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姐姐不好
【題目】題西林壁(宋 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外,**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存在著緊密的聯絡。
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絡。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係。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係,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係。
前者是**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
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
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題目】過鬆源晨炊漆公店(宋 楊萬里) 【詩詞原文】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
【哲理】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
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2樓:鍶哲伊悅
1、《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萬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
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進步。
)3、樂遊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4、望嶽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五嶽之首泰山的景象怎麼樣?
在齊魯大地上聯綿不斷看不盡它的青色。大自然把山嶽的奇異景象全都賦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層層雲升騰,跳蕩心胸,飛鳥歸山,映入眼簾。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那時眺望,四周重重山巒定會看起來顯得渺小。)
5、浪淘沙 唐 劉禹錫
莫道饞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沙狂始到金。(常被用來表示不畏艱難。)
6、登飛來峰 宋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達了作者**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
7、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8、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 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萬事萬物總在不斷更新,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們要富有激情,不斷努力,敢於競爭。)
9、遊山西村 宋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扣門。
(不要訕笑農人自釀的臘酒渾濁味薄,豐收的年景(山民)待客有充足的雞豚佳餚供人享用。山嶺重迭,水流宛轉依人,似乎讓人懷疑前無路徑,柳蔭叢中簇簇花放,村舍驀然映入眼中。樂聲伴隨著人們方知春社節日將至,村民衣飾簡樸猶有古老民風。
從今若能容許我清閒無事,乘月漫遊;我會杖藜而行,不分時間深夜扣門請宿,乘興而行。
10、己亥雜詩 清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九州內生機勃勃要有風
雷激盪,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實在可哀。我勸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清規戒律去選用人才。)
11、琴詩 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琴聲既不在「琴上」,又不在「指上」,那麼發自何處呢?
詩人設問奇詭而並不作答(也無須作答),詩中充滿了「禪意」,其間之雅趣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也。)
3樓:水封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求三首勸學詩三首哲理詩(小學語文)
所有的哲理詩
4樓:千島雲
1.【題目】題西林壁(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外,**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2.【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存在著緊密的聯絡。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絡。
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係。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係,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係。前者是**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3.【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5樓:匿名使用者
哲理吧,可能一般人都不懂,但又非常重要的道理。
哲理詩歌,可能不會易懂,沒有膚淺的道理,但它內在的意義是巨大的。
哲理詩表現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這種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絕句,新詩則一至四句均有出現。
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的《冬夜雜詠.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寫作哲理詩,要語出自然,有警句創見,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淺薄無味。
朱熹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題目】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
衙齋臥聽蕭蕭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哲理】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一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於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於人們分屬於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
題目】琴詩(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存在著緊密的聯絡。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絡。
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係。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係,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係。前者是**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夠了吧
6樓:輕鬆寶貝
1、陸游: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迷茫中堅定執著地前行,才會有希望的驚喜。
2、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世間萬物總不能擺脫消亡,但是同時又會有新生命的誕生,表達一種欣慰的情感。
3、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表達一種歷盡艱難險阻後取得成功的驕傲情感,告訴人們成功的韻味,從而激勵世人。
4、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教人應當有奉獻自己,服務他人而且默默無聞的精神。
5、王安石: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站的高看的遠,每個事物都能發揮他的作用,即使飽受他人的壓制摧殘也要實現自己的價值。
兩首哲理詩,兩首哲理詩
1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遊山西村 2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 題西林壁 3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 登鸛雀樓 4 沉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觀書有感 6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哲理詩至少一首
1 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出自唐代李紳的 答章孝標 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十載長安得一第,何須空腹用高心。釋義 只有虛假的,不好的東西才需要一個好的包裝。如果是真實的,好的東西就不需要華麗的包裝來掩飾了。十年春秋苦讀才能及第,你為什麼不積累知識,而去想那些遠大的志向呢?2 歷覽前...
泰戈爾的詩,泰戈爾的詩(三首)。
泰戈爾自己的詩集就是對泰戈爾思想以及精神狀態最好的解釋,有關的詳解如下 一 簡介泰戈爾的詩集 拉賓德拉納特 泰戈爾是印度詩人 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泰戈...