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課外傳記類文言文
淮海中學
(一)作文多在「
2樓:聯銳
高考的時候就考點背誦 不如多看看實詞虛詞的解釋 重點詞彙重點記憶 高考的文章一般都是節選的史記之類的 書本不重要的
3樓:王者至尊
去書店買一本《中考文言文一本通》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4樓:百度使用者
真的( ⊙o⊙ )千真萬確!!!~~~~~~~~~~~~~~~~~
需要語文古詩文鑑賞習題與文言文複習資料
5樓:匿名使用者
2011濟南中考語文古詩、文言文可能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擔心.......我是2023年533分考上省實驗的,語文才考了102呢,有什麼大不了的,如果你是指標生你還怕什麼!495的指標線。
你是擇校也沒關係,532的統招算什麼!我們班有一半人是529分擇校分之下的!510多拿了1萬8不是照樣上實驗!
所以別緊張!理綜都容易的要死,我去年理綜考了148分,英語也很容易,上110很輕鬆,數學更容易......我們班一批滿分的,你就光想著中考容易得要死就行了,祝你好運,對了多看看《醉翁亭記》,去年我們語文老師說這篇考到的機率特別大,結果沒考,估計今年考到的機率會更大,那麼多看看吧,歐陽老哥會照顧你的 。
(如果你是育英實驗或者外國語初中的,就更別緊張了,相信自己!)
7樓:匿名使用者
你自己看看有什麼不會的地方,自己補補啊
8樓:匿名使用者
v別慌,每天有計劃複習,還有複習之前默唸加油的話,直到你心裡平靜為止再開始哦!!
09安徽中考語文考綱中的要求掌握的古詩(不是文言文)有哪些?200分懸賞!
9樓:匿名使用者
序號 篇目 作者 冊數 課目
1 孔子語錄(論語十則) 七上 10
2 魚我所欲也 孟子
中考語文的複習資料關於古詩和文言文的要全篇的,中考急用!!!!!!!!!!!!!
求中考語文閱讀複習資料 包括文言文 現代文 和古詩
10樓:
語文考試製勝三大祕訣
一、仔細審題:多想想題目到底要你答什麼(內容),怎樣答(形式),一般題讀
一、兩遍,難度題必須讀
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於反覆修改,力臻完美。
三、認真書寫:工整規範,一目瞭然;清晰美觀,百看不厭。
語文閱讀分析常用名詞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覆、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
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徵、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後揚、以小見大、託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於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語句特色評價用詞
準確、嚴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瞭、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
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各種文體知識點及應試方法】
一、記敘文
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經過、事件的結果
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追敘)
**「如何整體感知?」
閱讀記敘文,首先要整體感知文章的大概內容。這裡所說的「整體感知」就是通過初步閱讀對文章的基本內容和麵貌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所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就是「整體感知」的幾個要點。
1、整體感知的內容。
a、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
b、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
閱讀記敘文時,我們通過對重點詞語和關鍵句、段內涵的仔細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內容,領會文章內容和主旨,從而體會作者對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態度,瞭解作者所持的觀點和感情。整體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觀點,這個也就是我們的答題的思想,在解題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答題時,能往中心上靠的,儘量往中心上靠,圍繞作者的寫作意圖回答問題。
如《藤野先生》。
2、整體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體裁有著不同的方法
(1)寫人的記敘文——一般側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從描寫人物時寫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其中包括對人物的正面描寫: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和一些側面描寫。如《最後一課》、《蘆花蕩》
(2)記事的記敘人——抓住記敘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義和影響。如《社戲》
(3)寫景狀物的記敘文——抓住景物的特徵,總體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寫中蘊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體感知有助於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抓住文章的重要內容和中心意思,從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脈絡,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體感知課文,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通過尋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課文開始和最後結尾的總結段落,或者還有寫課文中間有明顯的承上啟下的過渡段。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2)通過歸納來進行提煉。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雜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過歸納各段的斷意來提煉。在記敘文中,中心有時比較含蓄,往往蘊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後,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學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進去不能挖掘其中豐富的內涵。
例如《社戲》一
課,全文並未直接點明中心,只在最後一段文字中說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戲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學們會誤以為本文主旨只是為了告訴讀者「我」懷念的是好戲和好豆,而實際上這樣的理解當然是很膚淺的,細究下去會發現並非如此。
(3)學會篩選文章資訊,抓住關鍵性詞語來理解作品的深刻含義。所謂「關鍵性詞語」,就是文中對錶達內容、表達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詞語。關鍵性詞語通常是在通讀全文,對作品內容有了一定了解後才能比較準確地找到。
找關鍵性詞語的目的在與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內容或者文章寫作的中心等。如《背影》關鍵性的詞語表現「 我」對父親感情的變化。
3、具體答題方法
審清題意。就是要分析題幹要求,包含幾層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資訊。只有搞清題意,
我們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題,少走彎路,切中要害。回扣原文。找出題幹考查點的出處。
從命題的考查層次上看,閱讀理解的出題思路一般都很清晰,從分段考查到牽涉到上下幾段概括總結,逐步過渡到對於全文內容的把握。從段落上來看,考查一般情況下是從前往後,逐層深入,先分後合。這樣一來,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上下聯絡。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點作為參照點進行文意上的上下聯絡,範圍可能在本段之內,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幾段內容。在聯絡的基礎上初步分析,劃定答題所需的大體氛圍。
在聯絡上一定要注意考慮全面,同時要抓關鍵,縮小範圍。
分析綜合。就是在上下聯絡鎖定的範圍基礎上,在頭腦中對其加工組合,找出有效資訊,概括總結,提煉要點。在分析綜合中要強調「要點」意識,因為評卷工作中是根據要點分配分值的。
這一過程最能體現思維能力,也是答題過程中至為關鍵的一環。
組織表達。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將頭腦中分析出的有效資訊付諸卷面。首先考慮用原文中的語句,如果原文中的語句量過大,就需要進行壓縮,有效組織,用自己加工過的語句回答。
在答卷中,要注意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書寫要工整,避免錯別字。
11樓:浮沉的白雲
我建議你去書店買一本複習資料,因為對著電腦複習的話,眼睛和大腦都承受不了,最後反而事半功倍。我就是這樣的,所以勸你還是看書吧,這樣比較好。
中考語文複習 我不要複製的
12樓:琳雨海
古詩文和註釋可以挑重點背(主要是名句和有語言現象的重難點翻譯)
13樓:清澈白蓮
輕輕巧巧給對方回答相比那些女孩迅速返回山東**的機會合價
14樓:小夜客遊俠
英語只要改掉那種心態就行了.
至於語文,則古詩文和註釋可以挑重點背(主要是名句和有語言現象的重難點翻譯,用口頭語言翻譯並和翻譯書作比較,通過比較發現自己需要加強的地方.)
賞析可以從主題、情感、風格、手法等方面去理解把握。
規定自己一天之內要完成多少。(以中考時間來合理安排)現代文閱讀有方法和模式(分記敘文包括**和散文、說明文、議價文)概括模式答題基本上可以了。這個可以問向你的老師請教,她會告訴你的。
至於作文,還是從提綱上去訓練吧,別想什麼套作文,特別是材料作文這塊,要多思考。
15樓:匿名使用者
你是很緊張,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現在呢,也只好把基礎先弄明白,語文就要勤動手。多寫幾遍沒有壞處的。
安徽省2023年高考考生多少人,安徽省2023年高考考生多少人
你好!從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瞭解到 2017年,我省高考報名考生49.9萬人,較去年減少1.09萬人,減少幅度為2.13 其中,文科考生20.3萬人,理科考生29.6萬人,分別佔41 和59 應屆考生40.9萬人,往屆考生9萬人,分別佔82 和18 高職院校分類考試已確認錄取考生7.31萬餘人,應用型本...
2019高考安徽省排名26382總分569能填哪些大學,哪些專業
高考選擇專業來時注意一下幾點 有 源的專業在國內太超前,出國前途無量。有的專業適合深造,例如醫學,學好多年。有的專業實踐性強,適合畢業就工作。只要你有技術,無論出身貴賤 學校 例如一些it行業,一些工科專業。有的專業適合搞研究,畢業根本無法對口就業大都轉行,比如物理學等一些基礎學科。還有,如果你想考...
2023年安徽省政法幹警考試科目考什麼
2015年安徽省政法幹警bai考試報名預計在du8月份報名,9月份考試。zhi 筆試dao 1.筆試科目 筆回試包括公務員錄用答公共科目考試和教育入學考試。公務員錄用公共科目考試為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 和 申論 兩科。教育入學考試按試點班層次確定,即報考專科教育試點班的考生參加 文化綜合 歷史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