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此閒暇身,我若不修善,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 什麼意思

2021-03-22 00:04:32 字數 5511 閱讀 1610

1樓:匿名使用者

壬一,略說:

既得此閒暇,若我不修善,

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

因累生累世修來的福報,今生今世已經得到了暇滿的人身,這就是一個修善、承辦解脫千載難逢的機會。若是個智者,若是個懂得思維的人,應該珍惜這個機會,應該承辦解脫這件大事。如果我們不珍惜這個機會,如果不修持善法,真的就是最最愚笨之人,沒有比這還愚笨的人,沒有比這還愚痴的人了。

若是個智者,若是個懂得思維的人,他一定會珍惜的,一定會利用這個機會行持善法,也就是承辦解脫。若是沒有這樣做,那就是個最愚痴的人,也就是根本沒有思想的一個人,是一個不懂思維、不懂思考的大笨蛋!也就是無有絲毫智慧的大愚痴之人!

對自己來說,也是最大的傷害。

如果利用人身、利用這樣的機會搞世間法、造惡業,對自己來說,這是最大的欺騙!搞世間的這些東西、得到些許的福報,能真正利益你嗎?能真正讓你解脫嗎?

錢財、地位、榮譽,包括這些神通神變等,能真正利益你嗎?能讓你解脫嗎?不能!

如果有了錢財,你內心的慾望就更高了,你所造的惡業就更嚴重了,這對你來說是一種傷害,不能利益你。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就是這樣,已經有好幾億了,但是還不滿足,內心裡沒有滿足感,沒有知足心。他雖然是個千萬富翁,是個大財主,但實際上這個人是最貧窮、最潦倒的。

真正的貧窮潦倒就是這樣的人,因為他的內心裡沒有滿足感,內心不知足,內心的煩惱更多了,痛苦更大了。若是自己沒有看破,自己沒有放下,這些錢財就會變成你精神上的壓力,會變成你內心的一種束縛,緊緊地束縛著你,讓你不得自在,讓你不得安寧

2樓:百度使用者

機會只有這一次,把握機會,

學習暇滿難得這一品 對你最大的幫助是什麼

3樓:榴花初紅

《前行廣釋》第二

十七課第二品「暇滿難得」道理闡述:

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意思

4樓:自家喵

翻譯成現代漢語:(在追尋真理、真知方面),前面的道路無涯無際,極其遙遠

「漫漫」亦作「曼曼」:無涯無際貌。形容時間長或距離遠。

甯戚《飯牛歌》:「長夜漫漫何時旦?」《文選.

揚雄《甘泉賦》:「指東西之漫漫。」這裡特指距離遠。

「修」:起碼有7個義項,其中有「長;高」之義。《國策.

齊策一》:「鄒忌修八尺有餘。」即用其「高」義;這裡用其「長」義,「修遠」是並列詞,類似於「遙遠」,強調「路」之長。

道是什麼.什麼是道,

5樓:顏的滴滴

"道"是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

1、"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個提出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由此可見: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生出來的。」道「字的本義是運動的源頭,即太陽,上帝。

這就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即終極真理;

2、道,為中華哲學獨有的哲學思想,對哲學理念、社會政治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影響甚巨。道家的道,哲學含義豐富而複雜,在不同情況下所說的道含義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義是道路,後來引申為做事的途徑、方法、本源、本體、規律、原理、境界、終極真理和原則等;

3、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4、大義是說:道,可以說,可以名,義不是我們所說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因為那不是永恆的道。大道產生於天地之先,是開闢天地之始;大道產生於萬物之前,是生育萬物之母。

所以這個"道",難以徹底講述出來,只可以直觀體驗。同時也說明,"道"不是口頭上的空談,而是實際的存在。

6樓:匿名使用者

道,無形無象,無聲無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卻是產生天地萬物,主宰天地萬物的總能源。

道,又名真空、性、靈、炁、金丹、佛性,在不同的宗教和經典裡,名稱叫法不一,但本質指的都是一個。

道是產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人們唯有去除一切的形式,才能夠見道,此謂「為道日損」。可惜的是,當今大多的修道者和學術研究者,不是「為道日損」,而是「為道日增」,總想通過有為的方式,形式上的手段認識和了解大道,如此只能背道而馳。

7樓:佛心向魔

一:道家和道的含義。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道家也就是道家思想。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

道是道家的宇宙觀和世界觀的根源,老子認為世界是由道產生的,道就是宇宙的起源。太上老君化身成為老子,成為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老子是德,負責教化世人。世界上所有萬物的執行,這些都是由道來決定的,道就是規律,這也是老子思想中最為精彩的部分。

老子認為道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思想為轉移,也無法改變,人只能順從道的規律,所以,道家思想講究的是順其自然,換一種說法就是順「道」自然,只有這樣才能夠得道。

二:道家和道教是不一樣的。

道家是思想體系,道教是宗教體系,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

在道教文化雜而多端的內容當中,有一個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為一個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學理論,有一種能夠吸引人們進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標。這種信仰就是,人可以通過努力追求而成為長生不死、功能廣大的神仙。

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闡發的神學理論核心。

三、佛教和道教的結論根據。

佛教講究輪迴之說,認為人死後,會進入來生,即輪迴。依平生所作善惡,會有六個去處。造惡墮三惡道,行善去三善道,所以佛教普度眾生,所謂渡人修善緣,可以修得一個好的來世。

道教認為人死後為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計延續,故死後成為鬼後,仍然可以繼續修真,成為鬼仙,也可以選擇投胎。因此生前的修行和死後的修行是關聯的,道教就更注重個人的修行。

8樓:匿名使用者

楓子叨:

道是事物的執行機制。包括能量守恆、物質不滅、萬有引力、相對相輔、正負相吸、遺傳基因和文化模因等。人類對道的認知包括盲人夢象、盲人摸象、不言之教和人云亦云,這缺一不可的四個領域。

神學和哲學家們在盲人夢象,感悟事物的執行機制。例如:

《聖經》: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古蘭經》:不通道而且妨礙主道的人們,真主將使他們的善功無效。

《佛經》: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科學家們在盲人摸象,探索事物的執行機制。例如:

牛頓反對將宇宙解釋為一座大鐘。他說:「引力解釋了行星的運動,但卻不能解釋誰讓行星運動起來的。」

愛因斯坦說:「我相信斯賓諾莎的神,一個通過存在事物的和諧有序體現自己的神。」

哲理大師能用道行不言之教。讓道充分發揮作用,無為而無不為。例如:

漢景帝的使民放鑄貨幣政策。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維基人,吉米·多納爾·威爾斯的中立觀點。

佔領華爾街的另類領袖,戴維·格爾伯的行為。

中本聰的區塊鏈技術。

你、我、註解經典和傳道授業的人們都在人云亦云,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參考:1. 基維百科 《道》。 2. 楓子叨(問問度娘)。

9樓:匿名使用者

道,其實是倒的意思,徹底的顛倒過來。正,只是維持不敗而已,奇,則是徹底的顛倒。這一點非常難以理解。

10樓:匿名使用者

「道」散形為炁聚形為「太上老君」。——《老子想爾注》

這句話非常震撼

!!!老子是大道本體,他是道本身,他就是——道,處於絕對至尊地位。

混沌未分,鴻蒙未剖之時,虛無一點靈氣結成一團元光,為無極之主乃化元始天尊,二化靈寶道君,三化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一氣化三清,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之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解釋一下)

11樓:嗨呀你爹臨死前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

本來清靜,**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觀後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靜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舉手投足赫然而生,

"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

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

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慧能的意思"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12樓:潛川

這個說來話長了。

這個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當年剛入佛門修行時,他的**出題讓他們寫一首偈語來闡述自己對佛法的領悟,於是大師兄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則對大師兄的觀點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從佛法的修為及境界上來看,慧能的顯然要高得多,所以最終慧能得到了**的衣缽傳授,稱為禪宗第六代法脈傳承(你可以理解為「掌門人」)。

大師兄神秀的詩是這樣理解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

**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而慧能則這樣來解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

菩提樹不是菩提樹,而是原本比喻智慧的,明亮的鏡子本來就不是鏡子,而是比喻清靜的心的。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清靜的,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呢?

二者的差異在於,神秀要藉助具體的物體意象來表達自己感悟,而慧能則超越了神秀的境界,不需要比喻,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