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清歡
不同的朝代皇宮內外鞋的穿著均各不一樣。
漢代,祭服穿舄[xì] ,燕服穿屨[jù],出門穿屐[jī],上朝服穿雙尖翹頭方履[lǚ];
漢代以後,通稱履[lǚ] ;
魏晉時期的北齊,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穿屐
南北朝時期至唐代穿靴,官庶咸宜;
宋代,總稱為鞵。元代著高麗式靴;
明代**的朝鞋稱雲頭履或短筒靴;
清代,皇上為方頭朝靴,官吏公服為黑緞靴,武弁[biàn]穿快靴(也稱「爬山虎」)。高階**多穿牙縫靴。鞋頭逐漸由方變尖。
貴族婦女著花盆底鞋(馬蹄底), 鞋跟**高達五寸以上。
擴充套件資料
古人穿鞋不分左右腳的原因
西晉時期鴛鴦鞋穿出「黑白兩道」
鞋子分左右腳,這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如果時光能回到100年前,鞋子分左右腳,還是頗為另類的現象。分左右的鞋子,古代稱為「運腳鞋」,古人是不穿的,在幾千年的時間裡,古人穿鞋始終不分左右。
左右不分的鞋子並不是很難穿,古代製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軟,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動物皮也處理得很柔軟。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對寬鬆,尺碼比較大,不會有穿不上或是磨腳的現象。有意思的是,古代鞋子不講尺碼,只說鞋號,稱「腳第幾」。
雖然鞋子不分左右,但古人買鞋還是講左右的。試鞋時,一般會先伸左腳,只要左腳能穿下,右腳就不用試了。這是因為,人的左腳一般比右腳稍長一些,這與手剛好相反。
在古代,還有人也因左腳畸長而出名,如楚國的宰相孫叔敖,《荀子·非相篇》中便記其「長左」。
因為鞋子不分左右,古代製鞋用的鞋楦只有一隻。其實,鞋子不分左右國外亦然,西方鞋子分左右距今也不到200年的時間,出現於2023年的美國。中國第一雙分左右的皮鞋,誕生於2023年,由上海浦東人沈炳根試製成功,可見穿鞋分左右的歷史很短。
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腳鞋」,也叫「直腳鞋」。古人的鞋子為何不分左右?可能與古代人忌諱穿顏色、款式不一的「鴛鴦鞋」有關。
在古人眼裡,兩隻鞋必須一模一樣,兩隻不一樣的「鴛鴦鞋」則被視為不潔,只有賤民才穿,這與現代前衛一族有意穿之,以顯時尚,完全不同。
與官匪都有勾結之人在民間俗稱為「黑白兩道」,其來歷便與「鴛鴦鞋」有關。古代鞋履等級區分嚴格,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連所穿鞋子的顏色都有嚴格規定。
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影響極深的北魏孝文帝曾在「服制改革」中即規定,鞋履的顏色「士卒百工無過綠、青、白;奴婢侍從無過紅、青,犯者問斬」。而對做買賣的生意人,西晉朝廷則規定,凡市儈必須一腳穿白鞋,一腳穿黑鞋,這種鞋就是「鴛鴦鞋」。
這種一雙鞋分黑白兩隻的現象,古人稱之為「黑白兩道」。由於商人多侫,喜***結,關係複雜,進而衍生出了現代含義的「黑白兩道」。
2樓:么娘
中國古代自商周時期起,皇宮內外鞋的穿著均各有制度,稱謂也不盡相同。
漢代,祭服穿舄[xì] ,燕服穿屨[jù],出門則穿屐[jī],上朝服穿雙尖翹頭方履[lǚ];
漢代以後,通稱履[lǚ] ;
魏晉時期的北齊,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穿屐(有木齒的鞋)南北朝時期至唐代穿靴,官庶咸宜;
宋代,總稱為鞵。元代著高麗式靴;
明代**的朝鞋稱雲頭履或短筒靴;
清代,皇上為方頭朝靴,官吏公服為黑緞靴,武弁[biàn]穿快靴(也稱「爬山虎」)。高階**多穿牙縫靴。鞋頭逐漸由方變尖。
貴族婦女著花盆底鞋(馬蹄底), 鞋跟**高達五寸以上。
以上回答希望你能滿意。
3樓:萵對你忠貞不二
草民穿的就多了、想草鞋、粗布鞋寫作履、屐之類的、按不同朝代、不同的人、不同習慣、叫法不同**上朝得穿官靴、按等級有不同的材質、在家也可穿其他布料好些的鞋子皇帝一般穿靴、最好的材質做的、像絲綢之類的吧反正、古代人主要是看材質、而不是樣式、總之、基本上誰有錢誰就有好鞋、求給滿意啦!
古時候對鞋子有幾種稱呼?
4樓:文學嘗試
古代鞋子的稱呼:
一、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56635履(lǚ)
在我國古代,鞋子一般統稱為「履」。履在戰國以前一般只作動詞用。本義:踐踏。後逐漸演變為名詞。
履,足所依也。——《說文》。(履是腳所用來依靠的東西。)
二、舄(xì)
古代舄一般指重底木鞋。古時最尊貴的鞋,多為帝王大臣穿。後來泛指鞋子。
發棺視之,止衣舄而已。——《太平廣記》(開啟棺材看見他,只有衣服、鞋子而已。)
三、屐(jī)
唐以前是旅遊用的鞋,在宋代以後基本上就是專門的雨鞋了。後指用木頭做鞋底的鞋,它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泛指鞋。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宋代葉紹翁《遊園不值》
(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我輕輕地敲打柴門久久不開。)
四、靴(xuē)
靴,(形聲,從革,化聲。革,皮革)是一種鞋類,穿著於腳上並最少掩蓋腳掌、足踝,可伸展至小腿甚至膝蓋。靴可有各種不同的高度、顏色、物料及樣式,大部份有明顯的鞋跟。
古代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開始流行,常用於作戰。也泛指鞋類。
嘗有人著靴騎驢,至兆門外。——唐·房玄齡等《晉書》
(曾經有人穿著靴子騎著履,走到了兆門之外。)
五、鞋(xié)
「革」指皮革。「革」與「圭」聯合起來表示「中原人腳上的皮革製品」。古代指中國人穿在腳上的皮革製品,現在泛指穿在腳上、便於走路的東西。
六、屨(jù)
古人用麻、葛等製成的一種鞋,一般為平民、窮人所穿。也泛指鞋子。
5樓:若無其事的等待
早在遠bai古時期,原始人用骨針縫製獸皮衣du服時,也開始縫製獸皮
zhi鞋子用來護腳
dao,以方便追捕措物。直到內現在,鞋子仍是容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古時,鞋的名字、穿法都有講究。下面就分別加以介紹。
一、稱鞋為「屨」(jù)上古時的「屨」一般是用麻繩之類的材料編成的,編的時候還要邊編邊砸,使之結實。因此,在古時候有「捆屨織蓆」的說法。這裡的「捆」是敲打的意思,所以今天人們還會把「織毛衣」說成「打毛衣」。
二、稱鞋為「履」(lǚ)「履」本意為「踩」,戰國以後就逐漸用來表示「鞋」的意思了。像成語「鄭人買履」中的「履」就表示「鞋」的意思。
三、稱鞋為「靴」(xuē)據傳「靴」是北方牧民發明的,唐代時文武百官都可以穿。「靴」有皮製、麻制、銀製等種類。也有傳說皮靴是戰國時孫臏發明的。
孫臏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後,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然後縫成高皮靴。孫臏就穿著這種皮靴乘車指揮作戰,打敗了龐涓。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裡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靴。
四、稱鞋為「屐」(jī)「屐」一般指木製的鞋。等
古代的鞋子叫什麼?
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古時候人們,是如何避暑的?
古代人避暑的方法有搖扇子納涼 避暑冰塊 避暑建築 涼茶 避暑食品 瓷枕。1 搖扇子納涼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 搖風 又叫 涼友 2 避暑冰塊 低碳環保的古代沒有電冰箱,古人就用冰窖來貯存冰塊。當然,這種奢侈豪華的 電冰箱 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3 避...
古時候人是怎麼稱體重的,古代人是怎麼量體重的?
你說的古時候是多古的時候呢?宋朝的檯秤就相當發達了,秤幾百斤沒問題的。不過古代人稱體重有什麼用呢?往往採用的是目測。曹衝稱象你沒聽說過嗎?稱象都沒問題,何況人呼?自然用稱稱了。具體要看什麼時代的。古代人是怎麼量體重的?古代也有稱的,小時候見過能稱500來斤的大稱,用來稱豬的,看模樣應該是 時期的東西...
古時候的商店叫什麼,古代商店叫什麼名字?
鋪拼音 p p 釋義 鋪p 把東西散開放置,平擺 鋪開攤平。鋪床。1 臥具。2 襯托,陪襯,寫作技巧之一。鋪張。平鋪直敘。鋪p 1 商店 飯鋪。肉鋪。鋪面。2 床 床鋪。搭鋪。臥鋪。3 舊時的驛站 三十里鋪。漢字筆畫 1 質鋪 zh p 當鋪。2 床鋪 chu ng p 床和鋪的總稱。3 鋪保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