的即:靜坐調心、制御意志、超越喜憂以達到「梵」的境界。修禪,可以靜治煩,實現去惡從善、由痴而智、由染汙到清淨的轉變。

使修習者從心緒寧靜到心身愉悅,進入心明清空的境界。

三種禪介紹

1、世間禪,乃色界、無色界之禪定,有二:

①根本味禪:有四禪、四無量、四空等三品,合稱十二門禪。乃厭離欲界之散亂而修四禪,欲求大福則修四無量,厭色籠者修四空。

②根本淨禪:逢佛出世,聞佛說法,則得依之而直髮無漏智,故稱淨禪。有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三品,分別為慧性多、定性多、定慧均等所修。

2、出世禪:觀、練、薰、修四種:

①觀禪:觀為觀照。明觀諦照不淨等境,故稱為觀。有九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四種。

②練禪:練為鍛鍊,即指九次第定,此禪由淺至深,順序鍛鍊四禪、滅盡定,依不雜異念,以無漏法鍛鍊而滅有漏,通達八地。

③薰禪:薰為薰熟自在義,如獅子奮迅三昧,能除異念之間雜念,得順逆進退皆隨意自在!

④修禪:超越三昧,修治前定,使之精妙,可超越出入自在!

3、出世間上上禪:即

三種禪 - 「地持經」卷五之九種大禪

①自性禪:修觀心之實相,不外求。

②一切禪: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

③難禪:為深妙難修之禪。

④一切門禪:一切禪定皆由此門而出。

⑤善人禪:大善根之眾生所共修。

⑥一切行禪:含攝大乘之一切行法。

⑦除惱禪:除滅眾生之苦惱。

⑧此世他世樂禪:令眾生悉得二世之樂。

⑨清淨淨禪:惑業斷盡,得大菩提之淨報。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禪的產生與發展,完全是印度佛教東傳之後,逐漸地與中國本土文化相適應、相結合的產物。既有僧肇的造論,也有道生的說法,他們這些東土大德對佛法的弘揚,就為中國禪宗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齊樑之間,寶誌禪師的《大乘贊》,就頗近後世禪門的頓教思想,善會的禪修則已開啟了「中國禪」之先河(詳香港《內明》298期之拙文)。只緣東土有此大乘氣象,以故達摩祖師的東渡,方才找到了其禪法順利弘傳的緣(條件)。

也由於中國早期就具備了禪法弘傳的基礎,故六祖以後的禪法必然朝著單刀直入、當下即得的道路發展。這一發展方向雖然曾一度發展到了「呵佛罵祖」的境地,但畢竟只是在破斥學人的情識上的我執與法執上作功夫,而作為真正永恆的佛法是罵也罵不掉的,而真正的覺者也是罵不到的。

所謂「丹霞燒木佛,院主落鬚眉」,其緣由就在這裡。假如像胡適先生所說的那樣,禪家不做禪定修持,不對人生的終極目標作追求,那自然也就找不到自身的歸宿(即雲門和尚所說的「臘月三十日」)。而作為心性解脫的禪宗也將會從佛教的軌道上顛覆,從而轉化到純學術的方向上去了。

佛教最具中國特色者是禪宗,也就是由於禪法在不違背佛教的根本教義的前提下,又能充分注意與東土的中國文化相融合,使之徹底地「中國化」,而又不脫離佛教的基本軌則。倘若離開了這樣一個基本原則,也就無從談「中國禪」了,更無從談中國的佛教了。

5樓:匿名使用者

禪全稱是禪那,為靜慮之義。佛法中的禪,是離一切相的清淨本心。

外不著相是為禪,內不動心是為定。

6樓:匿名使用者

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說來是有問題的,因為禪是不能講的。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禪學,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份子和社會人士的重視。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慧,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禪合乎真善美的條件;雖然不容易談,可是要知道什麼是禪,那我們就不能不盡力弄清楚。現在我分成三個部分來敘述,這三部分是禪的歷史、禪的內容與禪的修法。

一.禪的歷史 a

佛陀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瀚無涯,可是,這些無數的文字般若,與禪宗的起源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

」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禪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禪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篤信佛法,曾經三次捨身同泰寺,佈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

『我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勞,怎麼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並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面來說,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在禪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卻不得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禪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用心,只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禪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裡,是與開悟的道無關。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後入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達摩不准許,神光遂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

並問他:『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惠能,根性甚利,雖處南蠻猶獦獠之地,求法熱忱,並不落人之後。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後來,五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依據,若是見性,即得衣缽,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眾都以為衣缽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缽沒有傳給他。

惠能在柴房裡得悉此事,心想我也來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語題在牆上。這偈語是這樣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知道惠能已經見性。為恐其招忌,乃著人將偈拭去。然後到柴房敲門。問道:『米熟了沒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著篩耳。』

五祖遂又在門上敲了三下,惠能會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請他開示。

五祖傳授他《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頓然大悟。五祖遂將衣缽傳他,並命他南行,以待時機。五祖送到江邊說:『我操船送你。』

惠能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終成為震爍古今的六祖。

從這些歷史記載,可知禪的風格確是相當獨特的,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實是得其真機。但是由於禪門宗旨,並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禪的機鋒教化,都是明心見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

他的原則是建立在「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進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這一層的意義?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報,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嗎?

至於今天誰才能直探禪門本源?這就要靠眾生求法的巨集願和實踐了!

女朋友老說我很笨為什麼女朋友總說我很笨

你要變得有眼色一點哦,沒事多看看你女友的表情和臉色,她和你交往說明你 還有優勢的哦。比如她揹包的時候,你可以問問她要不要你幫她背啦,或者逛街時間長了,問她累不累,需不要你扶著她休息一會兒啦,體貼一些,再或者每天給她發發簡訊問候她,發發天氣預報提醒她小心感冒啦,溫柔一些,再微笑告訴她 我是戀愛新手,懂...

為什麼我媽總說我笨?難道我真的很笨

沒有天生的bai笨蛋和一出生就是天du才的人,和zhi你媽媽好好溝通,她dao也是望子成龍的急迫而已回,我想只答 要你努力,讓她看到你在漫漫進步,她就會很欣慰了。有時候家長的教育方法不對做子女的也要好言相勸,告訴她你希望她怎麼樣說,怎麼樣做,怎樣你才能有所提高。你就那麼在乎別人的看法?你永遠都不能讓...

我是很內向,嘴很笨的人。怎樣可以改變

內向,可以通過多交朋友來改變,要多出去溜達一下。嘴笨,自己嘗試著找一些話對著鏡子練一下,先順口 再找位朋友陪你練練吧。我是一個內向的人,嘴也笨,怎麼才能讓自己變得會說話呢 一 為人處事的二十種說話技巧。急事,慢慢的說 大事,清楚的說 小事,幽默的說 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 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